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共構·整合——城市街區活力營建》是一本2022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激發·共構·整合——城市街區活力營建
- 作者:張芳
-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2272594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我國城市小街區空間形態的重構和更新中,城市建成區實體要素受到多方面制約,城市規劃由關注街區的土地利用發展為關注街道、道路等外部空間要素構建,以及一人為本的活力營建。立足數位化平台,可對複雜城市問題分層剖析;構建數字模型展示街區空間結構變化與街區活力之間的複雜作用機制,對街區形態、空間行為、區域交通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預判,展示街區要素調整前後的系統對比;最終針對不同性質的街區營造提出設計方法及政策建議,為城市街區重構、更新、活力激發提供新思路。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1 街區
1.1 城市中的街區
1.1.1 街區的概念與意義
1.1.2 外部空間
1.2 街區相關研究動態
1.2.1 尺度反思:城市街區結構尺度演化及相關理論
1.2.2 結構探索:基於圖底關係與結構主義相關理論
1.2.3 認知評價:外部空間相關的城市設計定量研究
1.2.4 更新方法:微更新的研究與實踐
1.3 活力營建
1.3.1 尺度重構引導
1.3.2 外部空間切入
1.3.3 數位化分析支撐
1.4 小結
2 營建引導
2.1 城市系統的“局部.整體”互動
2.1.1 亞歷山大的城市系統與“基核”
2.1.2 神網路學的“神元”
2.1.3 城市針灸
2.1.4 城市觸媒
2.1.5 織城市
2.2 街區活力營建探索
2.2.1 完整性營建:完整街道理念的相關實踐
2.2.2 開放性營建:巴黎馬塞納開放街區
2.2.3 生活性營建:鄰里生活圈
2.3 認知評價:多元數據切入城市外部空間認知評價
2.3.1 網際網路數據助力城市認知與評價
2.3.2 基於網際網路數據的認知與評價思路
2.3.3 關鍵科學問題
2.3.4 方法與途徑
2.4 量化分析:基於空間句法的“外部空間-街區”重構方法
2.4.1 空間句法量化分析的優勢
2.4.2 關鍵科學問題
2.4.3 方法與途徑
2.4.4 常見的城市認知評價途徑與量化方法
2.5 小結
3 活力激發營建
3.1 城市街區的活力與認知
3.1.1 活力的概念
3.1.2 近現代城市研究對活力的認知與測度
3.1.3 活力評價思路與方法
3.1.4 量化分析引導“小而微”的活力營建
3.2 “空間.行為”互動:濱水街區活力評價與營建
3.2.1 影響因素與評價框架
3.2.2 濱水街區活力評價
3.2.3 比對與解讀
3.2.4 針對性活力營建引導
3。3 “空間.文化”共構: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評價與營建
3.3.1 歷史文化街區活力與公共空間
3.3.2 活力評價體系構建
3.3.3 調研與量化分析
3.3.4 基於活力評價的“微更新”建議
3.4 小結
4 新舊共構營建
4.1 城市的新與舊
4.1.1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平衡
4.1.2 原真性與地方認同感
4.1.3 工業遺存與城市新舊共構
4.1.4 基於網際網路數據的評價分析優勢
4.2 保護更新:對歷史文化街區地方認同感的量化分析
4.2.1 原真性喪失與地方認同感危機
4.2.2 量化分析引導地方認同感營建優勢
4.2.3 調研與量化分析設計
4.2.4 感知評價解讀
4.3 活化利用:網際網路數據評價助推工業遺存活化利用
4.3.1 城市工業遺存現狀與挑戰
4.3.2 工業遺存保護再利用的評價
4.3.3 地域性樣本調研與評價
4.3.4 工業遺存利用引導
4.4 小結
5 格局整合重構
5.1 水與城市
5.1.1 緣水而生的城市
5.1.2 水城格局的困境與挑戰
5.2 城市發展中的水城共構
5.2.1 肌理共構
5.2.2 意象共構
5.2.3 秩序共構
5.3 格局營建:地域性“河街”復興
5.3.1 江南城市空間格局
5.3.2 挑戰與價值
5.3.3 “河街”格局的退化
5.4 街區重構:外部空間切入的小街區營建量化分析
5.4.1 外部空間切入街區重構
5.4.2 量化分析與外部空間切入相結合
5.4.3 開放性營建:“河街”空間格局復興引導
5.4.4 小尺度營建:由外部空間嵌入的街區尺度重構分析
5.5 小結
6 結語與展望
6.1 數位化研究助力活力營建要點
6.1.1 系統性營建與精準化切入相結合
6.1.2 物質空間與非物質內涵共構
6.1.3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6.2 反思與展望
6.2.1 數據拓展
6.2.2 視角拓展
6.2.3 方法拓展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張芳博士,副教授,碩導;法國ENSA Paris-Belleville訪問學者。現任蘇州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江蘇省土木學會城市設計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分會委員,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優秀青年骨幹教師”與“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中國名城》《國際建築學》《城市建築與發展》編委。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2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1項。出版專著《城市逆向規劃建設:基於城市生長點形態與機制的研究》,發表論文30餘篇,獲亞洲建築學會ISAIA傑出研究獎2項。擁有建築學背景,長期關注城市形態、城市更新,關注城市局部與整體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主張進行地區性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推進城市形態的有機有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