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啟瑞

龍啟瑞(1814~1858年),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是清代音韻學家、文字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也是廣西桐城派五大古文家之一。字輯五,號翰臣(一說是字)。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出任廣東鄉試副考官。道光二十七年,察考翰林詹事列二等,升為侍講。出任湖北學政。治古文辭宗桐城,工書能篆、籀,善畫山水,袁爽秋有題其山水畫冊七古。花鳥亦佳。但頗自矜重,故流傳者少。卒年四十五。

基本介紹

  • 本名:龍啟瑞
  • 字號:字輯五,號翰臣
  • 所處時代:清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桂林市
  • 出生時間:1814
  • 去世時間:1858
  • 主要作品:《經德堂集》
個人作品,史事逸聞,藏書故實,《清史稿》記載,

個人作品

作有《寒松閣談藝瑣錄、粵西先哲書畫集序》。著有《經德堂詩文集》、《國小高注補正》、《經籍舉要》等。《經籍舉要》(袁昶增訂,光緒癸巳仲冬重刊於中江講院),為國學書目舉要之先行者。

史事逸聞

龍啟瑞一向同情農民,在任江西布政使的時候,他就說過:“竊念粵西近日情事,如人滿身瘡毒,膿血所至,隨即潰爛”,“草莽之間狡焉思逞者,即無事之區,亦將乘間竊發。”他認為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給逼出來的,因為,從表象上看農民活不下去,除了“造反”別無出路;而從實質上看,則是清王朝成為歷史發展的阻礙,社會停滯,只有自下而上發動武裝起義,推翻腐朽王朝統治,社會才有前進的可能。 道光三十年(1850年),龍光甸(龍啟瑞的父親)去世後,龍啟瑞以“丁父憂”回籍廣西桂林。當時正值金田起義,廣西巡撫鄒鳴鶴奏辦廣西團練,龍啟瑞於是“總其事”。鹹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攻桂林,龍啟瑞率團練守城頑抗。於是,後人有說龍啟瑞靠反對太平天國義軍而升官調任,沒什麼值得一談的政績。其實,龍啟瑞在任上,還是做了許多為老百姓謀利益的事的。
龍啟瑞

藏書故實

清藏書家、目錄學者。字輯五,號翰臣。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充廣東鄉試副考官。二十七年(1847)提督湖北學政,曾任廣西總團練,與太平軍相對抗,以守城“有功”,升為侍講學士。鹹豐六年(1856)授通政司副使、江西學政。次年遷江西布政使卒。喜治古文,宗桐城派,後從梅曾亮門下,工聲韻學,貫串江聲、段玉裁、王鳴盛等諸家之書。在京師時,與邵懿辰相從,於琉璃廠觀古籍,流連忘返,覓購古今碑刻及書籍,購書4 000餘卷。藏書處有“經德堂”,並有《經德堂藏書錄》。道光二十七年(1847)撰《經籍舉要》列舉書籍289種,次年刊行。是部國學舉要書目。該書目選取諸生急需精讀之書,略述其內容得失,並指示其讀法。除介紹經、史、子、集書外,又分為束約身心、擴充學識、博通經濟、文字音韻、詩古文詞、場屋應試六項,是一部指示諸生應考的推薦書目。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繼《經籍舉要》之後,產生了不少指示讀書門徑的專題推薦書目,30年後,張之洞《書目答問》方刊刻出版。精通書畫。著《經德堂詩文集》、《古韻通說》、《爾雅經注集證》、《是君是臣錄》、《國小高注補證》、《班書識小錄》、《諸子精言》等。

《清史稿》記載

龍啟瑞,字翰臣,臨桂人。道光二十一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充廣東鄉試副考官。二十七年,大考翰詹二等七名,以侍講升用。七月,簡湖北學政,著《經籍舉要》一書,以示學者。又以學政之職有三要:一曰防弊,二曰勵實學,三曰正人心風俗。三十年,丁父憂回籍。鹹豐元年六月,廣西巡撫鄒鳴鶴奏辦廣西團練,以啟瑞總其事。二年七月,省城圍解,以守城出力,以侍講學士升用。六年四月,授通政司副使。十一月,簡江西學政。七年三月,遷江西布政使。八年九月,卒於官。
啟瑞切劘經義,尤講求音韻之學,貫穿於顧、江、段、王、孔、張、劉、江諸家之書,而著《古韻通說》二十卷。以為論古韻者,自顧氏以前失之疏,自段氏以後過於密,江氏酌中,亦未為盡善。陽湖張氏分二十一部,言:“凡言古韻者,分之不嫌密,合之不嫌廣。惟分之密,其合之也脈絡分明,不至因一字而疑各韻可通,亦不至因各韻而疑一字之不可通。”啟瑞服膺是言,故其集古韻也,意主於嚴,而其為通說也,則較之顧氏而尚覺其寬。不拘成說,不執私見,參之古書,以求其是而已。其論本音、論通韻、論轉音,皆確有據依,而以論通說總之,故以名其全書焉。他著有《爾雅經注集證》三卷,《經德堂集》十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