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脊

灘脊

灘脊亦稱“沿岸堤”。一種在高潮線附近,由較粗沉積物組成的堤狀堆積。

它是在高潮期和風暴期,激浪把沙子、砂礫和貝殼碎屑等物質帶到高潮線附近堆積而成,其前方(向海)常出現砂質海灘。

灘脊可呈單脊狀或呈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脊。

據研究它的底部侵蝕面之上主要是具水平層理的砂,往上出現交錯層理,細層向大陸方向傾斜,傾角7-28°。

根據新老灘脊的關係、規模、物質組成等,可以分析海岸變化的動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灘脊
  • 外文名:beach ridge
  • 所屬學科:地理學、海洋科技
  • 又稱:沿岸堤
  • 分類:砂礫質灘脊、貝殼灘脊
  • 排列方式:單脊狀或呈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脊
定義,分類,砂礫質灘脊,貝殼灘脊,

定義

定義1:海灘上的次一級地貌,由最大風浪作用下的激浪將砂礫比較集中地堆積在海灘上部而成的連續延伸的小壠崗狀地貌,向海一側較陡,向陸一側較緩。走向與形成當時的岸線平行。
定義2:在開闊的海岸,激浪流將水下岸坡物質帶到海灘高潮水位線上堆積成的與岸平行的沿岸堤

分類

灘脊是近岸邊波浪破碎後的砂礫質堆積體。
按照它們的物質組成可分成砂礫質灘脊和貝殼灘脊:

砂礫質灘脊

R.J.Russell等早在1935年首先介紹過美國路易斯安娜州西南海岸上的灘脊,J.V.Byrne等在1955和1959年以及爾後的數年裡,又多次詳細地探討過。
這裡的數列灘脊覆蓋於潮坪沼澤沉積物之上,平均厚度3m,厚者5m左右,寬200~1000 m,長數公里至十數公里,平面上呈堤狀伸延,大致互相平行,個別見有分支,在河口附近常向陸側彎曲。
砂體底部平坦或下灣,與下伏層突變接觸,橫斷面呈島狀。這些灘脊大都形成於全新世中、晚期。當密西西比河口從這裡人海時,沿岸供砂充足,海岸線向海淤長;當河口移走時,供砂不足,波浪對海灘再造,堆積成沿岸砂質灘脊。
中國東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許多微彎海灣的灣頂,常保存數條砂礫質灘脊。這是因為這裡的原始水下岸坡的坡度較大,暴風浪期間一部分上移的海灘砂被侵蝕走,另一部分在岸邊沉積成堤狀脊。堤內雖無瀉湖水域,但可見低洼沼澤,特大潮時可淹。
通常,灘脊沉積物由中、粗砂組成,有時含少量貝殼碎屑,砂較純,由於暴風浪期間灘脊的向陸遷移,其下伏土層往往從灘脊向海側出露。在遼東半島東岸,分布著高3-5 m的礫石質灘脊,礫石磨圓好,來自近岸海底和岸邊的岩灘上。

貝殼灘脊

我國渤海西南岸的沼澤低平原和潮坪上發育了數條貝殼和貝殼碎屑組成的灘脊,通稱貝殼堤,沉積於平均高潮線上。所以,數列貝殼灘脊基本平行於海岸線,偶見分支和交錯。灘脊寬約50~200m,長數十至數百公里,脊頂高出平原0.5~2m,與下伏潮坪粉砂層之間有沉積間斷。
已研究過的貝殼灘脊有四條,分別形成於5 ka B.P左右,3.5 ka B.P左右,1~2 kaB.P和小於1 ka B.P。此乃黃河河口的多次遷移,引起這裡多次供砂不足,岸線相對蝕退的結果。
貝殼灘脊的形成和發育條件為:
(1)適合大量軟體動物生長的粉砂淤泥質潮坪
(2)大浪時,泥坪受侵蝕成較大的灘坡(堤外100m內坡度大於0.01)。
按照沉積結構和沉積構造可將貝殼灘脊分成三亞相:
(1)由貝殼和粗大碎塊組成的浪成堤梗亞相,具有向海和向陸傾1~15°的交錯紋層組;
(2)風成一海成細貝殼碎屑(2-3 mm的片狀碎屑)組成的堤內充填亞相,具有近水平和微傾的紋層
(3)風積碎屑亞相,具有風沙的反遞變紋層和楔狀紋層組。
堤梗亞相在越灘浪(Overwash)作用下的向陸遷移和風成碎屑亞相的晚期加積,最終形成貝殼堤自下而上細(貝殼碎屑)一粗(貝殼)一細(風積貝殼碎層)的垂向層序,與下伏潮坪粉砂層之間為明顯的沉積間斷面。
提供黃河三角洲西部大口河貝殼堤的垂直剖面,反映了上述三亞相的沉積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