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築石頭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濡須口
- 含義:古代地名
- 事件:曹操起軍四十萬報赤壁之仇
- 記載:《搜神記》
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築石頭城。
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
濡須口之戰為三國魏黃初四年(223年),在曹丕首征東吳之戰中,魏大將軍曹仁圍攻吳裨將軍朱桓據守的濡須城(今安徽無為北)的作戰。...
濡須之戰是發生於東漢末年至三國中期,吳國與魏國之間前後總計四次的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濡須附近而得名。...
濡須,三國時古城,現安徽省無為縣城北邊,東南孫權曾建有濡須口,為戰時港口,吳太守朱然曾鎮守此地,現無為縣內仍建有濡須賓館,以紀念曾經的輝煌時刻。無為縣人民在...
濡須口實指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濡須山在今含山縣東關鎮境,臨河設關謂東關;七寶山在今無為縣黃龍鄉境,臨河設關謂西關。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巢湖的出口...
古時巢湖湖面廣闊,是現在的數倍。史志記載:“巢湖水向東南流,經七寶、濡須兩山對峙間,以口名之,即濡須口。”此口相傳為夏禹治水時所鑿,巢湖水由此出口,經古...
濡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rú kǒu ,是指濡須口。...... 濡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rú kǒu ,是指濡須口。中文名 濡口 注音 ㄖㄨˊㄎㄡˇ 發音 r...
213年,漢獻帝建安十八年,癸巳,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作戰,獻帝封曹操為魏公,馬超被楊阜等打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南征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解救,並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
徐詳(?—234?)一作徐祥(見《建康實錄》),字子明, 吳郡烏程人。東吳都尉,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討孫權,雙方大戰於濡須口。此戰曹操和孫權不分勝負,曹操自己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