灰伏翼

灰伏翼

灰伏翼(學名:Pipistrellus pulveratus),是蝙蝠科、伏翼屬的動物。

灰伏翼體形較小,前臂長約34-35毫米,耳呈三角形,體毛黑色具少量短的淺沙色霜樣毛端,無明顯陰莖骨。

灰伏翼主要分布於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棲息于海拔為400-1900米的岩洞中,為食蟲性蝙蝠,以飛蛾昆蟲為食。

灰伏翼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別名:黑褐伏翼
  • 中文學名:灰伏翼
  • 拉丁學名:Pipistrellus pulveratus
  • :動物界
  • 哺乳綱
  • 翼手目
  • 蝙蝠科
  • 亞科:蝙蝠亞科
  • :伏翼屬
  • :灰伏翼
  • 分布區域: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
  • 命名者及年代:Peters,1871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灰伏翼是伏翼屬中體形稍大的種類,前臂長一般都達到或超過34毫米,耳近三角形,耳屏短前端鈍圓,其長度僅為耳高的1/3左右。第1指長5.2-6毫米,其基部指墊較發達,第3、4掌骨幾乎等長,第5掌骨稍短約2毫米,翼膜起於趾基,翼幅204-234毫米,距長13-14毫米,距緣膜較狹,近基部呈細弧形,尾末端伸出股間膜約2毫米。
灰伏翼上體毛煤黑色,毛稍端黃褐色或沙黃色,背部毛長8-9毫米,股間膜近軀體附近具稀疏褐色短毛,下體毛色稍淺,毛基黑色或黑褐色,毛端淺色部分較長,腹部尤其明顯,上臂與體側具稀疏的黑褐色短毛,股間膜具稀疏的淡灰色或灰白色短毛。
灰伏翼頭骨相對較長,且低矮,眶上嵴及眶後嵴明顯,顱頂具細弱的矢狀嵴,嵴的後部止於頂間骨而不與人字嵴相遇。
灰伏翼上頜一對門齒約等長,內門齒具兩齒尖,外門齒傾向內門齒而與犬齒分離,第1枚前臼齒小,雖略偏於犬齒後內側但仍位於齒列之中,其體積與外門齒相當。下頜3對小門齒均等分距,不重迭,第1枚前臼齒較第2、3枚小。齒式=34。
灰伏翼雄蝠無明顯的陰莖骨。

棲息環境

灰伏翼棲息于海拔為400-1900米的岩洞中,白晝洞內光線稍暗於洞外,洞內無積水,較乾燥,內外溫差不大。

生活習性

灰伏翼種群數量不多,常單只或小群伏於石縫內。同棲一洞的有寬耳犬吻蝠,偶見零散的折翼蝠。
灰伏翼的生活力較強,2月份安靜時,其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對較高,驚動時能立即起飛,在室內暗箱中,它們不擠在一起,也不亂爬,較安靜,於暗箱中一周成活率100%。
當室溫6.8℃時,灰伏翼受干擾體溫可升至11.6-20.2℃。冬眠期中,平均每隻灰伏翼體內物質消耗量達1.7克,約占原體重的23%以上。

分布範圍

灰伏翼在中國以內分布於安徽、上海、福建、廣東、香港、海南、雲南、四川、陝西、湖南、貴州、江蘇、台灣;中國以外分布於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

生長繁殖

灰伏翼雄成蝠莖長9-10毫米,睪丸位於尾桿基部、陰莖兩側。2月份其儲精囊雖小,呈尖形,但睪丸內仍具大量遊動的精子,精子平均長度為70.03±1.38微米(65.4-77微米)。2月份有的雌蝠右側宮角較飽滿,且宮壁有充血現象,有的兩側宮角無明顯差異。秋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胎產1-2仔。

亞種分化

灰伏翼為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灰伏翼分布範圍很廣,種群數量雖不豐富,但並不罕見,暫無具體的種群數量信息。

保護級別

灰伏翼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