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海牡蒿
- 學名:Artemisia littoricol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龍蒿亞屬 Subgen. Dracunculus
- 組:牡蒿組 Sect. Latilobus
- 種:濱海牡蒿
- 分布區域:中國黑龍、內蒙古及日本,朝鮮,前蘇聯
- 系:牡蒿系 Ser. Japonicae Krasch. ex Poljak.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略粗,稍木質化,直徑3-7毫米,斜向上或 直立,具少數營養枝。
莖:莖通常少數,成叢,直立或彎曲斜向上,高30-100厘米,有細縱棱, 具分枝及小枝,枝彎曲,向上斜展;莖、枝幼時有灰色短柔毛,後脫落。
葉:葉厚紙質,初時兩面被灰色蛛絲狀毛,後稀疏或脫落無毛;基生葉有短柄,常排成蓮座狀,基生葉與下部葉片寬卵形、近圓形或倒卵形,長、寬3-5厘米,一(至二)回掌狀式羽狀深裂或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伸長,再次羽狀淺裂或深裂,小裂片先端鈍,葉基部狹楔形,下延成短 柄,花期通常凋謝;中部葉長圓狀楔形或橢圓狀匙形,長5.5-8厘米,寬4-6厘米,自葉上端向基部斜向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或近掌狀式深裂或3深裂,每側裂片1-2枚,每裂片具數枚明顯的小齒裂或裂片再分裂,具2-3枚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葉脈兩面明顯,葉基部漸狹成柄狀,基部稀有小型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小,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近全緣,先端鈍尖。
花: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或寬卵形,直徑2-2.5(-3)毫米,具短梗,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或中等開展且尖塔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有綠色中肋,初時有短柔毛,後漸脫落或無毛,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長圓形,半膜質;雌花4-8朵,花冠狹圓錐形,花葯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5-7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
果:瘦果橢圓狀卵形,稍扁。
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低海拔河岸、鹽鹼化或沼澤化的草地上。
分布範圍
產自黑龍江(西部)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日本、朝鮮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生長在河岸及海岸邊。模式標本采自日本北海道。
主要價值
濱海牡蒿的性味苦微甘,寒。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相關記載:
①《別錄》:“味苦,溫,無毒。”
②《綱目》:“苦微甘,溫,無毒。”
③ 《醫林纂要》:“辛苦、寒。”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無毒。”入心、肺、大腸三經。
入藥,解表,清熱,殺蟲,作牡蒿的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