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意見》是2015年濟南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 發布單位:濟南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5年9月28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和市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推動服務業平穩健康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基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明顯增強。2014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218.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8%;實現稅收502億元,占全市稅收的比重達到57.4%;服務業企業達到10.8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81.8%;服務業從業人員189.9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9.2%。服務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載體支撐有力,環境更加最佳化。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市服務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量不足,雖然服務業比重相對較高,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二是檔次不高,勞務密集型服務業占比偏高,智力要素密集型服務業發展不足,對第一、二產業的服務帶動能力不強;三是後勁不足,服務業發展新亮點不多,標誌性區域尚未形成,大項目儲備急需加強;四是管理不細,對重點產業發展引導不夠,工作中還存在視野不寬、管理粗放、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清形勢,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增強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開闊視野,高點定位,開拓務實,奮力拚搏,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目標任務,突出省會綜合優勢,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濟南服務”品牌,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建設和提升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承載力強的服務業發展集聚區域,形成一批具有先導性、示範性的服務業新興產業集群,進一步最佳化布局、壯大規模、提升能級、增強動力,促進形成輻射區域更廣的服務業發展新高地。
  (二)發展目標。服務業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其投資增速高於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對稅收的貢獻率和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提高,到2017年,力爭全市服務業“三上”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資質以上房地產開發企業)超過4300家,營業收入過億元服務業企業超過800家。服務業內部結構明顯最佳化,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傳統服務業層次有力提升。服務業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濟南服務”品牌效應初步顯現,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城市地位更加鞏固。到2020年,全市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服務業企業達到20家左右,力爭有更多企業進入全國服務業500強,服務業規模顯著增加,“濟南服務”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形成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強市。
三、重點發展區域  根據我市產業空間布局規劃(2014—2020年),聚焦重點區域,推進服務業組團式發展,加快形成全市服務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中央商務區。東至奧體西路,西至洪山路,南至經十路,北至工業南路,面積約3.2平方公里。重點引進總部經濟、金融機構和服務業新業態,推進金融商業文化多業態融合發展,努力打造承載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功能的首選平台和省會核心增長極,使之成為展現省會形象、具有濃郁現代氣息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亮點和城市新地標。
  (二)五大服務業發展特色區。
  1.泉城風貌特色區。東至黑虎泉北路,西至趵突泉、五龍潭公園,南至濼源大街,北至大明湖,面積約3.3平方公里。充分展現泉城獨特自然景觀,促進古城風貌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有機融合,重點發展旅遊、文化、金融、商貿、商務服務等產業。
  2.百年商埠特色區。東至緯一路,西至緯十二路,南至經十路,北至膠濟鐵路,面積約4.1平方公里。依託老商埠文化遺存,重點發展文化、商貿、商務服務等產業。
  3.西部新城特色區。包括濟南西客站片區核心區和濟南知識產業園起步區,面積約10.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會展、旅遊、商貿、科技、文化創意、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等產業,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人口和產業集聚。
  4.長清大學城特色區。長清大學科技園片區規劃面積約70平方公里,其中濟南創新谷產業核心區建設用地面積9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數娛動漫、服務外包、研發設計、旅遊休閒、教育培訓、教育綜合配套服務等產業,加強與中心城區的產業銜接,推進交通運輸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居民生活、人口和產業集聚提供基本條件。
  5.漢峪金谷特色區。北至經十東路,西至舜華南路,東至花椒山西路,南至龍奧北路,面積約0.9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科研辦公、金融服務、商業服務、文化廣電、商務服務等產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城市名片,實現與中央商務區、齊魯軟體園錯位互補、協同發展。
  (三)五大服務業發展集聚區。
  1.洪樓集聚區。包括山大路兩側區域和洪樓廣場以西花園路兩側區域。重點是改造提升花園路商業街,拓寬經營範圍,提升商業模式,大力發展商業、商務、文化、教育、娛樂等產業,增強高科技產品和技術貿易集散能力,形成電子商務基地和新興消費類電子產品集散中心。
  2.英雄山集聚區。包括英雄山北側,沿經十一路、馬鞍山路兩側區域。重點是提升文化休閒商業街區形象,完善綜合服務功能,突出文化體育內涵,形成集購物、健身、娛樂、休閒、餐飲於一體的商業中心。
  3.經十路緯十二路集聚區。包括經十路與緯十二路交叉路口周邊區域。重點是利用閒置地塊建設大型服務設施,提高集聚能力。
發揮和諧廣場龍頭作用,完善服務設施,豐富經營業態,大力發展購物、餐飲、娛樂、住宿等服務業。進一步提升濟南西街工坊文化創意產業園服務能級,形成文化產業發展高地。
  4.北園大街集聚區。包括濟濼路至歷黃路之間北園大街兩側區域。積極引導本地及外地企業設立產品設計、運營管理中心等職能型總部,推動家居、裝飾等銷售業態轉變發展模式,擴大輻射範圍,增強影響力,形成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引擎。
  5.二環南路集聚區。結合九曲、南北康、興隆、魯能領秀城等片區開發,在二環南路兩側規劃建設國際酒店、大型商業中心和便民網點等設施,新建主題樂園、生態公園、健康產業園等大型服務業項目,形成商貿、娛樂、休閒、健康產業發展新亮點。
  四、主要任務  (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夯實服務業發展基礎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金融、物流、科技創新、軟體等產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加快升級。
  1.金融業。依託省會金融資源優勢,全方位打造區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機構中心、資金結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努力建成立足山東,輻射周邊省份,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金融中心。
  打造金融機構集聚發展高地。大力引進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典當、基金、融資租賃、貨幣經紀、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培育引進種子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併購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及各類資產管理公司等,儘快形成機構眾多、種類齊全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深入推進與期貨交易所的戰略合作,探索衍生品市場設計創新,爭取在我市增設商品期貨交割庫。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後台服務建設,建立功能完備的登記、託管、支付、結算、清算等系統,增強服務承載能力。全力推進中央商務區建設,為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創造優良條件,儘快形成金融集聚發展新亮點。加強與台灣金融機構合作,探索魯台金融合作新模式。
  搭建金融交易平台。進一步擴大金融交易品種,創新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規範發展產權、股權、債權、林權、礦權、碳排放權、排污權、智慧財產權、文化藝術品權益、金融資產權益等交易市場,探索發展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支持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山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創新交易品種,擴大交易規模。積極申請設立黃金交易中心、農畜產品交易所和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爭取建立土地、能源等要素交易市場。
  發展高端和新興金融業態。引進培育商業銀行私人銀行、財富中心、金融顧問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等機構,拓展銀行、信託、基金等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構建業態多元和多層次的財富管理平台。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實現傳統金融業務轉型升級。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網路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網路基金銷售和網路消費金融等業務。
支持網際網路企業依法合規設立網際網路支付機構、網路借貸平台、股權眾籌融資平台、網路金融產品銷售平台。鼓勵建設金融大數據平台,培育引進市場化徵信機構,著力打造民族信用評級品牌。
  促進地方金融機構加快發展。積極推動齊魯銀行、齊魯證券、魯證期貨、泰山財險等法人金融機構拓展發展空間,實施跨地域發展。整合市級財政性專項資金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搭建重點產業投融資平台,引導社會資金擴大投融資規模。規範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典當公司和民間融資機構,釋放民間資本活力。
  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鼓勵引導信貸資金加強對市域經濟的支持,逐步降低異地貸款額度和比例。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服務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多市場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發展,集聚更多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積極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資產。做好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發行工作,擴大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產品發行規模。加強與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對接,擴大保險資金在我市的投資渠道。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嚴守金融風險防控底線。
  2.現代物流業。加強物流資源整合,提升物流集聚區功能和形象,重點推進供應鏈物流、航空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等領域發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網路化、信息化、規模化為主要特徵的全省綜合性物流中心、區域性物流中心及全國重要的物流節點。
  提升物流園區服務功能。按照提升改造一批、規劃建設一批的思路,合理布局建設貨運樞紐型和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口岸服務型、綜合服務型物流園區。重點搞好綜合保稅區物流園、空港物流中心、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園、桑梓店物流中心、董家公鐵聯運物流園、快遞產業園、農產品物流園等物流園區改造提升和規劃建設,為商品集散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優質服務。充分發揮我市“中國軟體名城”優勢,推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儘快形成物流服務交易中心和資金結算中心。
  構建現代化物流配送網路。加快發展適應國際採購、國際配送、轉口貿易要求的國際物流,高標準推進電子口岸建設,爭取將濟南國際郵件經轉局升級為國際郵件互換局,建立適應製造企業全球化運作需求的新型保稅物流體系。加強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山東半島港口城市和日韓物流通道對接,推進增開國際貨運列車班次,支持航空公司在濟南增開國內國際貨運航線,增加運力投放。鼓勵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省際、市際幹線運輸,暢通覆蓋全國的陸路物流通道。鼓勵統一配送和共同配送,加強對都市物流車輛車型、標誌和調度管理,完善停車、裝卸作業設施,加快末端投遞網路建設。整合商貿、供銷和郵政體系的設施資源,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資料、農民生活資料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物流體系建設。
  推動物流業高端化發展。轉變過度依賴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堅持走集約式、內涵式發展道路,整合存量,最佳化增量,加強管理,提高效益,促進業態向價值鏈高端躍升,提高物流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水平。
加強物流技術與商業模式融合創新,推動物流企業發展涵蓋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及商流的供應鏈增值服務。改造較為落後的物流倉儲設施,推進立體倉庫、冷鏈倉庫、網倉等現代倉儲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標準化、廂式化、專業化的公路貨運車輛,提高物流裝備現代化水平。支持物流企業採用條形碼、無線射頻、智慧型標籤、路徑最佳化、貨物跟蹤追溯等關鍵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物流標準的制定推廣,引導物流企業採用標準托盤和集裝單元,降低中轉運輸損耗。
  壯大物流骨幹企業集群。重點支持一批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鼓勵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以資產重組、協作聯盟、合資、合作等形式,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並向物流金融服務、保稅物流業務等功能服務延伸。推進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等級認證,建設物流企業信用體系。圍繞鋼鐵、煤炭、石化、醫藥、建材、農產品等行業,培育扶持一批專業化物流企業。
  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優勢。以創建綜合運輸服務示範城市為契機,加快推進構建以濟南為中心的“一環六射”城際鐵路網、“二環十射”高速公路網和高密度航線的航空網,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強化交通運輸對物流發展的支撐功能。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搞好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方式一體化服務銜接,加強多種運輸方式融合,科學調度幹線貨運與城市配送的轉換,減輕城市交通壓力。
  3.科技創新服務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到2020年,在產業創新載體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學研用生態體系構建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將我市打造為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
  著力加強研發服務。努力提高全社會R&D(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支持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發展,推動跨國公司與我市企業開展研發合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細分領域專業化研發服務。強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骨幹引領作用,依託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國家綜合新藥研發技術大平台和山東大學等駐濟高校,以及省科學院、省醫學科學院、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等重點院所,圍繞汽車、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高性能半導體、智慧型電網等支柱和新興產業,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支持我市重點產業創新發展。
  大力發展創業孵化服務。創建和提升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孵化器,加強配套服務,完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培育一批服務業創新團隊,推動新技術與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融合發展。整合各類創業孵化資源,打造“泉城眾創空間”品牌,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