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分水油紙傘

瀘州分水油紙傘

分水油紙傘是四川瀘州的漢族民間工藝品。位於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鄉,距離瀘州市城區35公里。位於長江南岸,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過度帶,雲貴川渝四省結合部,是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起點之一;位於合江佛寶,貴州赤水,重慶四面山旅遊金三角門戶。分水油紙傘廠的油紙傘製作歷史悠久,現在難以考證,但至少在明清兩代,此地已廣泛製作和使用油紙傘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瀘州分水油紙傘
  • 簡介:四川瀘州的漢族民間工藝品
  • 最早使用時期:明清兩代
  • 特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等
起源,主要特點,製作工藝,故事傳說,

起源

據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餘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嶺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見,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紙傘已在瀘州城鄉廣泛運用,且其製作工匠之多,工藝水平之高,使用者之眾,卻是有案可稽的。據瀘州史學界的廣泛說法:分水嶺油紙傘廠的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製作歷史起碼四百年以上。2007年4月5日瀘州市江陽區旅遊局根據(瀘江旅發)【2007】20號檔案。把瀘州分水傘廠的“分水油紙傘製作工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中央電視台曾專題採訪報導。分水嶺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油紙傘第一鎮候選世界紀錄。 (圖右(郭沫若之女)圖中畢六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定傳承人)圖左央視主持人)

主要特點

1、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較深遠的歷史文化性,是極具中國漢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仿古工藝品
2、保留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製作方式,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與傳承性。
3、製作工藝特殊,繼續保留濕糊傘技術與特殊的熟桐油配方,傘面經久耐用具有雨具功能,把美觀性與實用性有機結合在一起。

製作工藝

傘骨選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韌性大、彈力強,並經防霉、防蛀等工序處理;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製手工棉紙,傘面手工精繪彩圖,如花鳥、人物、山水、風景等,並在傘面刷上綠色環保的特製熟桐油,桐油傘具有極強的紫外線過濾功能,不論日曬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經久耐用,生態環保。
瀘州分水油紙傘
發展歷史
瀘州分水傘廠起源於明末清初,其生產製作歷史與瀘州老窖差不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的“黃金時期”。特別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瀘州分水傘廠在瀘州境內共有大小分廠100多家,從業人員上萬人,主要集中在現江陽區藍田、泰安、沙灣、、彌陀、小市等地,年產紙傘2000萬把。歷史上瀘州主要以製作雨具的“大紅傘”為主。
瀘州分水油紙傘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鋼架傘與布傘的的普及,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逐漸取代了油紙傘,以前從事油紙傘生產的人紛紛轉行。至90年代。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在進行生產。
本世紀初,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壯大,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油紙傘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喜歡油紙傘的人們逐漸增多,瀘州分水油紙傘開始走向復甦。2007年江陽區政府把“瀘州分水油紙傘製作工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CCTV-2、CCTV-10,CCTV-4等多家宣傳媒體曾專題採訪報導。在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下,瀘州分水油紙傘廠逐步開始復興。正因為這樣,現在很多投機取巧者藉助分水油紙傘的東風謀取利益,他們一般都打著瀘州油紙傘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油紙傘這樣那樣.在此鄭重聲明一切榮譽的取得都是瀘州分水油紙傘廠。只要打著那樣標誌的都是假冒偽劣。
瀘州分水油紙傘
世界之最——傘王
中國傘王: 直徑12米、高8米
1994年,為給瀘州市建市十周年和第六屆國際名酒節增光添彩,傅祥林等6位民間老藝人用88根老松為傘托、36根大小一致的竹子為傘骨、1800張皮紙為傘面、油料100餘公斤等,經過70多道工序,歷時4個多月精心製作了一把直徑12米、高8米、重達半噸的竹木巨紙傘,打開“傘王”需18人齊心協力方能撐起,堪稱世界之最的“中國傘王”。現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錄。
中國傘王中國傘王
中國傘王中國傘王
瀘州分水油紙傘在北京參展:瀘州分水油紙傘得到原國家副總理李嵐清青睞。並且向瀘州分水傘廠負責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定傳承人畢六富親切諮詢油紙傘的製作工藝。
李嵐清接見分水油紙傘法定傳承人畢六富李嵐清接見分水油紙傘法定傳承人畢六富
畢六富在國家非遺節作出貢獻畢六富在國家非遺節作出貢獻
歷史貢獻
紅軍長征在瀘州敘永、古藺、赤水等地轉戰時期,紅軍後勤總部曾專程在瀘州購買大紅傘做雨具。我國著名的開國元帥朱德劉伯承曾在瀘州駐軍過,對分水油紙傘情有獨鐘。1962年,朱德到瀘州考察時,還詢問過油紙傘情況,當時瀘州軍區還訂購了10把油紙傘送給了他。抗美援朝時期,後勤總部曾在瀘州下達50萬把紅傘的任務支援前線,在大旺場楊丙生的帶動下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後勤部曾發給獎金二百萬元(當時一萬元相當於人民幣一元)。

故事傳說

油紙傘·江南情
據說清朝後期太平天國的時候,在樂山大渡河過河的船上,有一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好像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來的,他長途跋涉,背上背著一把紅傘,上面現出“羽翼王府”四個字,傘打開後字就沒有了,但在紅傘上印有“瀘州制”圖章。當時在船上有人發現,覺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達開,上岸後奔告官府,衙役追來捕捉,但此人已杳無蹤跡了。這個故事迅速傳遍國內,人們都說瀘州紅傘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為吉,人們爭相購買瀘州紅傘使用、保佑自己或饋贈親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瀘州油紙傘
第二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傳承了400多年的瀘州分水油紙傘以平均每天上百把的速度被一搶而空。差點瀕於失傳的瀘州分水油紙傘在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把油紙傘反覆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把完全保留著全手工製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幾乎毫無遺漏地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制傘技藝。
據在川黔交界處的分水油紙傘廠廠長,製作工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富介紹:“製作完一把傘,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需要半個月。”從開料起到製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歷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最關鍵的是還得看天氣,太陽大了不行,陰雨綿綿也不行。”氣候主要會影響傘骨的成型和紙面的平整,造成彎曲或起殼。自從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後,分水油紙傘廠傘廠那座上百年歷史的老宅院子裡,到處都是竹竿、彩線和半成品傘,濃濃的桐油味道瀰漫在空氣中。
瀘州分水油紙傘申遺成功後,許多非遺專家紛紛建議:作為具有智慧財產權的非遺保護項目,分水油紙傘在確定銷售價格時應更多地考慮傳統工藝價值,而不能單單以紙傘本身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來計算。(圖冊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