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嶺村

月嶺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嶺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文市鎮
  • 村域面積:4.478平方公里
  • 形成年代:明代
  • 主要產業:農牧業、種植業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批准時間:2013年8月26日
  • 別名:月岑村、月岑鄉(小鄉)
  • 主要景區:六大院堂、步月亭、文昌閣、“孝義可風”貞孝牌坊
  • 保護級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村智慧,社會經濟,人口,經濟,主要景區,綜述,月嶺古民居,貞孝石牌坊,步月亭,文昌閣,催官塔,將軍廟,百歲亭,步月岩,古炮樓,唐孔林墓,紹夫公祠,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歷史人物,傳統民俗,非遺項目,方言,茶文化,族譜家訓,榮譽稱號,旅遊信息,

村落歷史

月嶺村中均為唐氏家族,一脈相傳,無一雜姓,是以家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興建的村子。月嶺村人的祖先原為山東人氏,南宋年間遷入月嶺,此後在月嶺定居繁衍。
月嶺古民居始建於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間,月嶺村唐家後代唐虞琮的大兒子唐世楫、二兒子唐世檉、六兒子唐世桐均考取國學,五兒子唐世柱考取進士,村落由此興旺發達。
民國時期及以前為月岑村。
1952年,改為月岑鄉(小鄉)。
1958年,改名為月岑大隊,開工建設古蹟塘,為該村澆灌良田,現為中型水庫。
1962年7月,改為月岑公社。
1968年,恢復為月岑大隊。
1984年,改稱為月嶺村,沿用至今。
2001年,擴寬村公路兩條達14米。
2002年,五房公祠重建,改為村委辦公室,修建仁山教育大樓,修建村綜合治理排水溝渠道。
2003年,古民居旅遊正式掛牌成立。
2007年,元月大門樓前場地水泥硬化落成,8月重建文昌閣、步月亭,同月仙山新村委辦公大樓修建落成,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旅遊示範點掛牌成立。
2008年8月,月嶺村譜書出版。
全景全景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月嶺村位於灌陽縣城北面的文市鎮,地處兩省(湖南、廣西)三縣(灌陽、道縣、全州)交界,村域面積4.478平方公里。
  • 地形地貌
月嶺村屬喀斯特地貌,三面環山,海拔209.7米。
  • 土壤
月嶺村主要有紅壤、黃壤、石灰石、紫色土、衝擊土等,種植土壤以水稻土為主。
  • 氣候
月嶺村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熱冬冷,春秋溫和,春夏濕秋冬乾,冬短夏長,四季分明,光照適宜,熱量充足,雨量充沛。
  • 水文
月嶺村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河道與灌江相連,村內水井多,且井不乾涸。
  • 植被
月嶺村村內植被茂盛,村前的田裡種植了大面積的水稻,山地有紅棗、石榴、雪梨、黑李等亞熱帶水果。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月嶺古民居屬典型的湘南式民居,講究“天人合一”、“枕山、環水、面屏”。南面田野開闊,佛蓋山為屏障直上雲霄,似壽仙騎鶴;北面田野同樣寬廣,有磨頭山與文市相隔,似雙獅戲球;朝向東面開闊,一目數十里,直觀“湖廣”交界之地。
村落格局村落格局

空間布局

月嶺村村中街巷形態“因地制宜”,地形的起伏多變,院落格局又錯綜複雜、隨形而變。小巷多鋪青磚,空間變化多樣,讓人領會到“步移景異”的意境。街道的走向與院落的組合以及地勢相結合,形成了月嶺村特有的街巷空間。月嶺古民居巷道空間傳承了典型的湘南式風格,巷道較窄,多數巷道處於建築陰影之中,且巷道鋪滿條形青石板或青磚,旁有排水明溝沿巷布置。居民朝巷道一般不開窗,只有或質樸或精緻的門樓點綴其上,與山牆形成錯落有致的巷道界面景觀。六個大院依著地勢由高向低排列,由西南向北,自多福堂起東路依次為翠德堂、錫嘏堂、文明堂;西路為繼美堂、宏遠堂。
村落格局村落格局

建村智慧

月嶺村唐姓先人建村智慧著重體現在布置有規劃,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講究儒教興盛,尤重禮儀。故所有建築,重其名稱方位、風水、五行、部署規制,土木結構之意境,與古建築藝術顯有密切之關聯,均足以證明當時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等中國思想精神之寄託於建築平面、立面藝術造型和格局的分布上。
建村智慧建村智慧

社會經濟

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月嶺村以漢族為主,戶籍人口1500人,常住人口1350人。

經濟

月嶺村以農牧業、種植業為主。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月嶺村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

主要景區

綜述

月嶺村風景有文市石林、沙江晚渡、步月岩、望月岩、月駒岩、古寨等。
風景風景

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的主要建築是被人們譽為“小故宮”的“六大院堂”。這“六大院堂”是清代該村唐虞棕的六個兒子於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同時修建的,依年齡順序取名為“翠德堂”、“宏遠堂”、“繼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錫嘏堂”。
  • 翠德堂
翠德堂大院共四棟,每棟結構約400平方米,造型為上下兩座,四排木架,兩個天井,二進二出,東倉西庫,西南為書屋的庭院。翠德堂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是唐虞琮為其長子唐世楫所建,整個堂院由四棟房組成,其中一棟是書房。翠德堂原修建了三重門的大門樓,但由於聽信風水先生的話,將門樓拆除,並在門前挖了一個大水塘用以辟邪。
  • 宏遠堂
宏遠堂,相傳為唐氏祖上為其兒子修建的庭院,其庭院立門樓,門牌雕刻細緻精美、燦爛輝煌,建築規模較大,建築採用硬山頂,白牆灰瓦,穿斗式磚木結構。在六個大院中只有該院建造了炮樓。
  • 繼美堂
繼美堂外圍牆的裡面是繼美堂的花園,花園通向各處的路非常特別,是每50公分一塊石板,一步一塊石板鋪成,因而有“跳步園”之稱。
  • 多福堂
多福堂,是典型的湘南式民居。相傳這是唐氏祖上為其兒子修建的庭院,其庭院各立門樓,門牌雕刻細緻精美、燦爛輝煌,建築規模中等,多福堂由六幢建築圍繞組成,每幢建築均為上下兩座結構。多福堂庭院為二進式庭院,呈中軸對稱。前設中門、天井和大堂,後有小堂和天井,配有住房、廚房、客房、倉庫。寬敞明亮、整齊劃一,氣勢恢宏。建築採用硬山頂,白牆灰瓦,穿斗式磚木結構。
  • 文明堂
文明堂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是唐虞琮為其兒子所建,堂院的住房都是用磚、木、石建築組成,庭院寬大、整齊、氣派,為清代典型的湘南式民居建築風格。青磚青瓦,庭院幽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同時磚雕、石雕、木雕圖案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 錫嘏堂
錫嘏堂是唐虞琮為其六兒子世桐建,因唐世桐為唐虞琮的滿子,是最受關愛的一個,故錫嘏堂是六個大院中最富貴、建築格調也是最別致的,院裡設計了大花園,在花園裡設計了三口水塘,設計了戲樓,客人來了可以賞花看戲,“唐世桐侄子唐景濤官至二品著由《憩園詩集》。”因此又稱“憩園”,村頭的“孝義可風”牌坊,為唐世桐之妻所立”,院裡還有四座木製大糧倉,每座可裝稻穀17餘萬斤。

貞孝石牌坊

“孝義可風”貞孝石牌坊位於月嶺村西北方50米處,石牌坊高大壯麗、威嚴雄壯,雕刻精美。大約二百年前,石牌坊的男主人唐世桐體弱多病,已到成年但身體卻日漸削瘦,父母見兒子這般模樣,決心為其操辦婚事,以婚喜衝去病災,故娶史氏。但婚後不到一年,唐世桐因病情加重,撒手離開人世,留下史姑娘獨守空幃。史姑娘遵從禮教,決心為丈夫堅守貞節,為父母盡兒媳孝道,矢志不移。她收養了胞兄三哥的兒子景濤,平時愛護備至,息心培養,景濤知書達理,滿腹文章,胸懷大志,科考中舉人,當上了永興縣知縣,後又調任長沙援防捐務大臣,官至二品。為表達史氏一生貞節和對景濤的養育之恩,鄉紳及地方政府逐級申奏朝廷為史氏立牌坊永志紀念,獲皇恩旌表,建立牌坊,這就是現在的“孝義可風”石牌坊。1981年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孝石牌坊貞孝石牌坊

步月亭

步月亭位於月嶺村西北70米處重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為石木結構,蓋小青瓦,歇山頂。四邊檐口長5.25米,通高5.5米,四根石柱挑起整個屋架。一根石柱上刻有重建涼亭記事,其餘三根石柱上刻列捐資人名,亭北豎有碑刻六通。1981年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步月亭步月亭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步月亭旁,始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為磚木結構,三層,四面高牆,二、三層為拱圓形窗,蓋小青瓦,為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通高為13米,面寬7.12米,進深5.92米,圓拱門,高2.2米,寬1.1米,穿斗式屋架,四根立柱分二節直達屋頂。
文昌閣文昌閣

催官塔

催官塔原名叫“凌雲塔”,位於月嶺村前洞背山頂,建於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塔身實腹,全石結構,石料接口均未用灰漿,全國古塔中十分罕見塔身通高12.5米,七層八邊形,底層每邊長1.3米,高1.8米。每塊石料高0.25-0.3米。塔頂有一個石葫蘆(底肚大、上肚小,長咀葫蘆),石塔最上一層是一浮雕佛像。
催官塔催官塔

將軍廟

將軍廟坐落在村頭南端小山腰下,廟宇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經過多次重建維修。相傳北宋時期,宋朝元帥岳飛奉命征剿地方賊寇,帳下一名金甲將軍受命來到湖南道縣剿賊,一路英勇善戰,屢立功勳。賊兵一路退至此,再次拚死反擊,賊人雖然被滅,但是金甲將軍不幸為曹賊所傷,壯烈犧牲。
將軍廟將軍廟

百歲亭

百歲亭位於村西約0.5公里處,建於清宣統二年(1909年),為誥授奉政大夫花翎同知御福建武平縣調補惠安縣歷署晉江政和等縣知縣,拔貢孝廉方正唐志燮之德配,誥封宜人唐母文太宜人九十六壽辰所建。磚木結構硬山式亭,檐下端以青石供人小歇,地面和前後路均為青石板鋪就,亭長九4.15米;寬4.2米;高5米,亭內兩側有碑記,東門刻有兩幅對聯,內側對聯為“暍蔭行途稱德曜,壽臻平格重朝熙”,外側為“百世流芳旌,表兩朝為人瑞,歲重大衍喜能五代獲親觀”。西門對聯一幅“壽比雲山增百歲,亭同月嶺鞏千秋”。兩門橫聯分別為“貞壽之門”、“人文蔚起”。該亭基本完好,1980年被列入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歲亭百歲亭

步月岩

步月岩位於村西灌江東岸,此岩高而寬敞且明亮,又名亮岩。可容數百人,頂部有一洞口,徑寬10餘米,圓如月,中間有一天然石橋,橋寬1米多,長10多米,石橋下面倒刻著乾隆年間貢生劉文梅所書的“步月橋”三個字。別一洞口緊靠灌江河,梯級而下,即為保存完好的沙江古渡。據史料記載唐時德樂於行善,在此修建渡口,並長期僱傭船工,義務為行人過渡。舊縣誌記載,清朝初年,該村貢生唐時儒藉此岩洞辦過學堂,並書對聯一幅:“要尋孔顏真傳何必到尼山泗水,欲求周朱道妙即此是鹿洞月岩”。

古炮樓

古炮樓始建於清雍正年間,位於村西北1公里許的岩頭山上,為正方形無頂基建築,高約3米,長寬分別為19米、17米。石牆厚0.7米。為長青石徹成,堅固無比,炮樓布局精巧別致,西面有一石門,四面牆體均有槍孔炮眼。炮樓內有一地下暗道,連線白竹岩,歷次兵荒馬亂,該村千餘人均進亂岩中,鹹豐四年(1854年)昇平天國駐紮月嶺村數月,因該村唐景沛(縣千總)附合昇平軍,村內的生命和財產方未遭多大損失。岩洞長約1.5公里,直通村中,洞內有機關陷井和寬1米、長約10米的“奈何橋”,橋下為高深莫測的地下河,河水通往灌江。洞內有大廳、糧倉,旱道、水道交通方便,是歷代村民躲兵避難的理想場所。

唐孔林墓

唐孔林墓在將軍廟南200米遠,是一座清代古墓,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距今一百五十六年。墓主為唐世檉,是唐虞琮的次子,生於乾隆丁亥年十二月(1766年),歿於嘉慶已未年六月(1798年),年僅33歲。碑林是逝世47年之後建造的,皇清例贈武德騎尉。墓地約一分地寬,八大塊大理石圈成一個圓形的石墓,墓前石碑上刻有墓主簡歷和直系親屬人員的名稱,前面為許多大理石板塊鋪墊起來的彎月形拜台,後面和左邊是用大理石排列成對稱的“U”型碑林。碑林總體構思與孝義可風坊相仿,可並列為石雕藝術精品,它是古民居石雕藝術的完善和充實。

紹夫公祠

紹夫公祠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開工修建,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該祠堂建成後,主要用於村民祭奠祖宗、演唱桂劇和進行村民議事。
公祠公祠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月嶺村後高山形如犀牛橫臥抬頭望月,故名望月嶺(現稱月嶺)。

歷史人物

  • 唐時儒
唐時儒(1665年),號又許,字倚石,清康熙壬辰年(1712年)歲進士。學術淵博,著有《樂善集》常館於桂林。上鄉,凡知名多游其門。性樂施,成渠修道,桂林北門十里外大道,曾捐資修數百丈,碑尚存,柳城訓導,獨捐己田,修建沙平江義渡,供村民其外鄉人渡江方便。
  • 唐景濤
唐景濤,字平江,科考中舉人,清道光己亥(1839年)科舉欽加清軍府三銜,改授湖南省署理永興縣特授藍山縣正堂,後又調任長沙援防捐務大臣,官至二品。為表達養母史氏一生貞節,申奏朝廷為史氏立牌坊永志紀念,這就是現在的“孝義可風”石牌坊。
  • 唐志燮
唐志燮,字佐臣,誥授奉政大夫,清光緒丁丑(1877年)朝元花翎同知授福建武平縣調補惠安歷署政和晉江等縣知縣。
  • 唐述士
唐述士官名步雲誥授奉直大夫五品銜,署風山縣知縣特授台灣按察使司使理刑廳。調補福建按司獄升用知縣。福建歷署平南、平北、平東鹽場大使防察巡按。

傳統民俗

移窩
嬰兒出生滿月後,母親便帶上嬰兒、行囊和禮物去外婆家探親,首次出門帶嬰兒到外婆家當地叫做為嬰兒“移窩”。臨行前,奶奶要在孫兒的兩眉間的印堂上點上一個鍋灰印,以此為孫兒“壓驚”,免受途中驚嚇之意。母親則要在嬰兒帽上別上一口針,意在出門帶利,圖吉祥吉利。當在外婆家逗留數天后返回時,外婆同樣為外甥在印堂上打上一個鍋灰印,為甥兒壓驚,也要別上一口針,以表示往返吉利、太平、安全。
  • 節慶活動
每逢農曆六月六日,月嶺村有“萬歲祖婆看禾苗”的習俗,將萬歲婆抬上轎,往村莊的田洞轉一圈,然後抬回村祠堂進行祭拜,晚上還在進篝火晚會,村民圍著柴火堆盡情的唱歌跳舞,只要一有喜慶的事,村民就會自發的組織唱桂劇演出,參加人數上千人。還有每年的端午節,村民還要進行賽龍舟活動。過年過節還要進行舞獅子、舞龍等表演。
節慶活動節慶活動
  • 祭祀崇禮
灶王爺和火爐姑娘(進火神母)是專管各家住所和記錄個人的善惡德行。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安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如被告有大錯要減壽三百天,小錯折壽一百天。因此,在臘月二十四凌晨之前,各家各戶都爭相燒香化紙錢、供奉糖果、鞭炮相祭,目的是求灶王爺上天說好話,下界降吉祥。習俗沿襲至今。
祭祀活動祭祀活動

非遺項目

桂劇是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月嶺村是桂劇的發源地,隨著時代變遷,紮根於灌陽的桂劇文化,逐步融會了灌陽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並濟、富有瑤鄉氣息的風格特色和貼近生活的質樸簡約之美。月嶺村人有愛演桂劇、喜看桂劇的傳統。月嶺村仍保留有三個桂劇院和一支30多人的桂劇團隊,該團團長唐章仁。2011年4月,灌陽縣政府為月嶺桂劇院撥款專項維修經費,把該村桂劇院修復一新。2012年2月,該村桂劇團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授予“全區先進村屯文藝隊”稱號。
桂劇桂劇

方言

月嶺村全村人與人交談時均用下灌陽方言,月嶺方言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聲調較為簡單且偏重,收音較快(與國語相比較),比如:國語的“路”,地方方言說成“漏”,國語的“太陽”,地方方言叫“日頭火”,國語的“公雞”,地方方言叫“雞公”。

茶文化

月嶺村民從祖先開始就世世代代沿襲了喜歡喝苦茶的習慣。早餐前要喝苦茶,勞動歸來要喝苦茶,親朋串門、生日、紅白喜事都要喝茶,茶文化已紮根於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月嶺村民看來,茶有提神醒腦、幫助消化、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的作用,是良好的保健品,故村民配製的茶品種多樣,已成為當地農村一種獨特的文化。
茶文化茶文化

族譜家訓

清鹹豐年間,月嶺村唐姓族譜原譜因兵災被燒。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姓先輩志堯,將譜系續修。2006年成立修譜委員會,繼友、章正、章勇、唐蘇、佑福相邀族中有識之士完成修譜大業,於同年8月開始,歷時二年多的時間完成了譜系編纂,已編纂成書。
此次修譜是以唐姓歷代先人的譜序和譜牌為依據,以墓懿、碑文以及歷史資料為佐證,為了尋找根源,理順脈絡世系,編寫人員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實地考察,查看墓地,抄錄碑文,訪問老人,從而理順了始祖紹夫公後裔支(房)脈絡世系,讓該村所有人物在歷史延續中連貫起來。
在編寫、蒐集資料過程中,有些地方未能入譜,主要原因:一是編委人力有限,未能全面走訪;其次,有的地名今昔有異,無從查找;再次有的因聯繫不上,或無法考正,在文字的運用上字型於繁變簡,異體變正體等也很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族譜族譜

榮譽稱號

2013年8月,月嶺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4年2月19日,月嶺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旅遊信息

  • 交通
乘車路線:
桂林汽車總站有到文市鎮的班車,從桂林出發,約1個半小時,再從文市鎮乘三輪車到月嶺村。
自駕車路線:
省道201線貫穿文市鎮,廈蓉高速一灌陽路段經過月嶺村前,有桂林直達文市鎮的高速路出口。
鎮域旅遊資源分布圖鎮域旅遊資源分布圖
  • 村內導覽
綜合游線
旅遊服務中心一月嶺廣場一門樓一桂劇院—五房公桐一宏遠堂一太極井一繼美堂一翠德堂一多福堂一一天一井一一雙發井一下井一上井一將軍廟一錫嘏堂一文明堂一催官塔一生態農業觀光園一步月亭一文昌閣一“孝義可風”石牌坊。
街巷游線
旅遊服務中心一月嶺廣場一門樓一桂劇院一五房公祠一宏遠堂一繼美堂一翠德堂一多福堂一將軍廟一錫報堂一文明堂一其它歷史建築一“孝義可風”石牌坊一步月亭一文昌閣。
旅遊線路圖旅遊線路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