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上作》是明代詩人徐楨卿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的前兩句點明時序與處境,寫出客居時間之久,以見思鄉之深,懷歸之切;後兩句是直截的抒情,寫極目所見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濃烈的鄉思。全詩因觸景生情,聯想自然,句句警語,也句句情語,淺近直截地吐露心思,語不深而情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濟上作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徐楨卿
- 作品出處:《迪功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濟上作1
兩年為客逢秋節2,千里孤舟濟水旁3。
忽見黃花倍惆悵4,故園明日又重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濟(jǐ)上:濟水之上,今山東省濟寧市。
2.秋節:指重陽節。
4.黃花:菊花。因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故以黃色為正,因稱黃花。李白《九日龍山歌》:“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白話譯文
兩年來遇到秋節都做客他鄉,這次離家千里乘舟停泊在濟水旁。
忽然見到盛開的菊花分外惆悵,家鄉的明天又是佳節重陽。
創作背景
徐禎卿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七歲時及進士第,授大理左寺副之職,此後就長期客居京師等地。這首詩寫的就是他逢重陽時節客居北土時所發的思鄉之情,當是弘治二十年(1507年)前後,作于山東濟水之上。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抒發了詩人客游在外時的懷鄉之情,語不深而情深是其特色。
前兩句敘寫為客的孤苦之況。首句平平道來,無非是說明詩人在他鄉為客已有兩年,此時又適逢重陽節將臨,語氣平淡無奇,似純為敘述,不帶感情色彩,然而“兩年為客”與“逢秋節”並提,無疑又隱含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味。客游異鄉,又逢佳節,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但詩人並不急於吐露這種心情。次句緊承起句,點出了詩人此時正乘舟於濟水之上,交代了寫詩的地點和詩題相應,同時,孤舟千里又暗示了詩人異鄉漂游的孤獨感。雖然如此詩人在前兩句中並無一字直接抒寫懷鄉之情。
從第三句起,詩人轉入了直接抒情。行舟濟水之上,卻不提兩岸景物,唯獨寫到了菊花,菊花乃秋日常見之物,本無可驚怪,然雲“忽見”,便有突如其來之感,暗含了觸目驚心之意。身處異鄉,心情本已惆悵,此刻無意中又見到菊花,於是猛然感悟到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中,時光流移,節物已換,又近重陽佳節了,可自己依然客游他鄉,無法與故鄉親人團聚,因而旅思倦搖的惆悵之情倍增。古人重陽有賞菊的習俗,故由菊花而及重陽、又由重陽佳節而念及故鄉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作者寫時卻不按這樣的順序,而是稍稍變化,在最後一句中有意宕開,從故園落筆,且重陽本是各地一致的節日,並非故鄉獨有,可作者偏偏說“故園明日又重陽”,突出了故園,這樣就把身在他鄉,心在故園的一片深情表達得曲折有致。
此詩的章法也可見王昌齡《閨怨》的影響。但王詩一、二句是從“不知愁”反起,第三句以“忽見”陡轉,最後結出“悔教”的心情來,結構上表現反襯之巧妙,轉折之突兀;而此詩一、二句則於平平敘寫中寓深沉愁情,第三句以“忽見”觸發,倍進一層,結句輕輕點明,戛然而止,結構上表現鋪墊之有力,倍進之勁健。
名家點評
清代文人沈德潛:語不必深而情深,唐人身分如此。(《明詩別裁集》)
清末民初文學家王文濡:觸景抒情,老嫗都解。(《歷代詩文名篇評註讀本·宋元明詩卷》)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承學:此詩明顯受到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句的啟迪,但取熔其意,又自造意象,不落痕跡。全詩因觸景生情,聯想自然,語短味長,詞淺情深,頗有唐人絕句的遺風。(《元明清詩鑑賞》)
原語言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喬力:陳子龍謂“昌谷七言絕可與江寧(王昌齡)並駕”(《皇明詩選》)。此篇不作深曲之語,直抒胸臆,自具纏綿不盡之態。(《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詩歌卷(五)——遼、金、元、明》)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明白如話,而不覺其淺;鉛華洗盡,而不覺其質,所以是絕句中的上乘。(《明詩三百首》)
蘇州大學教授王英志:兩年為客,千里孤舟,身在中原而心思江南。此時恰逢重陽佳節前夕,濟上忽見盛開的菊花,於是更觸發起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對故園風物的嚮往。但遙遙千里之外,親人既不能相見,家鄉的黃花亦無緣欣賞,得到的卻是加倍的“惆悵”!平淺的詩句表現出濃郁的鄉情。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站在濟水旁,遙望南天的惆悵的神情。(《明人絕句三十家賞評》)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詩寫獨客他鄉,飄流路途,時逢佳節,心中由此而產生的孤淒與思鄉情感。句句是情語,也是景語,淺近直截地吐露心思,語不深而情深。明人學唐人絕句,每用此等作法。結句不寫自己過重陽,而寫親友在家鄉過節,翻過一層,加深了自己的寂寥與思念。(《元明詩一百首》)
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編審徐慶宜:這首絕句語言淺近,句句是情語,也句句是景語,語不深而情深,抒發孤客他鄉逢佳節而產生的懷鄉之思。(《歷代絕句精華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