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灕江民俗風情園位於桂林市臨江路兩江口,地處灕江之濱。此處水面寬闊,視野極佳,不僅白天便於遊客參觀遊覽,夜間更是欣賞灕江月色與 漁火的好去處。
民俗風情園是將廣西少數民族苗、瑤、侗、壯的文化、藝術、民 俗、歌舞、餐飲匯聚一體的遊樂區,是廣西最大的旅遊娛樂場所及最大的少數民族建築群。
到園區內,可觀賞到少數民族的圖騰柱, 最高的侗族鼓樓,風雨橋,戲台與苗寨風光;設有廣西最大的歌舞場所,讓遊客欣賞到宏大、地道的少數民族歌舞及其特有的美食文化;最地道的民族工藝製作演示場,可購置少數民族獨有的民俗物品,充分享受和領略少數民族的藝術創作與民俗文化。
灕江民俗風情園位於灕江與小東江上游匯合處。園內的民族建築、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均源自廣西四個主要少數民族壯、侗、苗、瑤,是一座融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公園。
灕江民俗風情園現已接待了首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第一、第二、第五屆山水旅遊節等大型活動,黨中央領導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劉華清、吳學謙、鄒家華、宋平等都曾蒞臨風情園參觀考察。
灕江民俗風情園位於桂林市臨江路兩江口,地處灕江之濱。此處水面寬闊,視野極佳,不僅白天便於遊客參觀遊覽,夜間更是欣賞灕江月色與 漁火的好去處。
壯族風情
“三月三”和歌圩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婆節”。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曆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紀念一對堅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製繡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盛裝,男攜禮物,女揣繡球,成群結隊前往。有的抬著劉三姐神像繞行歌圩一周,才開始對歌。有的則由姑 娘們搭起五彩繡棚,待小伙於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彩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定為壯族歌節,逐漸發展成“三月三”文化藝術節。壯族青年傳統的文娛體育活動和表達愛情意願的獨特方式。
瑤族風情
長鼓舞
長鼓,又稱黃泥鼓。長鼓舞是瑤族傳統舞蹈。長鼓多用燕脂木製成,長約2尺5寸,兩端粗,中間細如蜂腰。鼓身繪有花鳥或龍鳳圖案。有些長鼓,兩端和腰部系有銅鈴,起舞時,鼓聲咚咚,鈴聲噹噹,組成“和弦”。形式有雙人舞、4人舞和集體舞等。舞者腿扎綁帶,身著短裝,肩挎長鼓,雙手擊拍,
時而漫步輕舞,時而跳躍急轉,鼓聲伴隨舞姿,時徐時疾,使人眼花繚亂,心神振奮。長鼓舞歷史悠久。傳說瑤族祖先盤瓠,被兇猛的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後人便用羚羊皮做鼓面,舞時揮掌擊打,以示對羚羊的仇恨和對祖先的紀念。長鼓和長鼓舞有時用於瑤胞唱盤王歌時的伴奏和伴舞。
侗族風情
月也和攔路歌
“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時在農曆正月和八月。
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於“月也”場合。“月也”時間長短由內容決定,參加人數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領,集體到某友好材寨拜訪。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時,乙寨眾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時用日常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設定重重路障,雙方擺開歌陣,對唱攔路歌。主隊用歌提問,客隊用歌回答,答對一次撤除一個路障。如答錯,客隊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隊就盡撤路障,迎客人寨,參加豐富多彩的聯歡活動,如演侗戲、唱侗歌、舞龍舞獅、賽蘆笙,等等。“月也”結束,主寨又集結隊伍歡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攔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別情依依,表現了同胞之間的團結友愛情誼。
民俗風情
苗族風情
苗年
苗族傳統節日。無統一節期,一般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醜(牛)亥(豬)日。桂北苗族則在農曆十二月。節日早起開門後,要放鞭炮或用鳥銃對天連放3炮,以示吉慶。節日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互致祝賀。有些地方還舉行盛大的鬥牛、賽馬活動。蘆笙踩堂是苗家年節的傳統娛樂,男青年們組成蘆笙隊,大小蘆笙一齊吹響,幾里外都能聽到。蘆笙音調悠揚,輕快宏亮,振奮人心,充滿活力。姑娘們著節日盛裝,頭戴龍鳳銀角、銀簪、銀梳,踏著笙歌節拍,翩翩起舞。通過踩堂,男女青年自由選擇情侶,蘆笙吹得出色的後生,很快會贏得姑娘的青睞,得到純潔的愛情。
三江侗族
能歌善舞,音樂形式多種多樣,民間活動豐富多彩。悠揚的琵琶歌,悅耳的笛子歌、和諧的蟬歌動人心魄;“多耶”和蘆笙踩堂場面熱烈,蔚為壯觀;傳統的斗鳥節、鬥牛節和花炮節深深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侗族傳統的酸魚、酸肉和油茶更是別具風味,地道的糯米酒醇香撲鼻,令人陶醉。侗族服飾極具特色,民間工藝品做工精細,技藝高超,種類繁多,深受賓朋喜愛。
目前三江共有風雨橋108座,鼓樓159座。主要景區有:程陽景區、孟江景區、老堡景區、丹洲景區、斗江景區和八江景區。程陽景區的程陽永濟橋舉世聞名,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江景區的馬胖鼓樓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融水苗族
融水擁有苗、瑤、侗、壯、漢等多種民族,全縣人口48萬,苗族占38%,故俗稱大苗山。這裡民族節日多姿多彩:有正月十三的蘆笙節、正有十六的古龍坡會,正月十七的芒哥節、二月初二的搶花炮、三月初三的唱龍亭、四月二十四的廿四炮、六月初六的新禾節,還有苗年、斗馬節、鬧魚節等。那多姿多彩的蘆笙踩堂、拉鼓、芒哥、踩腳求愛等風情,令人賞心悅目,還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斗馬,令人動魄驚心。這些原始古樸的節目,與獨特的木樓建築,手工精巧的服飾、別有風味的民族餐飲,奇異的戀愛婚俗等,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畫卷。
印象
灕江民俗風情園內有壯寨、侗寨、苗寨、瑤寨,分別體現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和建築特色,四個民族的建築中,吊腳木樓、鼓樓、風雨橋、亭廊相連,渾為一體。
在大門正前有極富民俗色彩的圖騰柱群,刻畫出了自民族的原始圖騰,神秘富有美感。圖騰柱的北方有一個大廣場,輪流演出各民族的特色節目:
壯族的板鞋舞,
苗族的蘆笙踩堂,
侗族的多耶等還有鬥雞、斗馬、上刀山、射駑等民族遊樂活動
風情園體現了濃厚質樸的民俗氣息,壯族的繡球定情、苗族的踩腳求愛、侗族的坐妹、瑤族的爬樓都讓你為之新奇。古代百越"乾欄式"特點和楚文化色彩的各種建築和雕刻里兼容著各民族的獨特風格。
園內導遊可用中、粵、英、日語解說,其中還設有民族餐廳。
鼓樓
據侗族古歌記載,侗族祖先每遷一地必先建鼓樓,人則搭臨時窩棚暫住,待古樓建成之後始建各家樓房,各戶樓房都不得高過鼓樓,鼓樓是集體權威的象徵。侗族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藝術,也是侗寨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有“見到鼓樓,必是侗寨”之說。
侗族建鼓樓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興旺的標誌。因此侗寨修建鼓樓是全寨所有人的共同榮譽和意願,寨中人民把它當作一件喜慶大事來看待,家家為此出錢出力。侗族的鼓樓是按族姓分別建造的,一個族姓一座鼓樓。
有鼓樓處便是侗鄉,鼓樓是侗鄉最主要象徵,沒有鼓樓,就沒有侗族的生活。侗鄉鼓樓完全以木材建構,不用一磚一石一鐵釘,整座鼓樓都以木榫、木栓穿合,極富樸實之美。鼓樓頂層懸掛一個長形細腰的牛皮大鼓,鼓樓就是因此得名。如遇兵匪騷亂劫掠,或發生寨火,族首便派人上樓擊鼓求援。
風雨橋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侗家人,有侗家人就有風雨橋。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蔑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風雨橋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橋面鋪板,兩旁設定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
風雨橋,也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在眾多的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橋身莊重巍峨,如巨龍臥江,氣吞山河,十分壯觀。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由跨河過溪的橋不僅是交通渠道,也是年輕男女談情說愛,以及人們休憩的去處,風雨橋因而成為極富詩意的侗橋景致。
壯族婚俗
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的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新娘出夫家,不坐轎,由十幾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須有給新郎的一雙鞋、一套衣服,給家婆、伯娘各人一塊胸圍,給家公、伯伯各人一條腰帶。新娘到達夫家,要踏著臨時搭的竹梯上樓,再走過為她架的“新橋”進入洞房。
板鞋舞
板鞋舞是生長於壯族民間藝術沃土上的一朵瑰麗奇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表現力豐富,它藉助道具敲打和音樂伴奏,跳出協調一致的優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壯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組,穿著六隻近兩米長的板鞋,踏著優美的旋律走動,險象環生,饒有風趣,隨著樂曲轉換,姑娘小伙們還能穿著長板鞋歡快地跳起現代三步舞。
“板鞋舞”起源於明朝廣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練兵法。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廣西出兵,廣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滅倭寇。土司羅武傑立即徵招三百人進行訓練,新兵初次操練,步伐很難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將新兵的雙腳夾住,三人連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隊,統一步伐,只能向前,不準後退。經過嚴格訓練後,這支隊伍戰法獨特,勇猛頑強,為平倭寇立下了功勞。從此,三人木枷練兵法流行民間,演變成“三人穿板鞋”比賽。三人穿板鞋這項體育比賽項目經過藝術加工,發展成了“板鞋舞”。
在壯族的文體技藝中最妙趣橫生的就是像軍陣般有威有勢的“板鞋競技”和“扳鞋舞”。板鞋競技是以幾個人為一隊,大家同穿一對長板鞋賽跑;參加者必須步調一致,同心全力,誰要是一個不少心,就會令全隊人仰馬翻。相傳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間,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領廣西郎兵赴浙江抗擊倭寇,她用三人縛腿賽跑的方法訓練郎兵,使得軍紀嚴明、同心協力,後來便演變成這種有趣的運動了。
斗馬
斗馬是融水苗族的傳統娛樂活動,各種節日期間均常常舉行。現以每年12月26至28日的斗馬節最為隆重。
節日頭一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糯米飯、釀甜酒,還要到田間放水捉魚,煮鮮魚粥招待來自遠方的親友。第二天至第三天舉行斗馬和賽馬活動。
斗馬是一項非常驚險、激烈、引人入勝的比賽。上午10時許,斗馬場周圍人山人海,在一排“過山沖”土槍響過之後,在蘆笙隊、舞獅隊的引導下,威武雄壯的馬隊雄赳赳地進入斗馬場。幾十匹精選出來的好馬個個膘肥體壯,精神飽滿。比賽開始,裁判宣布上場斗馬名單,兩列馬隊各牽出一馬。松韁解帶之後,兩馬便向對方猛撲過去,或相互撕咬,或翹蹄猛踢對方,或雙腳騰空站立相峙。斗馬場上煙塵滾滾,泥沙飛濺。緊張激烈的格鬥場面令四周觀眾時而屏息寧氣,時而歡呼雀躍、高聲喝彩。經過若干回合的拼搏爭鬥,一匹馬倒地或不戰敗走便決出勝負,接著另外兩匹馬入場比賽。斗馬實行單淘汰制,第一輪獲勝的馬進入下一輪比賽。這樣每一輪均有一半的馬匹被淘汰出場,直至最後的兩匹馬一決雌雄,爭奪冠軍寶座。
比賽結束以後,人們要給獲勝的馬披紅掛彩。馬的主人在受到獎勵的同時,更為自己擁有這樣一匹勇敢、強悍的駿馬而自豪和驕傲!
旅遊貼士
最佳出遊時間:
桂林市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年平均溫度19.3℃。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秋季為最佳旅遊時間。
地址:桂林市區臨江路,灕江與小東江匯合處。門票:白天45元,晚上60元(身高1.00米~1.40米半價,1.00米以下免票)。
開放時間:08:30~21:30
交通:乘13、14路至解放橋下車,沿臨江路向北步行5分鐘即到,或乘58路公交免費公益車可達。
住宿:風情園在市中心,住宿非常方便,市內有低、中、高檔各種賓館,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選擇,但最低住宿費也需要四、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