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葫蘆節

拉祜族把葫蘆作為標誌,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14年來,一年一度的拉祜葫蘆節成為了拉祜族最有意義和代表拉祜傳統文化的統一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瀾滄葫蘆節
  • 節日時間:每年4月7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節日活動:飲用葫蘆盛裝的水
來源,寓意,簡介,傳說,由來,節日特色,拉祜族,忌諱,日常食俗,祭祀食俗,典型食品,

來源

寓意

每年4月7日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縣慶,把“葫蘆節”和縣慶聯辦,有利於增添喜慶氣氛,有利於宣傳瀾滄,有利於弘揚拉祜文化。
“葫蘆節”是拉祜族全民族的盛大節日。拉祜族也稱“葫蘆節”為“朋雅佩雅”,意思為葫蘆的女兒,葫蘆在拉祜族的古詩中稱為“阿朋阿龍”。“朋”和“龍”都是吉祥、幸福、豐收的含義。葫蘆在拉祜族的生產、生活中運用廣泛。人們用葫蘆保存糧食和籽種,表示五穀豐登;飲用葫蘆盛裝的水,表示健康長壽;在衣物、房屋、生產工具等物做上葫蘆標誌,表示吉祥健康幸福。

簡介

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每年這天拉祜族人民,穿著燦爛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後生、老人們吹著蘆笙,姑娘們跳著歡快的集體舞,舞蹈盡情的表現著在四季之中,人們從最開始的犁地,撒種開始,一直跳到最后豐收的喜悅,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把自己一生的遭遇,從母親辛苦的生育,艱難的成長曆程,直至成親,離開父母,養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滿目滄桑,一個個哀怨,悽美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月色中緩緩道出,在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聽著這嘶啞的聲音,火光跳躍,木鼓聲聲,仿佛生命之河正在身邊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華,也好像又開始在這月色下流淌,環繞。  就這樣,在以後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渴了,停下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別的人再繼續,用他們或優揚,或嘶啞的聲音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哀愁,用他們或年輕,或衰老的身體表達著對“葫蘆”這種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的。

傳說

據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典嚕典》中的傳說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農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對葫蘆的信仰體現了山區拉祜族長期同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和生存奮鬥歷程。葫蘆節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場合,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瀾滄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科技及商業物資交流活動,使傳統的民族節日和發展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葫蘆節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由來

歡度葫蘆節拉祜族把葫蘆作為標誌,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活動,舉行盛大的民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瀾滄召開的“拉祜族史研討會”上,瀾滄縣政府、縣人大常委會經徵求各地參會拉祜族民眾的意見,決定把傳說中拉祜族祖先誕生的日子法定為全縣拉祜族的節日,即將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定為葫蘆節。節日來臨時,人們供葫蘆、跳葫蘆笙舞、跳擺舞、唱葫蘆史詩、玩葫蘆遊戲等活動,都是源於葫蘆信仰而產生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祝活動。在《拉祜族民間文學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里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里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係。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縣於1953年4月7日成立,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是瀾滄的主要民族,“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辭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節日特色

拉祜族

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至今還在用)。拉祜族民間文化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拉祜族還創新地產生了原生態的多聲部合唱法,並且拉祜族男女老少個個能歌善舞。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有春節、火把節新米節等。

忌諱

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日常食俗

拉祜族過去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主食當地生產的大米和包穀。喜用雞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穀做成稀飯,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種稀飯,其中雞肉稀飯為上品。男女均喈飲酒,並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習慣。平時喜飲烤茶烤茶是將大茶入罐烤至焦黃,待香味飄出後對入水稍煮即飲。
節慶、禮儀食俗 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從秋季開始,拉祜族的男人就開始上山狩獵,準備野味,進入臘月便殺雞烤肉,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的粑粑象徵太陽和月亮,小的粑粑象徵星星和五穀豐登,在農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讓它們和主人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輕人都要背葫蘆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搶新水,然後便開始正式過年,喝酒唱歌。一般過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為小年。據說過小年是專為那些在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趕回家鄉的親人預備的,因而小年的活動內容基本與大年相同。大年初一不準外族進寨,進寨住在家裡的客人也不準走。有的拉祜族過年、節時,要殺豬宰羊或全寨合在一起殺牛、置酒、打粑粑。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獻茶。獻茶時,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誠,茶水中無毒,讓客人放心。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戀和社交比較自由。婚嫁的當天,男女雙方都要殺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後破成兩半,一半仍要帶回;女方家的豬頭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在重要的節日和社交場合,也有送豬頭的習慣。

祭祀食俗

拉祜族過去信仰原始宗教和大乘佛教,每逢節日或過年,家家都要賧佛和敬祖。在各種祭祀,屆時要洗澡、換衣,在專人指揮的“三鳴炮”儀式獻祭品魚後把祭呂分到各戶,以保證各家各戶都能得到“福分”。

典型食品

松鼠乾巴、乾糝、香草烤牛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