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殃簕(中藥材)

火殃簕(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肉質灌木狀小喬木,乳汁豐富。莖常三棱狀,偶有四棱狀並存,高3-5 (8)米,直徑5-7厘米,上部多分枝;棱脊3條,薄而隆起,高達1-2厘米,厚3-5毫米,邊緣具明顯的三角狀齒,齒間距離約1厘米;髓三棱狀,糠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火殃簕
  • 拉丁學名:Euphorbia antiquorumL.
  • 別稱:火殃勒、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火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大戟科
  • 亞屬:大戟亞屬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
基本信息,植物形態,原產及分布,園林引用,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火殃簕
別名:火殃勒、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羊不挨、火旺、火巷、火焰、羊椏、揚丫、洋丫簕拉丁學名:Euphorbia antiquorumL.
科屬:大戟科 大戟亞屬

植物形態

葉互生於齒尖,少而稀疏,常生於嫩枝頂部,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基部漸狹,全緣,兩面無毛;葉脈不明顯,肉質;葉柄極短;托葉刺狀,長2-5毫米,宿存;苞葉2枚,下部結合,緊貼花序,膜質,與花序近等大。
火殃簕火殃簕
花序單生於葉腋,基部具2-3毫米短柄;總苞闊鐘狀,高約3毫米,直徑約5毫米,邊緣5裂,裂片半圓形,邊緣具小齒;腺體5,全緣。雄花多數;苞片絲狀;雌花1枚,花柄較長,常伸出總苞之外;子房柄基部具3枚退化的花被片;子房三棱狀扁球形,光滑無毛;花柱3,分離;柱頭2淺裂。
蒴果三棱狀扁球形,長3.4-4毫米,直徑4-5毫米,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近球狀,長與直徑約2毫米,褐黃色,平滑;無種阜。花果期全年。

原產及分布

原產印度,分布於熱帶亞洲,我國南北方均有栽培,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

園林引用

我國南方常作綠籬,並有逸為野生現象,北方多於溫室栽培。

藥用價值

全株入藥,具散瘀消炎、清熱解毒之效。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莖、葉:消腫,拔毒,止瀉。用於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液汁:瀉下,逐水,止癢。用於肝硬化腹水,皮癬。
【用法用量】
1、急性胃腸炎:鮮莖1~2兩,去皮刺切碎或鮮葉7片去頭尾,流淨液汁,加大米5錢炒至焦黃色,水二碗煎服;
2、瘧疾:莖心切成黃豆大,以龍眼肉或膠囊包裹,於發作前5小時吞服;
3、跌打腫痛:鮮莖1兩切碎炒黑,水酒各半煎服。
4、肝硬化腹水:用液汁和麵粉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2丸,以瀉為度,孕婦忌服。
5、皮癬:用液汁搽患處。
6、痔瘡:豬瘦肉50克 清水500克 火殃簕鮮莖50克,清水煮沸,材料一同下鍋,轉文火煮二十分鐘,即將出鍋時放少許鹽。最後喝湯吃肉,火殃簕也要吃。切記,調料只放鹽,儘量少油。
【備註】
1、本品有毒!必須同大米炒焦方可內服;若皮膚與液汁接觸,可引起發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誤食小量引起劇烈下瀉。誤食大量則刺激口腔黏膜,嘔吐、頭暈、昏迷,肌肉顫動等。
2、解救方法:皮膚接觸液汁應立即用清水洗滌或給予止痛劑。誤食者應注意口腔的保護和清潔,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保溫、注射興奮劑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