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灌陽縣博物館以灌陽縣文化館下的文物組為基礎建立,1979年前人員編制均在文化館。
1980年5月20日,文物組從灌陽縣文化館中分離出來,成立灌陽縣文物管理所,辦公地點在灌江路152號文化大院(內設文物陳列)。
1994年,灌陽縣博物館立項。
1997年,灌陽縣博物館正式動工建設。
2004年,灌陽縣博物館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5年3月,灌陽縣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建築格局
綜述
灌陽縣博物館面積1547.96平方米、建築面積1160平方米建築、布局建築是在湘南式傳統民居形制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分前庭、後院、門樓、碑廊、山水、亭、橋布局,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相結合;分文物庫房、陳列展廳、辦公用房三大部分。
展廳
《灌陽縣歷史文物陳列》主要按歷史發展的順序,通過200多件文物藏品和相關文物資料及圖片向觀眾展示了灌陽的歷史文化背景。重要展品為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期珍貴文物及紅軍長征時的革命文物。
為豐富當地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使博物館真正成為灌陽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宣傳的視窗,從開館以來,灌陽縣博物館舉辦了《當地名人寧先生書畫展》《奇石、根雕藝術展》《灌陽縣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紀實攝影展》《灌陽縣民俗文物展》等。
館藏文物
綜述
灌陽縣博物館通過考古發掘、社會捐贈、徵集(購)等多種渠道來獲得藏品並將進行保護與管理。其藏品包括有石器、金銀玉器、鐵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革命文物等,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未斷代,館藏有新石器時代的有挺石劍、隋代銘文墓磚及青瓷碗、清代玉熏爐、溫酒器等各期珍貴文物及紅軍長征時的革命文物及當地名人唐景耘、陸輔清、何厚清等用品。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灌陽縣博物館共有藏品2000多件/套,其中有國家二級文物37件/套、三級文物192件/套,居桂林市前列。截至2019年,共有藏品400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2件/套。
重要藏品
灌陽縣博物館的藏品特點是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未斷代,館藏有新石器時代的有挺石劍、隋代銘文墓磚及青瓷碗、清代玉熏爐、溫酒器等各期珍貴文物及紅軍長征時的革命文物及當地名人唐景耘、陸輔清、何厚清等用品。
文化活動
灌陽縣博物館利用國際博物館日及“文化遺產日”,進行文物知識、文物法律法規宣傳及文物有獎問答、發放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橫幅、張貼標語、製作宣傳版面,舉辦《2008灌陽縣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紀實攝影展》《灌陽縣民俗文物展》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陣地作用。同時,灌陽縣博物館還加強與各中國小校聯繫,使博物館成為了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機構設定
灌陽縣博物館為全民所有事業單位。
灌陽縣博物館經費來源為國家財政全額撥款。
1980年5月至1987年,唐一建任灌陽縣文物管理所首任所長。
1988年至1992年,盤元昌任灌陽縣文物管理所第二任館長。
1992年10月至1998年8月,灌陽縣文物管理所由副所長鄧根珏主持工作。
1998年9月以後,鄧根珏任灌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灌陽縣博物館事業編制人數為5人,現有正式在職人員7人,本科學歷1人,大專3人,專業技術人員6人,其中中級職稱3人,初級3人,臨時聘用門衛1人。
灌陽縣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為10萬人次。
參觀信息
灌陽縣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灌陽縣龍里開發區東華路21號。
灌陽縣博物館免費開放。
北京——大廣高速——廈蓉高速——241國道——灌南縣——灌南縣博物館
上海——滬昆高速——泉南高速——241國道——灌南縣——灌南縣博物館
廣州——大廣高速——廈蓉高速——241國道——灌南縣——灌南縣博物館
成都——廈蓉高速——241國道——灌南縣——灌南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