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壁海岸沉積

無障壁海岸沉積

無障壁海岸沉積,又稱廣海型海岸,是指海岸與大洋的連通性好,海岸受較明顯的波浪及沿岸流的作用,海水可以充分的流通和循環的一種海岸沉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障壁海岸沉積
  • 外文名:Barrier free coastal sediments
  • 別稱:廣海型海岸
  • 學科:沉積學
  • 特點:海岸與大洋的連通性好
  • 地貌單元:海岸沙丘、後濱、前濱、近濱
地貌特徵,主要亞環境的沉積特徵,濱岸沙丘亞相,後濱亞相,前濱沉積,近濱沉積(或臨濱沉積),沉積序列與模式,

地貌特徵

無障壁的砂質海岸環境通常以發育海灘地貌為特徵。根據海岸地貌、水動力狀況和沉積物特徵,一個典型的無障壁砂質海岸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單元:海岸沙丘、後濱、前濱、近濱(或臨濱)等幾個單元。
無障壁海岸沉積
海岸沙丘的下界,大致位於最大風暴漲潮位附近。後濱系沙丘下界與平均高潮線之間地帶,即相當於潮上帶,在該帶內可發育海灘脊及灘肩等地貌特徵,平均高水面和平均低水面之間的地區為前濱,即相當於潮間帶,在無潮汐的地區,前濱通常不發育。後濱可直接過渡為臨濱或近濱,近濱位於平均低潮線與最高波基面之間(浪基面)的地區,屬於潮下帶,前濱和近濱地區常發育有沿岸砂壩。

主要亞環境的沉積特徵

濱岸沙丘亞相

位於潮上帶的向陸一側,為特大風暴時潮水能到達的最高水位。它包括濱岸沙丘、海灘脊、砂崗等沉積單元。
無障壁海岸沉積
1、濱岸沙丘
濱岸沙丘是指濱岸沙經風的作用改造而成的低沙丘或沙丘帶。這些小沙丘呈長脊狀或新月形沿著海岸分布,可占據相當寬的地帶。海(濱岸)沙丘的層理,為典型的風成沙丘交錯層、其形態類型多屬大型板(槽)狀交錯層理,交錯層理的前積紋層傾角陡(30~40º)與一般風成沉積物的構造類似。此外,濱岸沙丘經常出現層系界限為上凸形的前積交錯層理和小規模的變形構造。
2、海灘砂脊
海灘砂脊是高潮線附近由粗粒沉積物組成連續的線狀隆起地貌單位(包括岸堤),它位於後濱帶的暴風浪所達到的極限位置。這些線狀的砂脊可以呈單個或一組出現,走向平行於海岸線。高可數米,寬可數十米,長數百米至數公里。沙脊沉積物與下伏沉積物之間有一衝刷面。
3、千尼爾沙崗
千尼爾(Chenier)沙崗一詞來自法文Lechene原意為橡樹,即被植物覆蓋的意思,它是在濱海沼澤(和泥坪)呈向海方向形成的一種較低的(3~6)米狹長的樹木繁生的海灘沙脊。其長軸方向平行於海岸線,濱岸沼澤可能由這種砂崗的形成而與海隔開。

後濱亞相

位於平均高潮線以上,只有在特大風暴和異常高潮時才能遭受到波浪的作用。這是一片平坦而又乾涸的狹長地帶。其沉積物主要以砂為主,並常見有貝殼,有時甚至可由暴風浪形成介殼層,介殼凸面向上。

前濱沉積

前濱位於平均高潮線和平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潮間帶),系海灘沉積的主要部分。地形較平坦,是海灘下部逐漸向海傾斜的平緩斜坡地帶。前濱帶的發育與海岸地形(或坡度)和潮汐作用有關,如果海岸地形較陡而又無潮汐作用,則前濱不發育,後濱可直接過渡為近濱,反之亦然。
無障壁海岸沉積
前濱帶的主要層理類型為海灘沖洗交錯層理,即大型平緩楔狀交錯層理,其特點是細層或紋層平行,層系低角度相交。紋層在平行海岸方向延伸可達30m,在垂直海岸方向上也近10m。各紋層有特殊的分選性,具逆粒構造。紋層組成或層系的傾角一般來說,顆粒愈粗,海灘斜坡傾斜越大,紋層的傾角的陡緩與沉積顆粒的粗細和海灘斜坡傾角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顆粒愈粗,海灘坡傾斜越大,紋層的傾角也就愈大。因此,前濱帶以波浪的沖洗作用為特徵。

近濱沉積(或臨濱沉積)

系指平均低潮線與浪基面之間的地區(潮下帶)與海底相交,它經常浸沒於水下,與濱外帶之間有不同寬度的過渡地帶。其表面也常存在一個或多個平行岸線分布的不對稱狀沿岸沙壩,這種沙壩形成於破浪帶,其沉積物稍粗,主要來源於岸處和陸地。其發育程度與海岸的波浪能量大小有關。海岸的波能越弱,則沿岸沙壩的數量就越少。在沿岸沙壩向陸一側伴有凹槽。

沉積序列與模式

在海岸發展的地史過程中,隨著海進、海退的發生,可形成進積型和退積型的海岸垂向沉積層序。一般來說,在古代地層剖面中以進積型垂向層序最常見。在海平面相對穩定和沉積物供給充足的條件下,或當沉積速率超過海平面上升速率時,海灘由於不斷加積而向海推進。近岸沉積物依次疊加在遠岸沉積物之上。從而形成一個自下而上逐漸變粗的沉積層序。沉積相也相應地發生變化,自下而上依次出現濱外泥(陸架泥)、下濱面(臨濱)、上濱面或前濱、最上為海岸風成沙丘或灘砂。各沉積相的基本特點如下:
無障壁海岸沉積
一)陸架泥相
也稱濱外(Offshore)泥相,位於正常天氣波基面以下,為濱外的陸棚淺海沉積。主要組成為粉砂質泥及泥,具水平層理,但常因底棲生物強烈擾動而破壞。生物擾動構造非常發育,含有正常淺海化石及豐富的遺蹟化石。如遭受風暴影響則夾有粉砂、細砂或貝殼層等風暴沉積夾層,並可產生風暴遞變層理和丘狀交錯層理。
二)過渡相
在正常天氣下波基面附近。主要沉積物為粉砂質泥及泥質粉砂,以水平層理及小型浪層沙紋層理為主。生物擾動強烈,常夾有粉砂及細砂層(為風暴浪產物)。遺蹟化石和正常海相化石常見。
三)臨濱砂相(濱面)
也稱近濱,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個亞相,即上、中、下臨濱。國外更多的稱濱面(Shoreface),並將其劃分為兩個帶(上、下濱面)。其沉積物以粉砂及中細粒砂為主,自下而上粒度變粗。層理有水平層理(下臨濱為主)、不對稱小浪成沙紋交錯層理及大型浪成交錯層理(中、上臨濱常見)。生物擾動構造向上逐漸減弱。
四)前濱砂相
位於臨濱帶之上,相當於潮間環境。沉積物主要為細—中粒級砂,高波能海岸以中—粗粒砂沉積為主。並可有礫石層(尤其是礫石海灘)。在此帶由於沿岸流與回流的形成,通常可發育沿岸砂壩和回流水道(當發育在前濱時,也稱灘砂水道),無論是高能環境,還是低能環境均以反韻律為特徵,水道中則以流水沙紋為典型,而沙壩中則以浪成沙紋為主。前者為不對稱型,後者為對稱型。海灘中沖洗層理與不同方向的交錯層理髮育。以及大量暴露構造發育是前濱帶的典型特徵。生物化石稀少,偶可見破碎的生物貝殼。
五)後濱相
沉積物以細砂為主,並夾有粉砂質泥或沼澤層。在風暴浪的影響下可形成由各種生物碎屑混雜堆積的透鏡狀夾層和海灘沙脊;有時後濱相不發育。
六)海岸沙丘相
為成熟度最好的純淨石英砂體,以大型風成沙丘交錯層理為特徵。缺乏細粒的泥及生物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