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1998年政府工作報告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是隨著祖國的發展,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奮鬥,擺脫貧窮的困境,國家逐漸實現獨立富強,人民當家做主,人民大眾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從1993年以來,是我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素質和生活水平提高極不平凡的五年。這是全國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沿著有中國特高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的五年;是圍繞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五年;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突破性成就,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上下團結奮鬥,勝利前進,圓滿完成了“八五”計畫,順利實施著“九五”計畫,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了3番,經濟綜合實力由1993年全國50強城市第38位進入到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9強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市1998年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1998年
  • 分類:政府工作報告
  • 機構:濟南市政府
發展過程,發展目標,發展指標,

發展過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關於濟南市1998年政府工作報告,請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1993年以來的五年,是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是全市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的五年;是圍繞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五年;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突破性成就,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上下團結奮鬥,勝利前進,圓滿完成了“八五”計畫,順利實施著“九五”計畫,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了3番,經濟綜合實力由1993年全國50強城市第38位進入到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9強行列。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從1993年到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以100多億元的速度迅速增加,1997年達到732億元,是1992年的2.29倍,年均遞增18.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3399元,按現匯率折算為1614美元。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五年普遍翻了一番,年均遞增都在16.5%以上。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119.8億元,是1992年的4.2倍,年均遞增33.3%;地方財政收入31.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92年的4倍,年均遞增32%。
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農村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台階。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6萬公頃,治理荒山、荒地、荒灘、荒水面積5.5萬公頃,建成噸糧田10萬公頃,蔬菜基地5.4萬公頃,果品基地4萬公頃。糧食連續四年創歷史最高產量,肉類、奶類、水產品、蔬菜等連續五年創歷史最高產量。199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58.5萬千瓦;農產品商品率達到65.3%;科技貢獻率達到47%,提高10個百分點;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均8713元,是1992年的2.5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97年完成營業收入721.7億元,是1992年的5.3倍,157家鄉鎮企業進入全國大中型鄉鎮企業行列。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865元達到1997年的2600元。從1993年起,先後下派大批幹部幫助濟陽、商河兩縣發展經濟,初步取得成效。1997年,4個縣(市)區財政收入過億元,縣(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市的比重上升為56%;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48.7%,比1992年提高了12.2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對工業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全國率先探索銀企聯手,扶持18個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實施名牌戰略、市場開拓戰略和科技帶動戰略,工業經濟的運行質量明顯提高。五年投入技改資金137億元,改造了50個較大工業項目;1997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91億元,是1992年的2.3倍;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02億元、利稅70.1億元,均是1992年的3倍;18個重點企業集團完成工業增加值、實現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占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的53.1%、54.7%和69.6%,規模經濟的帶動效應日益突出。第三產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建設、改造和擴展了北園路、濟洛路、花園路、張莊路、經十西路5大市場群,新建了206個專業批發市場,343處農產品市場,培育了74處大型農村集貿市場,市場總數達到768處,經營面積821萬平方米;改造、新建了大觀園、人民商場、華聯、銀座、貴和等11座商場或商業大廈,發展連鎖超市、便民連鎖店310家,商業街189條,開始構築起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主體的省會大流通框架。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億元,是1992年的3.57倍;市場商品成交額302億元,是1992年的13倍。交通運輸業基本形成了鐵路、航空、公路為一體的綜合運輸體系。金融保險業新增駐濟銀行16家,非銀行金融機構43家,1997年末存款餘額633.6億元,貸款餘額519.2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3.5倍和2.9倍。郵電業進入繁盛時期,1997年長途交換機總容量達到9萬路端,本地網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2.4萬門,郵電業務總收入13.2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10倍、6倍和5.3倍。旅遊業從一個弱勢產業迅速成長起來,朝著觀光、商務、休閒、渡假、購物旅遊和開發旅遊產品等多結構的新旅遊體系邁進,1997年接待境外遊客8.75萬人次,國內遊客6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五年增長了8倍。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先後啟動了金卡、金橋、金企、金農等“金”系列工程,信息業先導倍增功能不斷增強,成為最具優勢的產業群。開通了國際網際網路濟南信息港、國際經貿信息網,開創了濟南與國際共享信息資源的新局面。在電信網不斷擴大規模和質量升級的同時,有線電視網、計算機網相繼開通,形成了“三網開泰”的信息高速公路體系。人才信息網路管理系統、公安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統、城市供水收費系統、液化氣卡基收費系統居國內領先水平。軟體產業有了長足進步,齊魯軟體園被命名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軟體園,成為全國4家國家級軟體園之一。1997年,全市信息產業收入超過66億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努力拓寬招商引資領域,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積極推進經濟與國際接軌,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濟南開始邁步走向世界。1997年實際利用外資4.52億美元,是1992年的15.6倍,五年累計達到14.09億美元,年均遞增73.2%。年末累計註冊外商投資企業1561家,是1992年的2.5倍,一批著名的跨國大公司落戶濟南。1997年,三資企業實現產值123億元,實現利稅6.04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10倍和9.9倍。自營進出口企業由1992年的4家發展到近百家。1997年出口創匯6.7億美元,是1992年的10倍,五年累計創匯19.9億美元,年均遞增58.4%,出口國家和地區發展到104個,貿易方式逐步由出口供貨型向自營創匯型轉變,由農產品、初級工業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轉變,高精度成套機電設備打開了國際市場,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興辦海外企業167家。濟南經濟逐漸與國際經濟融為一體。投資環境逐年改善,對外商的吸引力和接納外商投資的能力逐步增強。
“兩區一園”建設初具規模。五年共投入“兩區一園”建設資金23.8億元,基本完成濟南開發區的地下設施和道路建設,高新農業開發區和濟南民營科技園設施建設完成進度要求。濟南開發區的輕騎工業園、小鴨工業園等項目已成規模,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4家,高新技術產品355種,實施各種科技計畫項目419個,引進外資項目155個。高新農業開發區建成了植物組培中心、良種包衣加工、現代化奶牛場和全自控智慧型溫室等高科技重點項目,建設了一批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基地。濟南民營科技產業園進園企業70多家,形成了以人工智慧、生物製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
(二)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各項改革全面推進,經濟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農村改革繼續深入。在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得到鞏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了良好開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很快,全市近百萬農民投保。鄉鎮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形式由初級向較高水平轉變。對大批荒山、荒地、荒灘、荒水實行了產權拍賣、租賃和承包。
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全面落實“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強”的方針,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列入國家、省市試點的33戶企業,已經完成了改制任務。全市組建股份有限公司30家,有限責任公司317家,其中3戶上市、5戶上櫃交易,募集資金20億元;市屬中小企業改制面達到83.6%,在公有制實現形式上做出有效的嘗試。以落實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政策為契機,進一步最佳化了產業和企業組織結構,通過聯合、兼併、破產,對144家企業進行了結構調整,推動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1996、1997兩年盤活各類資產51.6億元,沖銷呆、壞帳準備金9.36億元。行業調整邁出堅實步子,一輕國有資產公司正式掛牌,紡織、化工、建材、一商、二商等行業實施全行業重組,機械、電子等行業改革正在積極運作,紡織行業已初步走出困境。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展開。中外合資經濟、混合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1997年年末註冊個體私營企業達到25.9萬戶,銷售收入153.8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3.4倍和14.9倍,成為我市新的經濟成長點。
加快了各類市場建設。金融市場、科技市場、人才市場、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市場、勞務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市場建設邁出很大步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計畫、物價財稅、外貿體制改革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進展良好。加強巨觀調控力度,五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年均遞增34%,投資結構明顯最佳化。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漲幅由1992年的9.3%,下降為1997年的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10.4%下降到2.9%。
政府機構改革穩步進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實現了順利過渡。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也都邁出了新的步伐。
(三)城市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圍繞建設國內一流現代化省會城市,實施了基礎工程、形象工程和便民工程“三大工程”,城市建設成為建國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高起點地修訂了城市總體規劃,全面構劃出現代化省會城市的藍圖。投入重點工程建設資金115億元,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和形象工程,使城市面貌和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先後完成了濟南火車站改造,建成濟南國際機場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二期工程。拓寬改造了220、104國道濟南段,002省道市區至仲宮段、038省道商河段、106省道濟南段;建成濟青高速公路濟南段,新建和拓寬改造了濟南外環路、北園路等50多條主次幹道,拓寬改造了市區4大出入口,新建了全福立交橋等40餘座永久性橋樑,擴建道路面積212萬平方米,全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1平方米。濟南高速繞城公路、京福高速公路濟南段、順河街高架路也正在加緊建設。140多座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展示出省會的雄姿;“燈亮”、“造綠”工程的實施和名勝、風景區的整治,進一步塑造著現代化省會城市的新形象。五年中恢復名泉12處,建成“三街一團”霓虹燈街,植樹211萬株,1997年種植草坪60萬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01平方米。新建擴建了一批供熱設施,集中聯片供熱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建成管道煤氣工程和管道液化氣一期工程,城市氣化率達到80%。加大了大氣、水、噪音污染治理力度,建成了濟南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等一批環保設施,關停和搬遷了一批污染嚴重企業,完成600多個污染項目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全市軍民共同奮戰,勝利完成了事關濟南百年大計的小清河濟南段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強小城鎮建設,城鎮化水平達到35.36%。
(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密切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五年共投資104億元,實施火炬計畫項目400項、星火項目449項、產學研項目649項,完成科技項目1328項,其中國家級224項、省級604項,開發新產品2990項。民營科技企業達1400家。我市被國家科委評為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10個縣(市)區全部成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各級各類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初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新體制;全面完成了“雙基”任務,特殊教育、幼兒教育明顯加強,中國小素質教育開始納入法制軌道;職業教育有了新的發展,職業學校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比例達72.1%;市屬高校和師範院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有了新的提高,成人教育呈現可喜局面。文藝事業進一步發展,基本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民眾文化網路,編排演出了一批優秀劇目。五年中市、縣(市)區兩級財政對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的投入達到26億元,年均遞增25%。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10個縣(市)區提前三年達到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全市達到“愛嬰市”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成效明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體育事業取得新的進展。計畫生育工作連續五年完成省計畫指標,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加強。統計、審計、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技術監督、民族宗教、社科研究、史志、地礦、地震、檔案、外事、僑務、台務、老齡等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五)精神文明建設結出豐碩成果
把提高省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明確提出“增強省會意識、爭創一流成績”,從視窗行業突破,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行風萬人評”活動和“社會承諾服務”活動,開展學習英模活動,創文明城市、建文明行業、當文明市民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江澤民總書記親自為之題詞“嚴格執法、熱情服務”的濟南交警,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紅旗;濟南工商銀行文明用語服務、濟南民政系統為民解難服務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榜樣。“雙擁模範城”實現了“三連冠”,榮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稱號。廉政建設、反腐敗鬥爭有效推進,狠抓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大案要案查處,強化了社會、輿論監督,不正之風得到遏制。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治市全面展開。各級政府認真執行人民代表大會決議,堅持同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的協商制度。市政府系統接辦的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4398件建議提案已全部辦結。高度重視民眾來信來訪工作,解決了一批民眾反映較大的實際問題。加強了地方法規制度建設,五年共提請人大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55件,制定發布行政規章96件,完成了“二五”普法任務,“三五”普法正在實施,公民法制觀念得到增強。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加快了刑偵體制改革,建立了防暴支隊、巡警支隊,開通了110報警台,改善了公安裝備條件,加大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打擊了各類犯罪活動和社會醜惡現象,全市社會秩序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五年全市新建住宅892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249萬平方米,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1997年,市區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1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27.1平方米。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住房特困戶的解困工作。1997年,實施送溫暖工程,全市籌集資金5000多萬元,為市區107所中國小一次性解決了冬季供暖問題,取暖面積近40萬平方米。把實施再就業工程作為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全局的大事,通過政府、部門、單位三結合,騰“籠”換業、優二興三和面向市場廣開門路,五年共安置下崗待業職工15.5萬人次。199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8%以下。1996年制定實施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1997年又適當提高了標準,已發放保障救助金1883萬元,16萬城鎮居民得到及時救助。黃河灘區民眾搬遷工作進展較快,幾萬戶灘區民眾過上安穩生活。城鄉“菜籃子”、“米袋子”供應充足,商品豐富,民眾收入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遞增9.1%,達到6261元。1997年城鄉居民年末存款餘額320億元,是1992年的3倍,人均儲蓄5831元,投資股票、債券的居民越來越多。有60個鄉鎮實現了小康目標。人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回顧五年的工作,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集中起來主要是: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必須認真貫徹省委對濟南工作的指示,不斷增強省會意識,打響省會牌子,高揚創一流的旗幟,鼓舞和動員各方力量形成振興發展省會的強大合力;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硬道理,以改革為根本動力,以開放為強市之路,咬定經濟建設毫不放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大力推廣時代典型,弘揚民族正氣,提高市民素質,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做好結合的文章,創造性地進行工作,積極探索符合濟南實際的發展路子;必須堅持民眾觀念,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不尚空談,團結實幹,注重實效,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這些寶貴經驗,必將極大地鼓舞我們在向新世紀的邁進中,以更大的信心和熱情去奪取新的勝利。
過去五年的成績,凝集著全市人民的全部心血、智慧和奉獻,凝集著各級人大、政協,各民主黨派、民眾團體和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的熱情支持和有效監督,凝集著省級機關、中央和省駐濟各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駐濟部隊對我市改革開放和建設事業的廣泛關心和積極貢獻,也包含著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及外國友人對我市現代化建設的真誠合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地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清醒地看到,在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工作中還有許多缺點與不足。主要是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國有企業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效益仍然不夠理想;困難企業較多,社會再就業壓力很大;城市形象和功能與省會的地位仍不適應,有代表性的形象工程不夠多;政府和政府部門廉政勤政建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下大力氣解決。

發展目標

今後五年,是世紀之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五年,也是決定我市未來發展全局的關鍵五年。省委要求濟南“五年大變樣”,作為8700萬人民的省會,能否實現省委要求,以嶄新的姿態跨入21世紀,不僅是全市人民關心的大事,也為全省人民所關注。展望未來,我們肩負著時代賦予的光榮歷史使命。全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發圖強,乘勝前進,努力把“五年大變樣”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開創濟南新的一頁。
根據“九五”計畫要求和2010年規劃綱要,今後五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和任務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對濟南工作的指示,面向新世紀,把握新機遇,努力開創工作的新局面,逐步把濟南建設成實力雄厚,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經濟中心;科技教育發達,文化事業繁榮的科技文化中心;金融市場完善,融資能力較強的金融中心;功能完善,輻射力強的商貿中心;網路健全,信息暢通的信息中心;泉城特色明顯,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旅遊中心,構建現代化省會城市框架,為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任務,初步確定今後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000年突破1000億元,2002年達到1300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6%、12%和13%,2000年達到110億元、465億元、425億元,2002年達到125億元、600億元、57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2000年分別達到280億元和410億元,2002年分別達到380億元和54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000年達到48億元,2002年達到64億元,基本成為生產力發達、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經濟強市。
城市產業特色和競爭優勢更加突出。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農業新格局基本形成,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工業主導產業優勢明顯,建立起市場發達、信息暢通、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社會保障比較健全的第三產業體系。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比例達到10:46:44,產業結構不斷趨向最佳化。
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在所有制結構調整、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分配製度、加強巨觀調控能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實現新突破,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經濟的外向度和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8%,2000年達到11億美元,2002年達到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6%,2000年達到7億美元,2002年達到9億美元,對外開放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領域更加廣泛,競爭能力進一步加強。
“科教興市”戰略有效實施。企業技術水平普遍上一個檔次,主要工業產品技術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基本實現適齡兒童按時入學,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農民人均實際純收入年均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物價指數6%。城鄉居民的衣、食、住、用、行質量有較大改善,文化、體育、娛樂生活更加豐富;衛生保健體系健全,生活、生態環境和質量明顯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型方向更好更快地發展。
實現五年大變樣,關鍵是前三年。今後三年政府工作要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切切實實地邁出三大步,努力實現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為此,必須著力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進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改革的目標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鼓勵企業聯合兼併、規範破產、下崗分流和減員增效。從多方面入手,支持優勢企業;淘汰長期虧損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大膽運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加速改造國有、集體企業。到2000年,市屬226戶大中型企業80%改制為多元投資為主體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力爭2002年全面完成改制任務;加快放活市屬中小企業步伐,2000年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積極鼓勵發展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經濟。
引導扶持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有關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個體私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參入國有經濟的調整,通過兼併、收購、參股、股權轉讓等方式壯大實力,使其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今後五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年均分別增長15%和17%,到2000年,形成一批營業額過億元的個體私營企業。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搞好農村“四荒”的承包和產權拍賣,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中介服務組織,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調整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依法保護合法收入、整頓不合法收入。創造條件,逐步對企業廠長、經理實行年薪制。
大力培育發展市場體系。健全完善生產資料市場,積極培育和規範金融、房地產、人才、勞動力、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場。進一步發展會計、審計、律師、諮詢等社會中介組織。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化配置。
進一步增強巨觀調控能力。繼續深化計畫、財稅、物價改革。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構建國有資產管理、運營和監督三個層次的管理體系。2000年以前,基本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建立健全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險行政管理機構、保險業務經辦機構和社險監督機構。按照國家部署,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
(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把農業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首位。圍繞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加快農村奔小康步伐這一目標,增加資金、政策、科技投入力度,使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得到長足發展,切實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農村穩定。2000年,全市農村全部實現小康目標。
大力推進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型龍頭企業,培植主導產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市場。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行銷的新格局。
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充分利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和省會的地域、經濟地理優勢,引導組織農民加快向二、三產業轉移,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向農村延伸。再造鄉鎮企業機制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
加大科教興農力度。發揮高新農業開發區的示範作用,抓好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的推廣套用,特別要抓好良種工程和信息工程,實現良種生產專業化、農業信息網路化。增加對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抓好可持續高效農業和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兩項跨世紀工程,抓好平原地區水利化建設、丘陵地區綜合治理和沿黃澇窪及鹽鹼地區的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三)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工業是我市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的發展要認真解決好結構和布局兩大矛盾,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有效轉變。
根據“九五”計畫和2010年發展綱要的要求,大力培植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機、車、電、化”四大主導產業。實施名牌戰略,集中力量扶持優勢名牌產品。加速企業技術進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改造傳統產業和基礎行業。加速質量體系與國際接軌步伐,提高產品質量。
把調整工業布局擺上重要日程,對市區黃金地段的企業繼續實施騰“籠”換業,有規劃地外遷。外遷和新建企業主要落戶東區西園。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開發區。東區西園的規劃建設注重合理性、科學化,統籌規劃,集中運作,防止出現新的布局混亂和重複建設。
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全力推進18個重點企業集團的低成本擴張,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甚至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2000年,力爭有10個企業集團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其中3—5個過100億元,18個集團實現利稅占鄉及鄉以上企業的65%以上。
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重點抓好開拓市場、壓庫促銷、扭虧增盈,企業領導班子和幹部職工隊伍建設。2000年,力爭將全市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面控制在20%,虧損額占實現利稅比率控制在8%左右,企業負債率降到60%左右。
(四)進一步發展繁榮第三產業發達的第三產業,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繼續保持第三產業高於其它產業的增長速度,逐步建立起服務省會、面向全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體系。

商貿流通服務業重點實施“1156”工程,建設代表濟南形象的中央商務區和中心商業區,完善5個區域商業中心,發展6大專業批發市場。調整最佳化商貿流通服務業結構,形成商貿大集團、商品專業街、連鎖店、專賣店為一體的商貿流通網路。

積極發展銀行金融業,完善間接融資機制。大力培育資本、證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範圍和規模。拓展保險業務的覆蓋面。

充分發揮信息產業的先導倍增作用,加快實施和建設十大“金”系列工程。大力發展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2000年信息產業營業收入要突破100億元。

加快房地產業發展步伐,建設大型房地產交易市場,發展房地產信息諮詢業,完善房地產金融市場,建立房地產抵押、拍賣、信用、保險制度。把房地產業逐步培養成我市新的經濟成長點。

注重傳統旅遊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新旅遊資源的開發。切實做好泉城文章、突出泉文化旅遊特色。建設新世界遊樂園、太陽宮、開元寺、華山景區、龍洞景區、黃河公園等旅遊項目,發展觀光、商務、休閒、渡假、購物旅遊,挖掘宗教文化、遠古文化、傳統文化和神話文化,開發民間藝術。搞好旅遊產業的延伸,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努力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五)積極推進經濟的國際化
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也是我市的強市之路。堅定不移地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和大企業集團的優勢,在提高經濟外向度和國際知名度上狠下功夫。
更加積極、合理、有效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是吸引大公司、大商社、大財團,引進大項目。引導外資投向支柱行業、基礎產業、創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城市建設。把直接對外引資作為融資重點,加強企業股票境外上市的操作和發行,加大BOT、TOT等多種融資形式的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濟南開發區的招商引資,抓好外資企業“形象工程”。
充分發揮大企業集團在經濟國際化戰略中的主體優勢,鼓勵大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企業,實現“銷地產”,增強占有國際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充分發揮貿促會等組織的作用,建立與國外財團和企業更廣泛的業務聯繫,使濟南經濟同國際經濟更好地融為一體。著力調整好出口產品結構,外經、商貿、工業、農業、科技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強化海外工程承包工作。
繼續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對三資企業的依法管理和有效服務,完善涉外監管、涉外服務、口岸建設三大體系,保障和促進對外開放的發展。
(六)加快省會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
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繼續實施四大工程,共同把省會濟南建設得更宏偉、更美麗、更繁華、更具吸引力。
基礎設施工程。完成“三縱三橫”為重點的城區主幹道拓寬改造,建成東北西線高速繞城公路,建成京福高速公路濟南段,擴建濟南國際機場,形成大容量、立體化的現代化省會城市快速交通體系。抓緊實施引黃調蓄水庫工程,嚴格控制開採地下水,節水保泉。興建興濟河污水處理廠。
形象工程。加快城市廣場和標誌性地段、標誌性建築群建設。重點是濟南中心廣場、城市大環境綠化、城市造綠工程、“燈亮”工程,繼續搞好三大名勝風景區的保護。
便民工程。重點抓好舊城改造、居民小區配套完善和環境保護。爭取到2000年市區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平方米以上;城區基本普及燃氣化,集中聯片供熱率達到35%左右;城市環境質量有明顯改觀;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形成方便、快捷的公共網路。
管理工程。強化城市建設立法和嚴格執法,加強城市規劃、土地、城市占道、綜合整治的管理,理順城市房地產開發、地下水資源、客運、環境衛生、供熱管理的關係,逐步建立起分工合理、權責明確、協調一致的管理體系,使城市管理逐步規範化、法制化。
(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全面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省會城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始終不渝地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體幹部民眾,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繼續廣泛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推動“學交警”活動紮實有效地發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貫徹“科教興市”戰略。科技的重點放到加快產學研工程進展、加快成果轉化、加快兩區一園建設、推進與駐濟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推進科技對經濟的滲透上,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教育重點是著眼於實現教育現代化,著眼於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格局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繼續加大投入,合理調整結構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形成多元化的辦學體制和多樣化的辦學形式,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深化文化事業改革,堅持“雙百”方針和“兩為”方向,弘揚主旋律,抓創作、出精品、出人才。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儘快建成全國體育先進市。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事業,為改革和建設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認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計畫生育、保護耕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
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和完善向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報告制度,加強民主協商制度。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市。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安定。

發展指標

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年,也是實現濟南“五年大變樣”的第一年。在開局之年起好頭、邁好步,對於省會以嶄新的面貌勝利地跨入21世紀意義重大。新一屆政府應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作風,更有成效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創出新的業績。
主要指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6%、13%、14%;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增加值增長13%,實現利稅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外貿出口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商品零售價格和居民消費品價格漲幅分別控制在3%和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5%左右。
(一)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
農業產業化按區域化種植的要求,突出一鄉一品的產業特點。城市近郊重點開發觀光農業,發展精細菜、花卉、林果、水產養殖,形成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融為一體的高值區。平原地區突出農田水利化和農業綜合開發,80%的耕地達到“雙千田”,2萬公頃達到高值田。丘陵山區以發展乾雜果品為主,逐步形成按產業化組織生產經營的格局。荒灘低洼地區,進行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成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生態區。全市主要培植6大龍頭企業,10大農業主導產品,10大畜牧生產基地,建成8萬公頃高產小麥、13萬公頃高產玉米、2萬公頃高產棉花基地,建設1萬公頃無公害蔬菜和6萬頃果品基地。圍繞產業化發展,積極組建各類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組織,拓展市場,提高農村商品生產水平。
鄉鎮企業堅持以城帶鄉戰略,重點抓好238個城區產品擴散項目。突出抓好80家重點鄉鎮企業集團和300個重點企業的膨脹,建成2個產值過10億元、10個過5億元、58個過億元的企業和180個過億元的村,形成鄉鎮企業的骨幹群體。
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多渠道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抓好繡江河、玉符河、巨野河、大沙河、浪溪河五大流域綜合規劃和治理,投資建設大寺河、徒駭河平原水庫,建成1萬項小型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積5000公頃,發展節水灌溉2.5萬公頃。繼續實行傾斜政策,抓好扶貧開發。支持濟陽、商河兩縣加快經濟發展。
(二)切實搞好企業改革和扭虧增盈
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改制50戶。國有小企業要突出產權制度改革,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出售等多種形式,不拘一格地放開放活。

認真抓好銀企聯手工作,進一步扶持18個重點企業集團壯大規模,提高素質。積極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集中,推進企業兼併、聯合工作。穩妥運作好紡織行業壓縮15.1萬紗錠的任務,搞好機械、化工、建材等行業的整體調整。加大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力度,力爭沖銷呆、壞帳準備金比有所增加。增強重點企業融資能力,加緊作好小鴨A股、化纖H股的上市工作。

以18個企業集團為重點,適度強化技改資金投入。把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與傳統產業的改造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提高“機、車、電、化”四大支柱產業的技術水平。市技術進步專項基金,重點用於支持企業集團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市科技三項費用的80%用於市屬國有大中型企業。搞好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堅持和完善扭虧增盈責任制,基本改變部分行業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工業企業虧損額下降30%以下。國有大中型企業虧損面控制在28%,虧損額占利稅的比重控制在8.2左右。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建立完善的行銷網路體系,努力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三)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
搞好中央商業區、中心商業區和5個區域商業中心的規劃,抓好組織實施。進一步理順堤口果品市場、洛口服裝市場、西市場小商品市場、國際物資交易中心、山東汽車城、東外環批發商城的管理體制,實施單體膨脹,交易額達到100億元以上。重點把各區的一條商業街建設和各街道辦事處的小市場建設擺上議程。以各區為單位,興辦十條名優特小吃一條街,吸引全國名優小吃落戶濟南。繼續抓好商貿系統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壯大規模,提高6大集團的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培植2-3家擁有50個門店以上的連鎖公司,規範完善蔬菜副食等8大配送中心。同時,加強居民小區商業網點建設,加快退路進場步伐,逐步取消馬路市場。加快建設社區服務體系,逐步聯成覆蓋全社會的綜合服務網路。積極發展租賃業,逐步擴大租賃業務範圍。發展和完善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物業管理業務,加快發展會議展覽業,爭取更多的全國性、地區性大型經貿展覽、展銷活動在濟南舉行。
(四)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強化政府調控下的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土地二級市場。房地產開發用地,全面實行招標、拍賣,採取多種形式,盤活兼併破產企業的土地資產。

以舊城改造為突破口,帶動新區建設,新建住宅250萬平方米。出台房改實施方案,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結合房改建設大型房地產交易市場,提供與房地產交易配套的一條龍服務,搞活房地產市場。

深化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場補償相結合的投融資體制。對公交、自來水、煤氣、熱電等經營性項目,走多元化投資的路子,通過轉讓權益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外商投資建設;對橋樑、道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利用BOT、TOT等方式,盤活城建國有資產。把市場機制引進市政、公用、園林、環衛事業。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順河街高架路工程和小清河兩岸道路建設,開工建設經一路延長線工程,抓緊高速繞城路建設和機場擴建工程,同步改造南二環路。實施引黃調蓄水庫工程。加快濟南中心廣場建設步伐。更大面積實施城市造綠,突出抓好小清河兩岸綠化、外環路綠化帶和五區廣場綠化。完善污水處理廠管網工程,完成小清河兩岸幹道和東濼河污水管網系統建設,6月底投入使用。抓好燈亮工程,完善“八街五團”,新建5條明亮大街。搞好三大名勝風景區的保護和建設。加強城市管理,繼續抓好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完成管道液化石油氣二期工程。本地電話網交換機突破100萬門。
(五)大力推進對外開放
最佳化出口商口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成套設備以及農產品的出口。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組建起以新加坡和高棉為中心的南亞兩個貿易公司,進一步開拓獨立國協、東歐、南非、南美市場。加大對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的30戶重點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用好國家在設備進口方面的優惠政策,重點引進急需的關鍵技術和先進設備。採取多種形式搞活外貿企業。鼓勵三資企業擴大產品出口。
組織好以北京、香港、廈門為重點的招商引資工作。著力推進沃爾沃、己內醯胺等重大利用外資項目,搞好聚大纖維等一批利用外資大項目的投產達產和增資擴股。
(六)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扶持,營造與國有經濟平等競爭的機制和環境。全市新發展私營企業3000家,個體工商戶3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營業額達到200億元,對財政貢獻能力達到7元。鼓勵支持優勢企業開展資本運營,通過兼併、收購、參股等方式不斷壯大企業規模,力爭產值、營業額過千萬元的私營企業達到20個以上。加快個體私營經濟園區建設,帶動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實現科技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形成省會新的科技綜合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強濟南開發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以濟南開發區為中心山東大學、山東工業大學等高校為主體的一區多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實施8大重點科技工程,完成各類科技項目500項,使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8%以上。繼續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辦學質量。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擴大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開工建設藝術大廈和文聯大廈等項目,做好市電視中心等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繼續加強市區人口機械增長管理,抓好農村和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管理。
是濟南解放50周年,要廣泛開展紀念活動,進一步弘揚革命傳統。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機關、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街道(村鎮)活動,更加紮實地開展雙擁共建工作。
(八)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
新一屆政府擔負著領導全市人民全面完成“九五”計畫,把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光榮歷史使命。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各級政府要以崇高的歷史責任,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政府各級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十五大精神,不斷加深對實現跨世紀戰略任務的認識。既要善於總攬全局,從整體上把握十五大的戰略部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轉變思維方式,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樹立強烈的發展觀,敢於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知難而進;又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有創造精神,有開創意識,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積極開拓加快發展的新路子,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以完成各自任務的工作實績,實現濟南五年大變樣的目標。
政府各部門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遵循市場機制的規律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加強調控監督和服務,切實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落實到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上,落實到加快經濟發展上,保障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要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最佳化政府機構設定,強化綜合管理部門的職能,逐步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
各級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要進一步強化公僕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體察民眾疾苦,認真解決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繼續抓好再就業工程、安居工程、解困工程、脫貧工程、溫暖工程。進一步加強廉政建設,堅決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深入持久地搞好反腐敗鬥爭。各級領導幹部要廉潔自律,率先垂範。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正確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發揚敬業奉獻精神,遵紀守法,恪盡職守,勤政為民,使政府的廉政勤政建設不斷有新的進步。
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勤奮有效的工作實績樹立政府形象。對事關全局的問題,事關民眾重大利益的問題,各級政府特別是政府領導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抓緊抓死,形成鼓實勁、講實話、乾實事、求實效的濃厚風氣。各級政府機關要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注意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傾聽民眾意見,集中精力抓大事,抓落實,解決實際問題。
各位代表!這次人民代表大會賦予了我們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宏偉藍圖為我們展示了光輝美好的前景。我們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與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開拓進取,把我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讓我們團結起來,爭取新的更大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