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之戰(濡須之役)

濡須之戰

濡須之役一般指本詞條

濡須之戰是發生於東漢末年至三國中期,吳國魏國之間前後總計四次的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濡須附近而得名。

基本介紹

  • 名稱:濡須之戰
  • 地點:濡須
  • 時間:213年、217年、223年、252年
  • 參戰方:曹操軍隊,東吳軍隊
  • 結果:213年雙方戰平;217年東吳請降;223年、252年魏軍戰敗
  • 主要指揮官:曹操、曹仁、司馬昭;孫權、呂蒙、朱桓、諸葛恪
背景,戰爭序幕,第一次濡須之戰,戰役背景,戰役前期,戰役後期,戰役結束,第二次濡須之戰,戰役背景,戰役前期,戰役後期,戰役結束,第三次濡須之戰,戰役背景,戰役過程,第四次濡須之戰,戰役背景,戰役過程,意義,草船借箭,

背景

東關戰略地位重要性就在於扼守住濡須水口,就可阻止魏軍進入長江,進而攻占牛渚(采石磯),逼近建業(南京)東關為天下有事,乃必爭之地。
濡須最早進入東吳政治集團視野。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決定將都城從京口(鎮江)“徒至秣陵”,即南京,張紘對孫權說,秣陵山川一帶有帝王之氣,如果明公在此建都,一定能成大事。不過秣陵名字不吉利,不如取名建業。孫權於是下令興建石頭城,這就是南京又叫石頭城的來歷。這次遷都標誌著孫權勢力範圍由偏東轉向偏西,開始向長江中游發展。孫權深知,赤壁之戰遭到慘敗的曹操一定會來伐吳以報仇雪恨。當時曹魏勢力範圍抵達居巢,含山、無為則屬於吳國控制。曹操要渡江伐吳,必定要從巢湖經濡須水入江。孫權清醒地看到,如果濡須水口不保,長江岸防就洞門大開,魏軍隨時直逼都城建業。因此建安十七年,孫權一面遷都秣陵,一面派兵在東關修築濡須塢。孫權在呂蒙建議下,在濡須山上築城立關,在七寶山上建西關,兩關對峙,中有石樑,鑿石通水,為險關津道,並築形似堰月形的濡須塢,史稱偃月城。

戰爭序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經過幾年休整,一代梟雄鬥志不減,他一面向關中、隴右地區擴張勢力,一面開始在淮河以南同孫吳勢力展開爭奪。曹操深知鞏固淮南這條戰略防線的重要性,如果合肥廬江巢湖一線失守,那么曹魏勢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這樣魏吳雙方都把目光聚焦到東關濡須口,長達40年的魏吳濡須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濡須之戰

第一次濡須之戰

戰役背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曹操平定關中後,解除了後顧之憂,便決定對孫權用兵。

戰役前期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領著號稱四十萬的大軍南下,聲稱“臨江飲馬”,開始進軍濡須水口。
孫權遣周泰率軍前往抵擋,擊破曹操軍的前部。
孫權以甘寧領兵三千為前部督,自率七萬主力進駐濡須。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手下精銳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沖入曹營,斬得數十首級。此番造成魏軍極度恐慌,誤以為東吳大軍來襲而起身備戰,紛紛舉起火把、擂鼓吶喊。等到曹兵反應過來時,甘寧已經撤退,回到了東吳軍營。當夜,甘寧見到孫權,孫權笑著說:“這也夠把老頭子(指曹操)嚇一跳了吧,只是想試試你的膽子罷了”,於是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並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甘寧字興霸),足相敵也。”

戰役後期

曹操水軍出濡須,作油船,企圖夜渡洲上。孫權派遣董襲等水軍將領去權前往圍取曹操水軍,俘獲曹操水軍三千餘人。曹操水軍的沉沒溺亡者亦有數千人之多。東吳將領陳武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託於他,也因戰功,進位為偏將軍。此戰,孫權水軍大勝,於是曹操水軍堅守水寨不出。
一天,孫權借著晨霧,乘輕舟去曹營前觀察,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營。孫權命軍士擂鼓奏樂,曹操見吳軍整肅威武,隨後下令弓弩齊發,不讓吳船靠近。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孫權令調轉船頭,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過來,這才安全返航。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歷史原型。
後來,孫權數次前來,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堅守不出。孫權於是親自前來,乘輕船,從灞須口來到曹操的水軍營寨前。曹軍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準備攻擊他。曹公則說:"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曹操下令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曹操見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再次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操在熟悉了濡須水口地理環境後,用重兵圍攻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東吳都督公孫陽。但東吳軍隊善於水戰,雖江西大營被曹軍攻破,但濡須塢依然掌握在吳軍手中。

戰役結束

春雨漸多,孫權給曹操寫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張字條,上書:“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著信對手下諸將說:“孫權不欺孤也”,便主動撤軍。曹操於四月回到鄴城。
第一次濡須之戰,在兩軍相持一個多月,難分勝負。最終,曹操北撤。

第二次濡須之戰

戰役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征討孫權。此次進攻方向不明確,皖城、濡須、歷陽、橫江、瓜步等,都有可能是曹操此次的進攻方向。所以暫且不計入濡須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趁曹軍遠征漢中、江淮空虛之時,進攻合肥,卻被魏將張遼擊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十月,曹操治兵。曹操遂征孫權,十一月至譙。
孫權即在濡須口築城據守,以扼控濡須水與長江交匯處。同時,以呂蒙為都督,令其率軍守濡須塢,憑藉以前所建的船塢,置強弩萬張以拒曹軍。

戰役前期

(通稱居巢之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治兵完畢,遂再次興師伐吳。孫權率兵抵禦,曹操率軍進入居巢。
正月之時,天氣不好,時常風雨交加。東吳水軍大將董襲率五樓船屯駐於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大怒說:“我受孫將軍的重任,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誰再說要逃走便立斬!”於是無人敢再干涉。當夜船沉,董襲淹死。孫權臨時換上喪服,參加他的葬禮,對他的家屬供應十分豐厚。
天氣的惡劣也同樣影響了魏軍。張遼臧霸擔任第一輪前鋒,在行軍過程中遭遇了持續的大雨,在泥濘不堪的路途中,前鋒大軍先到江邊,而主力大軍尚未到達。此時,江水上漲,東吳的艦船也稍稍前進。由於霖雨、水漲容易導致水災,東吳水軍可以憑藉舟船而在隨時可能產生的水災中遊刃有餘。因此,張遼、臧霸的將士們都感到不安。眼見“將陣,雨甚”,張遼認為應該防患於未然,於是準備撤軍。但臧霸認為擅自撤軍的做法不符合曹操的命令,因此向張遼勸諫道:“曹公是那么英明的人,怎么可能會捨棄我們呢?請您遵照軍令繼續留在這裡。” 於是,張遼接受了臧霸的建議。等他們屯駐到了第二天,收到了曹操的撤軍令,於是主動撤軍。

戰役後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在天氣轉好後,曹軍進屯江西郝谿,開始正式進攻。由於在風雨交加的天氣中,曹軍安然無恙(張遼、臧霸至少屯駐了一天,而東吳不敢登岸),而孫權已損兵折將(董襲等人因災死亡,孫權在前線為之改服臨殯)。因此,曹操得意忘形,派出了一些缺乏名氣的親信將領來作為新一輪的前鋒將領。
新一輪的前鋒剛剛到達前線,呂蒙迅速率兵出戰,在曹軍前鋒尚未屯駐好時,呂蒙便將其攻破,使之敗退。而東吳的史官認為這一次前來的曹公前鋒將領,完全是個無名之輩,因此,就不屑於讓這個的曹公前鋒將領(還沒有屯駐,就被攻破了)在青史上留名。
在曹軍前鋒遭到攻破而敗退之後,曹操的大軍很快就趕到了,並對濡須口發起了猛攻。
東吳軍隊在都督呂蒙、濡須督蔣欽的帶領下,奮力抵擋曹軍的進攻。魏將孫觀在猛攻濡須口時,被流矢射傷,但仍堅持奮戰。曹操事後慰勞他說:“將軍受到如此重創,卻表現得更為勇猛,你不是應該為了國家而更加珍惜愛惜自己的身體嗎?”於是轉封孫觀為振威將軍,但由於孫觀受傷太重而最終因傷去世。
東吳猛將周泰繼213年濡須之戰後,又一次地率軍來到濡須口參戰。中郎將徐盛、偏將軍朱然也都紛紛前來參戰。當初,蔣欽的部下曾因犯罪而被徐盛處死。徐盛由此認為自己和蔣欽有私嫌。到了曹操攻濡須時,蔣欽早已被任命為濡須督,並和呂蒙持軍統領,節度諸將。徐盛時常懼怕蔣欽因過去的事情害自己,而蔣欽常稱讚他的優點。徐盛敬重信服他的品德,與眾人論蔣欽的美德。

戰役結束

雖然呂蒙、蔣欽、周泰等人奮勇抵抗,但東吳軍隊漸漸力不能支。孫權最終於二月退走。三月,孫權派遣都尉徐詳前往曹公營里請降(在《臧霸傳》里,寫孫權為“乞降”)。曹操同意了孫權的請降,於是引軍返還,遂留夏侯惇、曹仁、張遼屯駐居巢。
戰後,曹操任命溫恢為揚州刺史,任命蔣濟為揚州別駕,任命臧霸為揚威將軍,任命孫觀為揚威將軍。孫權任命呂蒙為左護軍、虎威將軍,任命周泰為平虜將軍並接替蔣欽而擔任第二任濡須督。
第二次濡須之戰,經過雙方的鏖戰之後,孫權請降。曹操終於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

第三次濡須之戰

戰役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世,太子曹丕繼位做了丞相和魏王,這一年的冬天,曹丕正式廢漢稱帝,改年號為黃初,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東吳孫權非但沒有稱帝還主動派使者請求做魏國的藩屬國。魏黃初二年十一月,曹丕接受請求,冊封孫權為吳王,授予印璽、綬帶、冊封文書、金虎符、左竹使符等物,任命孫權為大將軍,使持節身份監督交州,兼任荊州牧,同時賞賜大量物品。然而孫權附魏是迫於魏國的強大,內心卻很不情願。魏國要派使臣去東吳與孫權結盟立誓,並要孫權兒子去魏國做人質。孫權百般推辭不受。曹丕大怒,決定派兵從濡須口伐吳,開始了後曹操時代濡須大戰。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秋九月,曹丕令三路大軍攻吳,東路以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浦口(和縣臨江地區),中路由曹仁領兵攻打濡須塢,西路由曹真張郃圍攻南郡(江陵)。孫權派呂范徐盛全琮迎戰,以水軍抵擋曹休進攻,以朱桓任濡須督抗擊曹仁,以諸葛瑾潘璋救援南郡。
於是,接替了周泰的第三任濡須督朱桓,以5千兵力,面對曹仁的數萬大軍,在濡須口展開激戰。

戰役過程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仁率步騎兵數萬人進入濡須,曹丕想先搶占濡須塢附近的要地中洲,為了聲東擊西,故意佯攻羨溪(濡須東30里),朱桓中計,分兵趕赴羨溪救援,等部隊出發後才發現曹仁大軍已圍住濡須。當時朱桓守軍只有五千人,諸將懼怕,朱桓說:“凡兩軍對陣,勝負在將領的能力,不在於士兵多寡,魏兵十分膽怯,又千里迢迢趕來,人困馬乏,我和諸位將軍據守高大城牆,瀕臨大江,倚靠山陵,以逸待勞,以主制客,就是曹丕親征尚不足憂,何況曹仁之輩呢!”於是將濡須塢做無人把守狀,並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誘魏軍攻城。曹仁果派其子曹泰急進攻打濡須塢,自己領兵一萬為曹泰後援,朱桓自守濡須塢以拒曹泰。於是朱桓偃旗息鼓,偽裝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派遣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又派遣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五千將士,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襲擊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眾妻子兒女所在的地方。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蔣濟對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曹仁沒有聽從蔣濟的良言。
朱桓派大將嚴圭阻截油船,大破魏軍,斬將軍常雕、副將諸葛虔,俘部將王雙,溺斃魏軍千餘人,又率軍眾夜襲曹泰,火燒其營,斬敵數千,隨後並乘勢反攻。曹仁遭受慘敗。不久因其餘兩路皆被擊退,魏軍被迫撤兵。
第三次的濡須之戰,朱桓以少勝多,大破曹仁。魏國一方記載:“仁不從,果敗。”

第四次濡須之戰

戰役背景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明帝死,曹芳登基稱帝,由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但曹爽逐漸專擅曹魏朝政,“勢傾四海,聲震天下”。
高平陵之變後,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國權力已被司馬師架空。同年,孫權病逝,東吳太傅諸葛恪掌握了東吳的朝政。

戰役過程

(通稱東興之戰
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十一月,東吳太傅諸葛恪在東關地區徵集人力,於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須水上重新修復了東興堤,左右依山各築一城,留下數千士卒把守。由於水堤修入了魏國境內,魏國恥於受侮,大將軍司馬師藉此上表伐吳。
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司馬師上表曹芳,起十五萬大軍三路伐吳:西路,派遣征南大將軍王昶進攻南郡(江陵);中路,派遣鎮南將軍毌丘儉進攻鄂城(武昌);東路,由司馬昭擔任都督,統領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共七萬大軍攻打東興濡須諸葛恪從建業率四萬援軍日夜兼程救援濡須口
胡遵到達濡須後,馬上投入戰鬥,命令部隊架設浮橋渡過湖面,列陣於東興堤上,分兵攻打濡須東西二城。但城堡建在陡峭處,易守難攻,魏兵幾次進攻都被擊潰。這時東吳的先頭部隊三千人馬在丁奉率領下僅兩天就趕到了濡須。此時天降大雪,魏軍眾將正在營內飲酒,毫無戒備。丁奉命令將士脫去厚重的鎧甲,丟棄長槍大戟,只帶頭盔、短刀和盾牌,輕裝突襲魏軍前部營壘,魏軍一觸即潰,諸葛恪的後續大部隊也陸續趕到。吳兵登上東興堤,擂鼓吶喊,奮勇向前,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人多橋斷,落水和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前部將軍韓綜、樂安太守桓嘉陣亡。魏軍燒毀營寨敗退,吳軍繳獲大批軍需物資。司馬昭因為在他督領下的胡遵軍、諸葛誕軍遭到敗績,坐失侯。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濡須之戰,以東吳徹底完勝而收官。

意義

曹魏三代帝王前後四次攻打濡須水口,前後延續40年之久。但魏軍始終未能突破東吳的濡須塢防線。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東的平安,免遭戰火洗劫。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發生在濡須之戰,而非赤壁之戰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