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

《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是濟南市發布的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
  • 施行地區:濟南市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2013-2015年)濟南市已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為紮實推進試點工作,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建設美麗泉城,按照水利部及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檔案內容

一、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為主線,以增進全社會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質為目標,通過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各行業節水減污體系建設和現代泉城水文化培育,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識文明為支撐的水生態文明,塑造現代人水和諧關係,將我市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區和示範區。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尊重自然,保護為主。遵循區域水資源和水系的自然分布及其演化規律,發揮水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降低水事活動的生態負面影響,提升自然水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狀況。
2.堅持改善民生,促進發展。將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通過試點建設切實提高全市人民的水福利水平,通過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和特色水文化品牌的培育,實現城市品質的戰略升級。
3.堅持統籌推進,突出重點。統籌自然與人工、城市與農村、流域與區域之間的關係,做好與經濟社會建設和相關工作的結合,著力解決制約民生改善、影響重點生態的關鍵問題。
4.堅持彰顯特色,示範引領。注重體現泉城特色,立足全國首個試點定位積極探索和創新,努力形成可供全國借鑑的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範式。
(三)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確立和落實,完成山東省下達的三條紅線指標;建立起安全集約的水供用與防災體系,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形成,重點泉域泉水持續噴涌;建立起健康優美的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淨、景美”;建立起先進特色的泉城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階段目標。2013-2015年試點期間目標為:初步構建起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水供用體系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市水生態的自然、用水、管理和意識文明水平得到明顯提升。(1)水生態保護與修複方面:區域水生態保護格局得到確立,河湖濕地水生態系統質量狀況得到改善,水功能區達標率明顯提高,泉水持續噴涌,城鄉水景觀靚麗和親水指數得到提升,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和棲息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治理。(2)城鄉水安全與節水減污方面:城鄉飲用水水質全面達標,供用水總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地下水開採量控制在允許範圍,各行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點面源污染排放得到控制,城鄉防洪減災標準有較大提高。(3)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方面:水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確立,城鄉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市場經濟調節機制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程度不斷提高。(4)水文明意識與文化建構方面:水生態文明理念得到確立,全社會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增強,特色水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水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等。(具體目標詳見附屬檔案1)。
(四)空間布局。彰顯各區生態功能與特色,最佳化生態功能區空間布局,形成功能完善、協調統一、健康和諧的水生態系統總體格局,建成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美麗泉城。
1.建設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功能區,強化“補”的功能。加強水源涵養,維護水源補給區良好的水循環條件與功能,加強泉域補給區重點滲漏帶保護,嚴格防治水污染,推進山丘區生態防洪,強化水資源再生能力。
2.建設城市泉水景觀生態功能區,彰顯“景”的特色。保護城區泉域水生態系統,提升城區泉水景觀完整性和文化品味,完善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高城市河道防洪排澇與景觀生態能力,嚴控污水排放和垃圾傾倒,保障城市水系統安全。
3.建設沿河濕地保育生態功能區,發揮“淨”的作用。保護中部河流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的滯蓄洪水、水體淨化、生態修復、景觀旅遊等功能,保障輸水幹線水環境安全,保護自然水生態系統。
4.建設北部平原水網生態功能區,提高“網”的效益。立足區域自然水網的生態基底,最佳化建立徒駭河平原合理的產業結構與布局,普及農村居民節水減排理念,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發揮並提升區域水網生態功能。
(五)進度安排。
1.動員啟動階段(2013年1月底前)。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
2.整體推進階段(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任務。
試點工作結束後,在對建設績效進行技術評估的基礎上,由水利部和省政府聯合對試點進行考核與驗收。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運行機制,提升完善創建工作,確保水生態文明持續發展。
二、建設任務與內容
  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是建設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供用水體系、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四大體系。試點期間,全市估算投資272億元,其中,中心城區149億元。
(一)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建設。
1.強化依法治水管水。針對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設定等水資源管理重要環節出台相應的配套制度和管理辦法,加快推進《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的制訂出台,修訂《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濟南市河道管理辦法》和《濟南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大力推行節水強制性標準。逐步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的水政執法工作機制,進一步推進綜合執法,提高執法人員專職化水平,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
2.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管理。2015年以前,正常年份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8.01億立方米以內,其中地表水控制在3.6億立方米以內,地下水控制在7.73億立方米以內,引黃水量5.68億立方米(黃河幹流),調引長江水1億立方米以內。各縣(市)區要嚴格執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加強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管理的實施力度,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用水量占總用水量比例要達到80%以上。嚴格限制和禁止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以及泉域範圍內或地下水超採區新增取用地下水項目。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禁止新建自備水源,對原有自備水源應當逐步關閉,建立地下水動態預警管理機制,實施取水量與地下水位“雙控”。
3.嚴格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到2015年,全市萬元GDP取水量下降到60立方米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不超過16立方米,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8以上。加強計畫用水管理,制定和下達縣(市)、區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取水許可管理範圍內實施計畫用水管理的水量比例要達到90%,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實施率要達到100%。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對不符合用水定額標準的取水申請,審批機關不得批准取水許可;對超計畫(定額)用水的,嚴格執行累進水資源費和累進水價制度。
4.嚴格水功能區納污控制管理。定期編髮水功能區水質狀況通報。各縣(市)、區制定轄區內分階段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其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轄區內全部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進行登記建檔,並嚴控擴建和新建排污口。開展臥虎山水庫等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估和達標建設工作,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和工作機制。
5.加強水資源管理基礎能力建設。完善水文基礎監測體系,健全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雨水監測站網,進一步完善地下水監測體系。完善取用水監測、計量與統計體系,2015年全市取用水計量率提升到80%。加強對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實現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全覆蓋,開展飲用水源地和重要斷面實時監測。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河流廊道和湖泊濕地探索開展水生態系統指示物種監測。強化水信息、城鄉供水數據處理、水資源調查評價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市、縣兩級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規範水資源基礎信息監測計量和統計制度。
6.建立水資源管理目標責任與考核機制。制定各縣(市)、區三條紅線考核指標,配套建立二級管理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機制。
7.深化“三位一體”水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協調防洪、供水、排水、河道治理及市政建設等工作,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多部門合作共建機制。穩步推進水務市場化進程,加強對水務行業和市場的監督管理。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展階梯水價的試點和改革工作,建立合理的水價梯度。推進實施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生產用水超計畫(定額)累進加價、高用水行業差別水價以及豐枯水價等措施。強化水情信息公開,推進涉水事務的公眾參與式管理。
(二)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建設。
1.加強南部山區水源涵養與水環境保護。實施南部山區32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重點對839平方公里核心區域,以水源保護為前提,實施365項清潔小流域、生態河道治理等工程。綜合整治錦陽川、錦繡川、錦雲川,整治流域面積557平方公里。實施玉符河綜合整治工程,整治河道總長40公里。完善水文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各類監測站672處。推進清潔流域建設,強化重點水源地保護。
2.開展南部山前平原水網綜合治理。實施防洪排澇工程,包括北大沙河、玉符河、小漢峪溝、龍脊河等13條河道以及鳳凰山分洪工程。實施截污治污工程,沿興濟河、全福河、大澗溝建設一批污水處理站。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多水源聯合調度,年最大調水量達到3億立方米。
3.加強城區水系治理與水景觀打造。實施防洪除澇工程,整治興濟河、工商河等城區河道,推進鳳凰山分洪、繡江河上游段等生態防洪工程。實施截污治污工程,變河道排污為截污併網,封堵沿河排污口,開展河道截污和雨污管線分流工程建設,完善污水收集管網系統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雨洪水資源化利用示範區。實施景觀提升工程,治理廣場東溝、廣場西溝(玉繡河),開挖中濼河、北湖,連通小清河與華山湖,延伸泉水旅遊景觀帶,加強水體保護,實施河道景觀建設,實現廣場東溝、廣場西溝(玉繡河)、臘山河、興濟河等城區主要河道四季不斷流,沿河兩岸因地制宜建設多處親水園林廣場和休閒公園。
4.推進黃河幹流廊道與泉群生態系統保護。將黃河幹流濟南段劃定為水生態保護區,清除行洪障礙,適當恢復河灘地原有濕地生境,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建設城區四大泉群、歷城區白泉泉群、章丘市百脈泉泉群和平陰縣洪範池泉群泉水生態功能保護區,科學劃定72名泉泉水出露區保護範圍,設立泉池保護區域,加強市區其他泉群的保護和修復,嚴格限制開採白泉泉群地下水。
5.實施沿河灘區濕地修復工程。採取有效途徑對沿黃河及小清河的平陰玫瑰湖、濟西濕地、鵲山龍湖、北湖濕地、華山湖和小李家濕地的生境、生物和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進行重點修復,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與堤內濕地互相構成沿黃的濕地保育區,促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優美,帶動周邊環境提升,發揮淨化城市達標排放廢污水作用,減輕小清河幹流防洪壓力。
6.推進北部平原農業水網系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治理徒駭河、德惠新河幹流及大寺河、商中河等骨幹支流。做好邢家渡等4個灌區農田防護帶建設。防治面源污染,治理改造澇窪地,改善區域生態面貌。
(三)安全集約的供用水體系建設。
1.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結合水資源綜合規劃和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的實施,探索建立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相關規劃滾動修編機制,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與布局的最佳化調整,科學確定城鎮發展布局和規模,合理調整農業布局和種植業結構。發展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工業,依託省級以上開發區,有序引導中心城區傳統製造業轉移。
2.以水網為依託科學調配區域水資源。制定跨縣(市)區河流、水庫水量分配方案。統籌使用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實現多水源多用戶的聯合調度和最佳化配置。開展分質供水,實現優水優用。以引黃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當地水資源供水工程等為依託,完善水資源調配措施。加快南水北調濟南段配套工程、濟西水源地、東湖水庫等建設,構築互聯互通、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水網工程體系,形成“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骨幹水網構架。
3.推進水源地保護與城鄉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設。強化水源地保護區和地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明確地下飲用水可開採水量及其對市區地下水的影響。逐步實施泉水直飲工程,不斷滿足民眾飲用優質泉水的要求。實施東部新城和西客站片區管網水質達標工程,實現管網示範區水質達到飲用水“新國標”要求。大力推進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地表水轉換地下水工程,推進水源最佳化配置及安全調配、水廠提標改造及運行最佳化等,加快改造移交二次供水設施,理順應急供水管理體制,定期對應急備用地下水開採運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城鄉次級供水網路,形成區域性管網體系,並逐步實現相鄰網路的連通互濟。
4.加快節水工程技術體系建設。全面推行“一戶一表,計量出戶”,採取多種措施普及生活節水器具,選擇有條件的小區開展中水利用。實施渠道防滲、低壓管灌溉、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控制化肥、農藥等使用強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建設現代節水農業。加大對老舊管網的改造力度,對600餘公里老舊管網實施改造,努力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加快工業企業節水改造,加強用水大戶節水減排監管。以年超過100萬立方米的工業用水大戶為重點,開展水平衡測試分析,編制企業節水減排方案,並利用經濟手段促進企業節水減污。探索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激勵政策,對節水成效突出、實現“零排放”的工業企業按規定進行表彰。強化公共用水的計量與管理,將其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範圍,推廣公共用水的雨水利用。嚴格高耗水、高用水等行業項目論證,加強用水過程系統監管,採取高用水行業差別水價以及豐枯水價等措施促進節水。多部門聯合,在全市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高耗水的設備和產品。
5.開展節水型單元載體創建活動。在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年用水10萬立方米以上的企業單位、1萬畝以上的灌區、年用水1萬立方米以上的社區範圍開展創建節水型單元載體活動,制定節水單元載體定量化考核指標及評估細則,重點創建一批節水型開發區、節水型企業、節水型灌區和節水型小區,起到典型示範帶頭作用。
6.促進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完善舊城區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系統。在東部新城、西部長清片區、仲宮鎮等污水管網尚未覆蓋區域建設污水處理廠,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系統,提高污水處理回用率。推進已建再生水設施利用,採取激勵機制鼓勵再生水利用,敷設區域中水站周邊再生水回用管道,對工業、洗車、市政環衛、城市綠化和水環境用水等有條件使用再生水的行業規定再生水使用比例,達不到使用比例而使用新水的,對其實行“懲罰性”水價。在學校、企業、小區、大型公共場所建設雨洪水收集利用系統,收集雨水用於再利用。以濟鋼集團等用水大戶為依託,促進礦井水資源化利用,減采岩溶水資源量。
7.開展工業與城市點源污染防控。淘汰工藝落後、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生產項目,淘汰或關停“十五小”、“新五小”等企業,推廣氮肥生產超低廢水排放技術。加強排放重金屬及其它有毒物質企業監管,對特徵污染物實施自動監測。加大工業廢水治理和工業水資源循環利用力度。建設東部城區污水處理廠、光大水務三廠二期、光大水務四廠(西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濟陽美潔污水處理廠二期、商河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和章丘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加強平陰縣醫院等78家小型醫院廢水污染治理,控制醫療廢水污染。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8.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推廣和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產業,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控害等控肥控藥關鍵技術推廣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站)和配套收集管網,在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採用“村收集、鎮中轉、縣運輸處理”方式收集處理。推廣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
(四)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建設。
1.深入推進水情教育與水生態文明宣傳。採取多種途徑,開展廣泛、持久、深入、有效的泉城水情、水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宣傳。採取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水生態文明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提升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和水文明理念。
2.探索建立“一河雙人”河流生態保護制度。選取一批重點河流水系,確立生態保護的重點與目標,在重要河段以醒目方式標識,增進公眾對河流保護的了解。公開選聘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士作為河流代言人,在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聘任重點河流的河長,創新建立河長、河流代言人“一河雙人”的河流生態保護行政管理與公眾參與聯合模式。
3.倡導水生態保護志願者行動。徵集水生態保護志願者,引導志願者開展適宜的綠色保護行動。宣傳並示範節水、垃圾分類、水資源保護、愛護生物等節水減污與保護生態的文明理念,提升廣大民眾生態保護的“自省能力”,不斷改善公共環境品質。
4.居民親水平台與環境建設。在調查評估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推進城市多樣化親水平台和設施的建設,擴建親水區域,試點期末力爭城區水景觀輻射範圍達到60%以上,為市民提供更多的親水便利,使其在親水活動中認識水、利用水,從而愛護水、欣賞水,充分體現濟南泉水文化。
5.水利風景區建設。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要求,規範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以小清河、繡源河等為重點,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水利風景區申報與建設工作,試點期間新增2個以上水利風景區。
6.泉城特色水文化傳承與發展。對全市有文化價值的水景觀、水利工程、文學作品等進行普查,深入發掘包括泉水文化、漕運文化、農耕文化等在內的傳統特色水文化,保護好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通過泉城水情教育基地申報和建設,“泉、泉城、泉城人”專題片拍攝以及《泉城水生態文明知識讀本》編寫等,積極構建現代泉城水文化。深入挖掘泉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打造泉水文化節等傳播交流平台。把泉城特色的傳統和現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規劃和工程設計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
7.提升水生態文明科技創新能力。聯合國家、省有關重點科研單位和高校,重點就基於水情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最佳化、河湖水生態健康狀況評估與保護策略等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創新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藉助“南水北調山東受水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示範”和“城市供水水質監管省級業務化平台構建與套用示範”等水專項課題實施,積極申報“國家飲用水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建立黃河下游地區給水處理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基地。
三、重點建設區與示範工程
  (一)重點建設區。
1.中心城區。重點進行南部生態保護、城市泉水景觀打造和北部濕地風貌建設,形成“一核、兩帶、三區、六廊、九點”的總體生態格局。其中,“一核”主要建設以泉水風貌為中心的老城區;“兩帶”主要建設黃河和小清河濱水景觀帶;“三區”主要建設南部生態保護區、城市泉水景觀區、北部濕地風貌區;“六廊”主要建設北大沙河、玉符河、興濟河、大辛河、韓倉河、西巨野河,打造六條綠色生態景觀廊道,輻射全市120條中小河流;“九點”主要建設環繞中心城區的臥虎山、錦繡川、狼貓山、杜張4座水庫和玉清湖、大明湖、鵲山龍湖、華山湖、白雲湖5個湖泊及毗鄰的相關濕地等,形成九大水域。
2.章丘市。以現有泉水、河流、水庫、湖泊、濕地為基礎,以水生態修復、治理為主要建設內容,以“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目標,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等工程。
3.商河縣。以現有骨幹河流為基礎,以協調水陸生態系統、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完善水網體系為主要建設內容,主要實施城鄉供水、污染治理、水資源調配等項目。
(二)示範工程。根據試點期間4大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兼顧對全國的示範帶動作用,在重點建設區開展10項重點示範工程建設。包括:1.現代水管理示範工程:建設濟南市水資源管理信息與三維物理模型系統,提升水資源管理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2.泉群生態系統保護示範工程:實施濟南泉域補給區地下水置換工程,水源最佳化配置,農業高效節水,促進泉群持續噴涌;3.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示範工程:實施錦繡川流域水源涵養與重點水源地保護示範工程,實現流域綜合治理,強化水源涵養,保護地表重點飲用水水源地;4.水系整治與景觀建設示範工程:開展玉符河、繡江河、廣場西溝(玉繡河)、廣場東溝、興濟河綜合整治,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水景觀,培育河流文化;5.沿黃灘區濕地修復示範工程:開展濟西濕地保護與修復,實現自然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建設城市生態地標;6.城市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提升示範工程:建設西客站片區優質地下水直飲工程,建設具有泉城特色分質供水體系,提升居民飲用水品質;7.水資源配置示範工程:實施濟平乾渠—玉清湖水庫連通工程,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8.企業節水減排示範工程:實施濟鋼集團節水與循環用水工程,促進非常規水源利用,加強工業企業節水減排;9.農村供水保障示範工程:實施商河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率;10.水文化推進示範工程:舉辦泉水文化節,弘揚泉水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天下泉城”品牌。(工程項目詳見附屬檔案2)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推進機制,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制定強力推進措施,推動試點工作規範、高效、有序開展,切實保障試點建設目標的實現。
(二)落實資金保障。建立政府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地方財政資金,切實落實地方公共財政投入,用足用好國家、省支持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飲用水、污水處理等具備一定收益能力的項目形成市場化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積極吸引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參與試點建設工作。
(三)明確責任分工。市有關部門要立足責任分工,強化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發改部門要及時做好建設項目立項工作;市財政部門要積極籌集落實國家及省、市建設資金並監督實施;市水利部門要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制定、監督實施以及組織南部生態保護區工程建設;市環保部門要做好工程項目的環評審批、水質監測以及組織小清河濕地風貌區工程建設;市市政公用部門要組織城市泉水景觀區截污治污、防洪除澇等工程建設;市城市園林部門要做好城區內河道綠化及泉水保護工作;市教育部門要做好中小學生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讓水生態文明文化進學校;市監察部門要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門、單位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其他部門和單位根據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
(四)強化過程管理。切實加強試點建設的過程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和任務分工,強化進度檢查和過程監管,各級政府和各部門要開展年度自評自查。建立權威專業機構對試點工作與建設情況的評估機制,實時跟蹤試點建設情況。建立試點建設的監督檢查機制,督辦試點主要建設任務和目標落實。推行政務信息公開,建立和完善社會公眾的監督機制。
(五)加強科技支撐。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為試點工作出謀劃策。建立藉助“外腦”的智力支持機制,聯合國家、省有關重點科研單位和高校,重點就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提升區域水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六)營造良好氛圍。新聞宣傳部門和市文明辦要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宣傳水生態文明建設,引導社會各界獻計出力、廣泛參與。要積極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營造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