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文化產業研究基地

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於2007年7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批准為廣西高校重點建設研究基地。本基地在科研方面聯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旅遊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廣西師範大學旅遊研究所、廣西師範大學華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校內各個文化研究機構對廣西文化產業進行整體關照,成為“文化廣西”建設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智囊庫。科研人員主要以本校科研骨幹為主,同時廣泛吸收廣西區內外社會科學工作者參加,成為一個多學科、跨院校、跨單位的非盈利性質的學術聯合體。

簡介:,研究領域:,一、廣西民族文化產業化研究,二、廣西旅遊與文化產業研究,主要特色:,作用和意義:,三、廣西古籍文獻整理與出版研究,四、廣西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簡介:

旨在團結、組織本校及區內外有志於研究廣西文化產業的科研工作者,一道為繁榮廣西文化產業和建設“文化廣西”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作出貢獻,力爭通過數年努力把本基地建設成為教育部或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研究領域:

一、廣西民族文化產業化研究

廣西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同珠江流域遠古時期的甌駱、烏滸、俚僚、俍僮、苗瑤諸族群的民間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聯繫,南方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各民族的創世史詩、英雄史詩、神話、歌謠,韻文體和敘事體文學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本研究方向強調基礎理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通過借鑑田野調查研究方法,深入民間,發掘廣西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拓展廣西民族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本研究方向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
1.深入發掘廣西民族文化資源,提出順應時代潮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新理論。
2.通過廣西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化發展,建立體現多元一體的中國民族文化的完整結構,以各民族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3.突出廣西民族文學的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通過切實的調查研究,促進廣西民族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4.廣西與東南亞有許多同根同源的民族,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連成一體的地理空間上,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壯侗和壯泰民族文化研究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的熱點之一,相關研究對促進廣西民族文化繁榮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廣西旅遊與文化產業研究

主要特色:

1.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民族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精神財富。在社會急速發展的文化變遷過程中,多樣性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已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而旅遊成為民族文化保護開發的重要途徑。依託地緣優勢,在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領域形成了鮮明研究特色,承擔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壯族民歌習俗傳承現狀的跨學科調查與研究”、“民眾口頭創作與族群文化品質——壯族民間文學的文化透視研究”、“村落社區的節慶體育與社區活動的研究”、“歌詠文化資源開發與壯族社會文化發展”等一批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項目。2.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文化產業建設研究。旅遊文化產業建設,將文化這一旅遊業靈魂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產品,賦予旅遊產品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印象·劉三姐”的巨大成功,為廣西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本方向側重於民族文化產業的品牌塑造、發展模式與民族文化商品化等內容的研究,承擔了廣西哲社規劃重大招標課題“廣西文化體制改革對策研究”、廣西高校科研基金“區域文化與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整合研究”項目,《實景主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創新模式——以桂林陽朔“錦繡灕江·劉三姐歌圩”為例》、《論“南寧民歌藝術節”的民族文化品牌效應》、《民族文化商品化與旅遊工藝品》等論文在權威刊物《旅遊學刊》等上發表。
3.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旅遊開發研究。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民俗旅遊資源為本方向的研究創造了條件。研究特色上側重於廣西少數民族節事尤其是民族體育旅遊開發研究,承擔了廣西哲社“十五”規劃項目“廣西民族體育旅遊市場開發與投資研究”,廣西高校科研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村寨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等,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專著《民俗旅遊與民族文化變遷——桂北壯瑤三村考察》。

作用和意義:

1.促進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方向的研究將為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資源,樹立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保護理念,以及通過適度的旅遊開發促進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支撐。
2.豐富廣西旅遊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本方向的研究將通過對民族民俗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充分挖掘和深度開發,豐富廣西旅遊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廣西的旅遊形象。
3.為廣西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方略。旅遊文化產業建設是少數民族地區依託民族文化優勢資源的旅遊開發,實現產業升級與結構最佳化的有效途徑。本方向的研究將以廣西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為依託,為廣西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方略。

三、廣西古籍文獻整理與出版研究

歷史文獻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中國古代典籍內容豐富,數量龐大,既有以漢字創作的漢文典籍,也包括了以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典籍。廣西古籍文獻既是中國古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的主要載體,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以往的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多以漢字典籍為主,對少數民族典籍關注不夠,導致大量少數民族典籍得不到妥善保護,對少數民族典籍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從2003年起,國務院古籍整理辦公室發起開展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把對少數民族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廣西、雲南、貴州等西南省區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以漢字和各少數民族文字為媒介的歷史典籍,對這些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為研究南方特別是西南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提供史料基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方向將在該校歷史、中文等學科現有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聯合出版社,把珍稀文獻整理與出版結合起來,探索歷史文獻學領域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路子。這是本方向的主要特色。
目前,在高等學校和學術機構從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與研究的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不甚合理,遠不能滿足研究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古籍文獻整理與出版”方向的設立,把文獻整理與出版相結合、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將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和利用,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專業隊伍的不斷壯大,又反過來推動文獻的整理、保護和利用。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史學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廣西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或“黃金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千百萬創造型人才,高等院校應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進器和人才培養的最佳孵化器。但我國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相對缺乏,目前只有山東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在2004年和2005年開始設定培養這方面人才的專業。該校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申報的“文化產業管理”普通本科專業於2006年3月獲得教育部審批試辦,將於2008年正式招生。該校“文化產業管理”普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將依託現有的歷史學、旅遊管理、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人力資源管理等本科和相關碩、博士點的專業優勢,在廣西山水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旅遊策劃、歷史文化整理與出版以及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等方面體現特色和優勢。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首府南寧,為新時期廣西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機遇,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位於中國與東結盟板塊結合部,地處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交匯點、東臨粵港澳、南瀕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接壤的廣西,是中國進入中南半島和東南亞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和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地區的物流中心,為此,廣西區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設富裕廣西、生態廣西、和諧廣西、平安廣西和文化廣西的奮鬥目標。廣西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聯動發展已在桂林和南寧等地得到成功嘗試。桂林的“印象劉三姐”、“劉三姐大觀園”、桂林灕江民俗風情園、桂林愚自樂園和桂林世外桃源和南寧的國際民歌藝術節、“中國——東協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已顯示出文化產業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旅遊文化產業的經典案例。但是,對於旅遊文化產業開發與套用的人才培養遠遠落後於發展現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的速度。
該校自2000年開始招收旅遊管理本科專業以來,已有兩屆畢業生,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該校出版社在出版界和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特別是在大型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和打造學術精品方面引人注目,已在文化產業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充分發揮該校在文科教育和文化產業方面的優勢,加強文化旅遊、旅遊文化、旅遊規劃、旅遊策劃與行銷、文化諮詢、文化出版和民族藝術表演及展示等方面的產、學、研結合,促進該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該校於2006年3月獲得“文化產業管理”試辦專業權,將於2008年正式招生,對廣西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文化廣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