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景區擁有悠久的歷史。
趵突泉,古稱“濼”,《
春秋》記載,
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宋代
曾鞏取其跳躍奔突的特點,定名為趵突泉;
護城河,始建於漢代,形成於元代,完全貫通於明代,《
歷城縣誌》記載“明洪武四年,護城河繞城一周,池闊五丈,水深三尺”,是一條連線泉湖、與
泉城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城市河流;
大明湖,古稱歷水陂、蓮子湖、西湖,北魏《
水經注》記載“
濼水北流為大明湖”,金代元好問在《
濟南行記》中始稱之為大明湖。
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為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並與
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
水域風光。
泉城最負盛名的
趵突泉、
黑虎泉、
五龍潭三大
泉群71處名泉齊聚景區,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水質之優、歷史文化之厚、科普科研之價值,堪稱
世界之最;大明湖是由眾泉匯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滿時從湖北岸始建於宋代的
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
火成岩構成,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素有“眾泉匯流,平吞濟濼”之說,被譽為“泉城明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的最好寫照;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宛若一條玉帶環繞古城,又如一條項鍊串聯景點,全長6.9公里的航道可謂“一河連百景”,沿護城河乘畫舫前行,可一覽黑虎嘯月、趵突騰空、濼苑齊風、龍潭
觀魚、月牙飛瀑、
鵲華煙雨、匯波晚照、秋柳含煙、超然致遠、
曾堤縈水等310餘處名勝景觀,形成了一條資源獨特、風景秀美、文化厚重、保存完整、全國的泉水遊覽景觀帶,讓遊客“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成為泉城特色標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文底蘊
地理環境
2009年9月10日,濟南名泉憑藉數量多、水質優、形態美、地質結構獨特、歷史文化深厚,具有突出、普遍觀賞價值,具有獨特性、稀有性和瀕危性的優勢,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
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泉水為主題的申遺項目。
2011年11月,護城河泉水遊覽景觀帶被《求是》雜誌推選為“中國十大休閒勝地”;12月,被住建部評為“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趵突泉景區
趵突泉又名檻泉,舊稱濼,為
濼水的源頭。三股泉水成一線
緊密排列,齊聲迸發,聲勢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稱為"第一泉",是
泉城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宋代
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
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
趙孟頫比之為“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
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
劉鶚《
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歷城縣誌》中對
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
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趵突泉水從地下
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
飲用水標準,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
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
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
時帶的是
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
來鶴橋有
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
宋代建築“
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
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
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
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
胡纘宗所寫,池東為“
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
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大明湖景區
大明湖歷史悠久,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地理學家
酈道元所著《
水經注》中,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大明湖自然風光秀美,
湖裡荷葉田田,鳶飛魚躍,畫舫穿梭;湖濱花木扶疏,垂柳夾岸,宛如一幅丹青水墨畫。大明湖
四季風景各異,冬泛冰天,夏揖荷浪,秋容蘆雪,春色
揚煙。
濟南八景中的
鵲華煙雨、匯波晚照、
明湖泛舟以及著名的
佛山倒影景觀,均可在景區內觀賞到。“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其風景的最好寫照。“
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獨有的
自然特徵。
五龍潭景區
五龍潭曾名灰灣泉,位於
五龍潭公園內。據《
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
大明湖的一隅。相傳,
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
26處古名泉,構成
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遊覽最佳時節為四月和十月,四月公園內百花競放,滿園春色。公園內設有
潭西茶社,這裡是品茶賞泉的最佳去處。
古溫泉,位於
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歷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節、
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而泉中卻熱氣蒸騰。清代泉旁曾建有
漪園,後荒廢。泉南側有一座二層小樓,是早期中共山東省
領導機關所在地。
懸清泉,又名
賢清泉,位於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
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
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
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別致的
水景園朗園。現朗園已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
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於
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雲倒映水面如天垂鏡,故名。清道光《
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鑑鬚眉。"天鏡泉是
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內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
五龍潭西南側
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匯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學者
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
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竟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涌,水勢甚佳。桂馥大喜,
大宴賓客,請眾人為此泉起名。眾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後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眾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
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環城景區
濟南市環城公園,地處繁華的老城區,沿護城河建設而成。全長4.71公里,總面積26.3公頃,河道寬 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為12.5公頃。環城公園,像一條綠色項鍊環繞古城,把趵突泉、
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及
大明湖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個以湖、山、泉水為特徵的
園林綠化中心,突出了
泉城的特有面貌,是頗有獨特性的全開放公園。
門票信息
趵突泉景區40元(學生20元);
五龍潭5元(學生2.5元);
大明湖新景區、黑虎泉、環城公園免費。
遊客可以在任一收費景區
售票處購買趵突泉+五龍潭的套票45元(學生22.5元)。
開放時間
大明湖 5:00~22:00
趵突泉 7:00~22:00
五龍潭 7:00~22:00
黑虎泉、環城公園全天開放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打卡地”名單。
交通信息
1. K11路、K41路、k109路、k54路、k95路、k98路“大明湖”
站下,可至大明湖景區。
2.K28路、K49路、K72路、K82路、K102路、K103路、K104路、K128路、K165路、
K52路、
K54路、K96路、K100路“趵突泉南門”站下,可至趵突泉景區。
3.K 3路、K41路、K66路、K101路、k109路、k50路、k54路、k91路“西門站下”,往西是五龍潭,往南走150米就是趵突泉景區。
4. K5路、K14路、K36路、k109路、k91路“黑虎泉”站下,可至環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