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麻酥糖
- 主要食材:白芝麻,白糖,香油,飴糖
- 分類:山東小吃
- 口味:香甜酥脆
歷史故事,製作,注意事項,
歷史故事
1853年3月,太平軍攻陷南京,國家動亂,戰事頻發,常立亭(常雲鸞的爺爺)逃荒至天津楊柳青,為生存,常立亭等3人跟隨芝麻酥糖的創始人學做酥糖,師徒四人相依為命,以芝麻酥糖為營生手藝。
1860年,太平軍戰敗前夕,仨徒弟告別師傅,一個去北京,一個留守天津,而常立亭回到濱州(原惠民地區)。回濱州後,常立亭開始購置設備辦起小作坊,做起芝麻酥糖的小買賣,酥糖一做出來,便得到百姓的喜愛。每逢集市,常立亭都會將數量不多的酥糖獻給鄉親父老。不久後,“常家糖坊”家喻戶曉。
隨著銷路的擴展,常立亭有了做大酥糖的決心,以擺地攤、集市叫賣等形式讓更多的人品嘗酥糖的香醇。生意的紅火帶來了好日子,常立亭將芝麻酥糖作為常家的家傳手藝,按照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將手藝傳給兒子常寶慶,父子攜手走上走南闖北的製糖路。後因人手緊張,常立亭又收呂漢生為徒,已小有名氣的濱州芝麻酥糖在常立亭老人的努力下,幾年間成為魯北名吃。“原來的老北鎮,五天一個大集,他們(爺爺常立亭和父親常寶慶)挑擔子去賣酥糖,每遇到乞丐都會施捨3-5毛錢。”常雲鸞回憶,芝麻酥糖買賣雖小,但當時的收入卻比普通種田家庭要多。芝麻酥糖逐步在魯北地區廣為流傳,被百姓視為逢年過節的佳品。
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私營經濟遭遇重傷,芝麻酥糖生產設備被全部收繳,迫於壓力,常寶慶一家放棄芝麻酥糖的手藝,開始種田務農。家有不幸,常寶慶40歲時因病故去,使手藝傳承雪上加霜,手藝傳承重任落到常雲鸞肩上。“父親不僅帶去了手藝,還帶走了做事的信心。”常雲鸞說,芝麻酥糖手藝一停就是20年,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小吃,想重新拾起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
1981年,浙江金華供銷社慕名而至,以供應茶葉為優惠邀請常雲鸞前去傳授酥糖手藝。“當時江南地區尚未向濱州供應茶葉。”常雲鸞說,想到自己能為父老鄉親做件大事,就安排兩個兒子打理家裡的生意。常雲鸞赴浙江金華武義縣供銷社傳授酥糖工藝。兩年半的時間,常雲鸞帶出兩個徒弟。“至今在杭州西湖附近依然能吃到地道的芝麻酥糖。”常雲鸞樂呵呵地說,他沒想到自己的手藝能跨越大江南北。
製作
製作方法:
1.白芝糖用清水漂洗,搓皮晾乾炒熟壓碎後,盛放在特製爐具平鍋內待用(鍋底用煤球火,溫度應保持恆溫60~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