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灌淤土是中國半乾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為主 ,生長小麥、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較淺,水源充沛;因排水條件較差,有次生鹽化現象,應注意灌排結合。
灌淤土廣泛分布於中國半乾旱與乾旱地區。東起西
遼河平原,經冀北的
洋河和
桑乾河河谷,
內蒙古、
寧夏、
甘肅及青海黃河沖積平原,甘肅河西走廊,至新疆
崑崙山北麓與
天山南北的山前
洪積扇和河流沖積平原,多年引用含有大量泥沙的水流進行灌溉的地區,一般都有灌淤土的分布。這些地區有較為豐富的熱量,但降水不足。年平均氣溫為6~10℃,10°C的積溫達2500~3500°C。年平均降水量100(西部)~400mm(東部)。
灌淤土有著悠久的
灌溉耕種歷史。古笈中記載:“(寧夏)地土大半盡屬沙鹼,必得河水乃潤,必得濁泥乃沃。”以及“田土日高”等等。說明古人已初步認識到灌溉落淤改良土壤和抬高地面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及新疆等地,對灌淤土開展了系統的研究,論證了灌淤土是在人為灌溉耕作條件下所形成的新的土壤類型。1978年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類學術會議,首次在全國土壤分類系統中劃分出灌淤土類。
1984年全國土壤普查分類會議擬訂的中國土壤分類系統及1991年出版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首次方案》,均在人為土綱之下,列入了灌淤土類。近似於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的厚熟始成土(Plaggept)。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部分灌淤土相當於灌淤旱耕人為土。
中心概念
灌淤土是具有一定厚度灌淤土層的土壤。這種灌淤土層是在引用含大量
泥沙的水流進行灌溉,灌水落淤與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成的。土壤顏色、質地、
結構、
有機質含量等性狀比較均勻一致;有
磚瓦、
陶瓷、
獸骨及煤屑碎片等人為侵入體散布;在地下水位較深的地區,土壤鹽分隨灌溉水的下滲而下移。
區分
1.灌淤土與沖積土(新積土)的區別:灌淤土每年灌水落淤的量不大,僅幾毫米至幾厘米,其淤積層次與人工施入的肥料被耕作攪拌,均勻混合,沒有明顯的沖積層次,且具有較高的肥力以及人為侵入體。而沖積土具有明顯的沖積層次,由於沉積條件的變化,沖積層次之間,有較大的變異。
2.灌淤土與菜園土等其它人為土壤的區別,在於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土壤微形態特徵時,尚可見灌溉淤積形成的微層理。
3.灌淤土與其母土的區別,主要是在原來的母土之上,覆蓋了一定厚度的灌淤土層,從而使土壤性質發生了變化。初步研究,在沖積物上,灌淤土層厚度達30cm,其生產性能有重大變化;在具有ABC剖面的母土上,灌淤土層厚度等於或大於A+l/2B,其基本性狀已不同於母土。
分布
主要分布於
銀川、內蒙古後套及遼西平原。灌淤層可厚達 1米以上 ,一般也可達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較均質,底部常見文化遺物。灌淤層下可見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層。土壤的理化性質因地區不同而異。西遼河平原的灌淤土,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約2~4%,鹽分含量,一般小於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的灌淤土,質地較砂松,有機質含量約1%,含鹽量較高。
土壤形成
灌淤土是在灌水落淤與人為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成的。每年灌溉落淤量因灌溉水中的泥沙含量、作物種類及其水灌量不同而異。寧夏引黃灌區
小麥地每年灌溉落淤量每公頃為10300~14100kg,
水稻田高達155400kg/ha;新疆每年隨灌溉水進入農田的泥沙,平均每
公頃達15000kg。除灌溉落淤外,每年人工施用土糞每公頃30000至75000kg不等,土糞中還帶進了碎磚瓦、碎陶瓷、碎骨及煤屑等侵入體。
人為耕作在灌淤土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耕作消除了淤積層次,並把灌水淤積物、土糞、殘留的化肥、作物殘薦和根系、人工施入的
秸稈和綠肥等,均勻地攪拌混合。年復一年,使這種均勻的灌淤土層不斷加厚,在原來的母土之上,形成了新的土壤類型——一灌淤土。
由於土層加厚,地面相應抬高,地下水位相對下降。在灌溉水的淋洗下,土壤中的鹽分和有機無機膠體,可被淋洗下移。故在灌淤心土層的結構面上,可見到有機無機膠膜。除分布於低洼地區的鹽化灌淤土外,灌淤土多無鹽分積聚層。
剖面形態
灌淤土剖面形態比較均勻,上下無明顯變化。剖面可分為灌淤耕層、灌淤心土層及下伏母土層三個層段。前兩個層段合稱為灌淤土層。
灌淤耕層(Pip):一般厚度為15~20cm,多屬壤
質上,灰棕或暗灰棕色(7.5YR3/4、5/4或10YR5/4),疏鬆,塊狀或屑粒狀結構。灌淤心土層(Pi(B)):厚50cm左右,有的大於100cm、甚至大於200cm,淡灰棕或灰棕色,色調以7.5YR或10YR為主;
有機質含量高者,偏暗,亮度和彩度均等於或小於4;有的因灌水淤積物來源不同而帶紅色,
色調可為5YR或2.5YR。質地多屬壤質土。較緊實,塊狀結構,有的呈鱗片狀結構,結構面上有膠膜。有較多的孔隙及蚯蚓孔洞,
蚯蚓排泄物較多。常見人為侵入體,不見沉積層次。
下伏母土層(Db(C)):即被灌淤土層所覆蓋的原來的土壤層。因灌淤土多分布於洪積沖積平原,故下伏母土層多為不同的洪積沖積土層。(D沉積的礫質的異元母質層b埋藏層)。
基本性狀
1.剖面構型:如上所述,基本上是Pip-Pi(B)-Db(C)。
2.灌淤土的主要特徵是剖面性狀均勻。同一土壤剖面,顏色沒有明顯變異。
土壤質地一般為壤質土,垂直方向的變化很小,上下兩自然層次之間,粒級分選不明顯。土壤有機質及N、P、K養分含量以灌淤耕層較高,平均值分別在12gkg-1,0.8gkg-1,0.7gkg-1及18gkg-1左右;自灌淤耕層向下緩慢遞減,相鄰兩自然層次之間,相差不超過40%;灌淤心土層有機質含量最低不小於5gkg-1。
碳酸鈣含量因灌淤物質來源不同而異,一般含量為12%左右,同一
剖面的垂直變化很小,相鄰兩自然層次之間,相差不超過15%。
3.灌淤土疏鬆多孔,容重:灌淤耕層為1.20~1.40MgM-3.灌淤心土層為1.3~1.5MgM-3。孔隙度為50%左右
4.灌淤土風化作用微弱。土壤的矽鐵鋁率為6~8,粘粒的矽鐵鋁率為3.5左右,同一剖面的垂直變化很小。X射線
衍射分析,粘土礦物次
水雲母為主,其次為
綠泥石及
高嶺石。
亞類劃分
灌淤土依據附加土壤形成作用所表現的剖面特徵,劃分出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銹灌淤土及鹽化灌淤土四個亞類、剖面構型。
普通灌淤土
是最符合中心概念的亞類。分布於平原中的緩崗、高階地或沖積
洪積扇的中上部。地勢高,地下水位深,地下水對土壤沒有明顯的影響。一般具有比較典型的剖面構型,即灌淤耕層(PiP)一灌淤心上層(Pi(B))一下伏母土層(Db(C))。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部分普通灌淤土相當於普通灌淤旱耕人為土。
潮灌淤土
分布於低平地。地下水位較高,埋藏深度小於3m,灌溉時期1~2m。受地下水影響,灌淤心土層及下伏母土層有銹紋銹斑。土壤的亞鐵總量及還原性物質總量,自灌淤耕層向下遞增;灌淤心土層及下伏母土層的還原性物質總量比普通灌淤土的相對應層次高出一至數倍,說明潮灌淤土的剖面下部,還原作用較強。灌淤心土層下部的粘土礦物,雖仍以水雲母為主,但
蒙脫石相對增多,說明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多時,促進了蒙脫石的形成。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部分潮灌淤土相當於斑紋灌淤旱耕人為土。
表銹灌淤土
主要分布於寧夏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新疆阿克蘇地區的
烏什縣也有分布。以稻旱輪作為主要利用方式。受種稻影響,灌淤耕層中有較多的銹紋銹斑。灌淤耕層的亞鐵總量及還原性物質總量,比普通灌淤土和潮灌淤土的相同層次高出一倍以上;粘土礦物中蒙脫石的含量相對增多;土壤有機質含量比潮灌淤土或普通灌淤土高出12%。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部分表銹灌淤土相當於水耕灌淤旱耕人為土。
鹽化灌淤土
多分布於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的低地。土壤發生鹽化,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灌淤耕層含鹽量增大,寧夏及內蒙0~20cm土層,
新疆0~60cm土層,含鹽量大於1.5gkg-1;地面可見到鹽結晶形成的鹽霜或少量鹽結皮。因地下水位高,土壤剖面中也有銹紋誘斑。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部分鹽化灌淤土相當於弱鹽灌淤旱耕人為土。
利用開發
灌淤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適中,更兼光熱條件好,灌溉便利,故具有廣泛的適宜性。小麥、玉米及水稻等糧食作物,
胡麻(油用
亞麻)及
向日葵等油科作物,以及多種瓜果、蔬菜、樹木等,均能種植。寧夏的
枸杞、新疆的
長絨棉和
陸地棉,都是灌淤土上生長的名、特、優產品。但各種灌淤土的肥力,尚有一定的差異。
(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防治土壤鹽化
土壤鹽化是限制灌淤土生產力的一項重要因素,鹽化灌淤土的鹽化危害已很明顯,潮灌淤土及表銹灌淤土也存在鹽化威脅。防治土壤鹽化的主要措施是加強農田建設,建立排水系統(溝排或井排)進行排水,實行合理灌溉,節約用水,防止深層滲漏,以降低地下水位;還必須配合其它有效的農業耕作措施;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水旱輪作等。
(二)提高土壤肥力
寧夏銀川市:灌淤土的有機質及氮素含量較低,有效磷素不足。宜實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料,發展綠肥,合理施用氮磷化肥,注意補充
磷肥,以調整氮磷比。甜菜鉀肥試驗,顯示出增加產量和提高食糖量的效果。以稀土拌種,對小麥、水稻、甜菜、蔬菜及瓜類均有增產作用。寧夏等地實行小麥與玉來帶狀間作,麥帶套種豆類或麥後複種綠肥,是一種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良好輪作辦法。
(三)其它措施
進行深耕,加厚耕作層。河流沿岸,築壩並植護岸林,防止灌淤土農田的沖塌。洪積扇地區的灌淤土,須注意防止山洪的沖刷。沿溝、渠、路兩側,營造護田林帶,也是改善灌淤土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