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衫湖景區

榕湖杉湖原名鑑湖、陽塘、陽橋塘,位於桂林市中心中山中路中段引,陽橋兩側。榕、杉湖景區,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水面面積16公頃。唐宋時期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鑑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榕衫湖景區
  • 地理位置:廣西省桂林市
  • 占地面積:水面面積16公頃
  • 著名景點:北斗橋,衫湖,榕湖,古南門,黃庭堅繫舟遺址
  • 原名:鑑湖、陽塘、陽橋塘
  • 著名詩篇:《題榕溪閣》《榕溪閣》
簡介,文人匯聚,北斗橋,衫湖和榕湖,歷史,杉湖由來,榕湖由來,景致,景點變遷,景區改造,景區看點,

簡介

文人匯聚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於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後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
榕衫湖景區榕衫湖景區

北斗橋

北斗橋 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晶瑩剔透。

衫湖和榕湖

以中山中路的“陽橋”為界,東邊因在湖畔種植衫樹而成衫湖,西面的古南門前有著八百年的大榕樹,故稱榕湖。本是血脈相連,只不過是那一座燈光閃爍的陽橋人為地將這相連的血脈一分為二,成了衫湖和榕湖。或許是旅遊的需要,遊人觀賞養眼以滿足層次感的需要。湖畔綠樹成蔭,行人如織,湖光樹影,幾分熱鬧中間雜著幾分靜。衫湖裡建有“日夜雙塔”,一金一銀,光彩照人,據說這是世界最高的銅塔和水中塔,而陽橋之西,榕湖水面開闊,設有水晶玻璃橋、音樂噴泉、邀月台、湖心島和北斗橋等景,更是美輪美奐,美不勝收。這是休閒的樂園,這是遊客的世界。

歷史

杉湖由來

其雛形是在宋代由人工開掘的桂林城南護城河(相傳唐代已是護城河),最早見於鸚鵡山摩崖石刻《靖江府城池圖》,時稱南陽江。其水源自城西南由陽江(桃花江)引入,沿城下東流入灕江,江寬40丈,江上有風雨長廊式的青帶橋,江中修建有團城,南面為拖板橋。至元代開始冠以湖名,稱鑑湖,橋名通濟橋。元代,在湖上橋的左右形成繁華的鬧市,“為商賈所藏寶物番貨,以有易無,日以千百計。”明洪武八年(1375),城池向南擴展至陽江,原來的護城河由此成為內湖,統名陽塘;橋稱陽橋,並由木橋改建為石橋,橋上刻有詩人解縉題“永鎮三江”手書。橋東湖畔昔有杉樹,故名杉湖,橋西湖則因湖中植荷,故名蓮盪。明代,榕杉湖景色更加綺麗,鄺露《陽塘記》載:“蕩漾若數百畝,臨水人家,粉牆朱榭,相錯如繡,茂林缺處,隱見旌旗”。
榕衫湖景區榕衫湖景區

榕湖由來

至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橋西湖始有榕湖之名。至清代嘉慶之後,榕湖、杉湖兩岸漸建起許多名人宅居和私家園林,人文相繼,成為桂林市文化活動的中心。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李宗瀚於榕湖西岸建湖西莊(今榕湖飯店),奉養其父李秉禮。父子並叔父李秉綬以詩、書、畫聞名,被譽為“桂林詩書畫三絕”;同時又於湖東岸建有收藏金石拓片的拓園,多藏曆代名帖,著名的“臨川四寶”聲震海內外,榕湖西南是清代桂林畫家羅辰的故居“芙蓉池館”(今芙蓉亭),羅氏父女三代均善詩畫,時有“羅氏一門三代風雅,殊為桂林山水生色”的讚譽。南岸為清末名人唐景崧晚年退隱桂林後的私邸(今市人民政府),唐氏在私邸中開梨園,招弟子,從事桂劇研究和創作,多有貢獻。唐宅東面為晚清著名詞人王鵬運故居,其與況周頤共創“臨桂詞派”,在晚清詞壇上獨樹一幟。杉湖北岸有補杉樓(今灕江飯店),清代桂林詩人龍啟瑞彭昱堯朱琦汪運、商書浚、楊繼榮曾克敬、李宗瀛、趙德湘、黃祖錫在此賦詩唱和,世稱“杉湖十子。”樓旁舊有白龍池,池畔為近代著名學者馬君武故居,門前舊有一聯:“種樹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對好湖山。”

景致

景點變遷

民國24年(1935年),於榕湖杉湖兩岸開闢環湖路。民國36年桂林市風景修建委員會榕湖杉湖進行修葺,4月27日在榕湖心島上開工興建湖心亭,7月29日舉行落成典禮,亭取名為“旭照亭”,並修建由湖岸到島的木質九曲橋,同時還修建杉湖北岸通往杉湖島的木橋。
解放初期,桂林市風景修建保管委員會於1950年重修陽橋,在湖邊添制石凳。1952年11月至1953年6月全面整治榕湖杉湖,清理淤泥,修復九曲橋,粉刷油漆湖心亭,並在亭周圍栽種垂柳、柏樹、花草。1955年修建芙蓉亭、榕蔭亭、補杉亭,並在湖邊修築石欄。60年代,重建湖心亭和九曲橋,並將杉湖木質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建朝霞亭。1978年將補杉亭改建為造型別致的蘑菇亭,新建半月廊。1988年再次重建湖心亭,維修湖心島駁岸,並把芙蓉亭改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對杉湖進行改造,新建花壇972平方米,新辟杉湖出水口小遊園。春天的榕湖,深綠叢叢,黃花點點;島上亭閣水榭,掩映於綠蔭花叢之間,波光流碧,曉煙氤氳。范長江《桂林頌》詩道:“榕湖一明鏡,光照八桂城。”“榕湖春曉”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現城中景區榕湖杉湖,湖如風光照媚,沿湖有唐代古南門,北宋詩人黃庭堅繫舟處,清末詞人王半塘故居,清代桂林畫家的芙蓉詞館、馬君武的故居等等。環湖的名勝古蹟融入湖區,榕杉湖已不是單一的純粹的湖光山色,而帶有濃重的文化底蘊。

景區改造

從2000年初起,桂林市榕湖杉湖及西湖進行大規模改造,主要工程有:
(1)清理湖底,現已將桂湖榕湖杉湖、湖底之淤泥全部清除,湖中的露石(基石)有礙行船的全部炸掉;
(2)湖的沿岸重新用大石塊新砌;
(3)三湖中的五座橋拆除重新設計,每座橋都有不同的樣式和風格,橋下都能通行遊覽船;
(4)榕湖沿岸的馬路已拆除,在湖的周邊新種幾百株大樹(樹齡50年~數百年)樹種以榕湖樟樹、桂花樹、柳樹為主,這些樹大多從外地或外省運來。在不久的幾年裡,這裡將建成休閒文化公園。
(5)榕湖杉湖中原有的湖心亭、磨菇亭已拆除,將建更加富麗的亭台樓閣。
(6)恢復宋代桂林城中水上遊覽線路,灕江邊通桂湖、榕湖、杉湖,灕江與小區江航道疏通,旅遊者可乘船遊覽桂林城,而且把灕江東面的七星公園、灕江民俗風情園、穿山公園與灕江西面的老人山、西山等景區溝通。榕湖杉湖位於市中心區,又緊鄰桂林市中心廣場,到2002年底,這一片將是桂林市最優美的風景區。

景區看點

古南門、古榕湖黃庭堅繫舟處位於榕湖北岸。古南門,據說是宋代桂林城南門,為宋代景定三年至五年間(1262年~1264年)朱祀孫主持建造,時稱為威德門。上刻“古南門”三個字,為郭沫若所書。昔時城門上,生長一株古榕樹,樹根沿城牆盤錯而下,因此,又叫榕樹門,城門樓叫榕樹樓。城門上的古榕樹,早已不存在了,湖畔的千年古榕樹,依舊枝葉婆娑,濃蔭灑綠。盛夏時節,榕蔭涼風習習。“榕城古蔭”為桂林續八景之一。
 南門外、榕湖北岸的古榕樹下,有黃庭堅繫舟遺址。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因寫《荊州承天院塔記》,其中某些詞語為朝中權奸蔡卞、章惇(音敦)所不容,被扣上“幸災謗國”的罪名,除名羈管宜州,於崇寧三年(1104年)途經桂林,在南門外榕溪(今榕湖)北岸榕樹下繫舟。並寫下著名的《到桂州》詩:“桂嶺環城如雁盪,平地蒼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南宋淳熙(1174年~1189年)初年,理學家張栻(南軒)知靖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訪得了黃庭堅繫舟處,建“榕溪閣”以志紀念,並作《題榕溪閣》詩,其中曰:“太史昔南鶩,於焉曾少休。品題得要領,亦有翰墨留。”
桂林古南門桂林古南門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冬,詩人劉克莊來桂林,賦《榕溪閣》詩:“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李宗瀛《榕溪閣登眺》詩曰:“繫舟不見清風客,老樹婆娑七百年。”從南宋到清代,榕溪閣都存在,後榕溪閣被毀,1955年在原址建立榕蔭亭。80年代,桂林市文管會在榕蔭亭旁立“黃庭堅繫舟處”石碑,銘志其事。“古榕繫舟”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