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建設規模,水文規劃,植被規劃,公園綠地,人口,發展定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範區,國家創新資源重要集聚區,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建設目標,2022年建設目標,2025年建設目標,2035年建設目標,經濟,交通運輸,城市道路,交通樞紐,城市公共運輸,軌道交通,步行和腳踏車交通,其他交通設施,交通政策,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求,公共管理設施,城市生活圈,公共消防設施,歷史文化,建築特色,文化記憶,城市風貌,總體意象,城市色彩,特色界面,特色風貌區,
歷史沿革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了《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12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國務院正式批覆《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
行政區劃
2023年3月30日,經過公安部批覆同意,雄安新區啟用專屬車牌冀X序列。
2023年11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行政區劃代碼133100正式套用於戶籍管理工作,在居民戶口簿、身份證等證件的住址信息中,全面套用“河北雄安新區”字樣,發放帶有“河北雄安新區”字樣的身份證及戶口簿。
2023年12月6日,河北雄安新區郵政編碼公布,雄安新區新建片區郵政編碼為070001-070099,目前先行啟用070001。
地理環境
啟動區依託自然生態現狀,立足區域水資源條件,統籌森林、水系、濕地、草地等生態要素,建設網路化的公園綠地和城市水系,強化水位控制,保障水量水質,打造藍綠交織的複合生態系統。
位置境域
雄安新區啟動區位於起步區中東部,西至起步區第三組團,北至
榮烏高速公路,東至起步區第五組團中部,南至
白洋淀,規劃範圍38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26平方公里。
建設規模
地上總建設規模控制在2800萬平方米,其中:居住功能約910萬平方米;就業功能約1505萬平方米;支撐保障功能約245萬平方米;預留功能約14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利用規模控制在1000萬平方米以下。
水文規劃
水系布局
雄安新區啟動區構建縱橫相連的啟動區水系,分級調控水位水量,全過程保障水系水質,實現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建設4條南北向排澇主幹通道,2條東西向澇水疏導傳輸通道,兼具雨水滯蓄、水質淨化、景觀塑造和休閒遊憩等功能。
水量水質
啟動區水系生態需水主要利用再生水,通過人工濕地淨化後進入配水渠進行補充。通過建設人工濕地、低影響開發設施、沿河植被緩衝帶,保障水系水質。在北部環城林帶建設人工濕地,集中淨化處理來水;在城市建設區,採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源頭削減雨水徑流污染;沿水系兩側建設沿河植被緩衝帶和分散化的雨水淨化設施,末端控制入河污染物。
植被規劃
北部環城林帶
以大型林地斑塊為主體,其間分布林窗草地、河流濕地,構成近自然的林地生境。近自然林地面積占比約70%,以鄉土、抗逆、長壽樹種為主,按復層、混交模式進行種植,草地、濕地面積占比約30%。
中部“雙谷”生態廊道
結合近自然樹林群落、綴花草地、活動草坪、季節性雨水濕地、淺水河溪和開闊水域,構建水、林、湖、草等多元素融合的城市複合生境。近自然樹林面積占比約40%,以景觀樹種為主;綴花草地面積占比約20%,季節性雨水濕地、淺水河溪、開闊水域採用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方法,構建生態護岸,形成複合水生生境。
城區
在城區內通過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建構築物的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創造多樣中小微生境。
南部臨淀灣區
南部臨淀灣區以濕地、草甸為主體,配以近自然林地斑塊和樹林群落,共同形成平原淀灣生境。開敞的濕地、草甸面積占比約50%。淀灣鎮周圍栽植不小於50米寬度鄉土樹木林帶,增加小型樹林斑塊,形成完善的林網,林間栽植大面積的花卉、蔬果等;南側臨堤區域布置大型近自然林地斑塊。
公園綠地
綠地系統
均好布局各類公園綠地,人均城市公園面積大於20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大於50%。公園綠地建設,融合借鑑中外造園技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園林綠地景觀。
依託東西軸線建立景觀綠軸,長度5公里,面積約30公頃。
利用北部環城林帶建設榮烏生態景觀片區,總面積約220公頃;依託南部臨淀灣區和生態堤形成臨淀生態景觀片區,總面積約780公頃。
建設2處藍綠交融、空間連續、景觀豐富的帶狀綜合公園,形成“雙谷”生態廊道,總面積約350公頃。
均好布置社區公園20處,總面積約30公頃。
規劃串聯城市各功能片區,寬度約40—100米的城市綠環;圍繞15分鐘生活圈建設社區綠環,聯絡社區公園與街區鄰里,並與城市綠環銜接,寬度約5-10米;沿城市道路及水系建設綠化帶,形成城市綠網。
特色公園建設
在啟動區東部溪谷,合理利用原有坑塘,維持崖壁景觀,呈現土壤沉積的地質年代特徵,保護鳥類棲息地。在坑塘底部種植四季風景林,局部營造濕地景觀,建設以谷地坑塘為主要特色的生態型綜合公園。
在啟動區中央綠谷北部,結合水系形成開敞疏林草地,適當布置野營、徒步、生物觀測、林地拓展等活動空間,形成濕地、綠林、原野相融合的生態型綜合公園。
在金融島周邊,以遊船航道串聯不同尺度的水面和景觀濕地,結合水系周邊用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建設以水體為特色的環金融島綜合公園。
在榮烏高速與啟動區城區之間,營建生態風景林帶,形成集防護隔離、生態涵養、郊野遊憩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
在啟動區臨淀地區,結合白洋淀新防洪堤建設,保留現有防護林帶,點綴地標性觀景建築,形成城淀交融的生態堤公園。
人口
雄安新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條件,原則上按照新區規劃建設區1萬人/平方公里要求,考慮未來發展需要,堅持疏密有度、合理分布,注重職住均衡,科學確定啟動區人口密度。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保障能力,為城市未來發展預留彈性。通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效促進北京人口轉移,積極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集聚優秀人才,逐步形成與創新智慧型等新區功能定位相適應、滿足高端高新產業發展需求的人口結構。
發展定位
啟動區作為雄安新區率先建設重點區域,承擔著探索開發建設模式、先行先試政策措施、展現新區雛形等重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科學確定指導思想、發展定位、建設目標和發展規模,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將啟動區建設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範區、國家創新資源重要集聚區和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
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與北京密切協同,統籌資源要素和疏解對象需求,最佳化完善疏解政策,合理確定空間布局與建設規模,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營造良好發展和人居環境,優先承接企業總部、金融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機構和事業單位等;通過打造一批疏解示範項目,不斷提高保障能力,探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有效途徑,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
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範區
創新體制機制,在投融資、項目審批、土地徵收、建設模式等領域先行先試,為新區全面開發建設積累經驗;探索承接路徑,在供需對接、跨區聯動、要素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逐步建立新區高效承接功能疏解的長效機制;創新政策措施,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財稅金融、住房制度、公共服務供給、市場準入等領域先行先試,為新區發展提供示範;推進產業發展,通過首批重點項目承接和高端高新產業培育,打造啟動區發展引擎,為新區產業體系構建奠定基礎;推動全面建設,探索創新智慧型、綠色生態、幸福宜居、韌性安全的城市發展模式,集中打造金融島、總部區、創新坊等一批重要功能節點,儘快形成城市雛形。
國家創新資源重要集聚區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承接在京科研機構和創新平台疏解,布局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重點打造創新坊、大學園、科學園、網際網路產業園等一批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基地,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協同創新、聯合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共享型、社交化的創新創業空間,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培育區域原生創新能力。
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市場環境,建設國際金融島,承接一批在京金融企業疏解,吸引一批國際金融機構進駐,重點聚焦金融創新業態和項目,建立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打造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
建設目標
2022年建設目標
到2022年,生態系統和交通路網骨架基本成型,重點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重要功能節點建設有序推進,京冀密切協作,完善承接疏解政策,確保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落地。
2025年建設目標
到2025年,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投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事業單位和高等院校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見成效,生態系統基本建成,高品質宜居宜業城區雛形初步顯現。
2035年建設目標
到2035年,全面建成創新智慧型、綠色生態、幸福宜居、韌性安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範區、國家創新資源重要集聚區和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打造“雄安質量”樣板,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作用明顯,支撐起步區建設成為高質量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主城區。
經濟
雄安新區啟動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行承接企業總部、金融機構等符合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培育高端高新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框架;承接科研單位和高校,布局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和創新平台,打造新區創新高地;超前布置智慧型城市基礎設施並預留發展空間,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協同推進。
產業體系框架集中打造金融島、總部區、創新坊等產業功能片區,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先行承接企業總部、金融機構、高端高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項目,承接和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企業,儘快形成獨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優勢產業,為新區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發展重點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網際網路和信息服務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現代金融業、軟體信息服務和數字創意產業及其他高端現代服務業。
交通運輸
啟動區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統、公共運輸系統、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系統及各類交通樞紐場站,倡導“公交+腳踏車+步行”的綠色出行模式,率先實現綠色交通出行比例90%的目標,全面實施無障礙環境設計,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和交通運營服務智慧型化,構建啟動區便捷、安全、綠色、智慧型、高效交通體系。
城市道路
路網建設
構建級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統。通過便捷連通的幹路網,滿足啟動區對外交通需求;通過尺度宜人的城市街道,形成開放活力的城市街區,保障城市交通微循環;以服務人為中心設計城市街道,滿足交通出行需求,促進社會交往,構建小街區、密路網的路網體系。啟動區整體路網密度控制在12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金融島、總部區等核心區路網密度達到1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高密度街區;外圍地區路網密度達到10公里/平方公里。
幹路布局
啟動區幹路系統由城市快速路、組團連線道路和單元集散道路三級組成。
城市快速路:將啟動區北側現狀
榮烏高速公路改造為城市快速路,斷面按雙向6車道加緊急停車帶控制,新設立交3處。
組團連線道路:布局“四橫四縱”的組團連線道路,形成城市主幹路網路,服務跨組團中長距離出行,總長約50公里。東西向串聯起步區各組團,南北向銜接
容東片區、安新組團。
單元集散道路:結合規劃管理單元,交替布局公交型與普通型單元集散道路,形成城市次幹路網路,滿足中短距離出行需求,總長約90公里,其中公交型單元集散道路約50公里,提供獨立運行的公交通道。
支路布局
因地制宜布局支路系統。採用多種方式靈活組織支路交通,核心區支路可配對單行,提高交通效率,創造活躍的沿街界面;社區中心周邊支路適當採用管控措施,減少機動車通行,營造安全的步行環境和舒適的交往空間。
道路橫斷面設計
斷面設計優先保障慢行空間,按人行、腳踏車、公共運輸、小汽車的次序分配斷面,慢行和景觀空間整體控制在50%左右,各類道路典型斷面如下:組團連線道路紅線寬度44米,機動車雙向6車道,機非物理隔離,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綠化分隔。單元集散道路紅線寬度包括32米和28米兩種,機動車雙向4車道,機非物理隔離,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綠化分隔。支路形式靈活多樣,紅線寬度18米,根據兩側用地功能和交通組織靈活設計斷面。道路斷面空間充分預留彈性,滿足多場景下的交通需求,車道數保留變化可能;與容東片區及相鄰組團的連通道路斷面保持一致,個別有差異的通過交叉口逐步過渡。
街道空間設計
一體化設計建築退線與道路紅線內的各類設施,統籌協調交通設施、街道家具、沿街景觀等各類要素,優先滿足行人、腳踏車和公交的空間需求,營造高品質的交往空間,各級道路均應進行連續、完整的無障礙設計。精細化布局公交站、腳踏車停放點、出入口、導向標識等道路附屬設施。利用路側空間設計智慧型駕駛共享泊位,供智慧型公交、貨運車輛、行動不便人士車輛等臨時停靠。全面推行交通穩靜化設計。因地制宜採用減速路拱、凸起型交叉口、織紋路面、曲線車道、小型環島等措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道路設施數位化
建設多系統集成的數位化道路設施,形成支撐車路協同的智慧型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結合交通樞紐、軌道、城市道路建設,預留環境感知、邊緣計算、互動通信等智慧型交通設施的空間位置。
交通樞紐
樞紐體系
在
雄安城際站建設城市型綜合交通樞紐,推進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一體化開發;在啟動區邊緣建設組團型公交樞紐,保障公交停保;根據生活圈靈活布局單元/社區型公交換乘中心,與社區中心布局相耦合,承擔社區間聯通與集散功能。通過錨固公交樞紐和換乘中心,串聯公交廊道,保障公交服務,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便捷、安全、舒適換乘,推動啟動區綠色出行。
城市型公交樞紐
依託雄安城際站建設城市型公交樞紐,主要承擔內外交通的銜接,兼顧不同公共運輸方式間的接駁換乘,與周邊用地站城一體開發。雄安城際站站台站廳均設定在地下。適當增加鐵路站台寬度,預留站台候車條件;站台利用自然採光,提升地下車站通透性;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站台適當拉開間距,預留分步實施條件和未來功能擴展空間。樞紐地區立體布置公交接駁設施,與公交專用道緊密銜接,預留智慧型公交接駁空間,與周邊共建共享小汽車停車設施;城市軌道與城際鐵路站廳層同標高布設,空間共享、安檢互認。
組團型公交樞紐
在啟動區北側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布局組團型公交樞紐2處,承擔公車輛維修保障、夜間停放、發車調度等功能,東側樞紐兼顧長途客運功能。組團型公交樞紐獨立占地,統籌公交停保場、首末站、社會停車場和公路客運站等功能立體化開發,配套商業、餐飲、定製化公交等服務設施。地面層以換乘空間為主,地下空間主要用於車輛停放。通過樞紐立體開發和智慧型運營調度,提供便捷高效的外來小汽車和城市公共運輸換乘服務,為制定靈活的小汽車政策提供設施空間。
單元/社區型公交換乘中心
建設單元/社區型公交換乘中心,鼓勵集約共建,服務組團內公共運輸換乘,兼顧社區物流配送,綜合布局公交首末站、物流配送中心、腳踏車停車場等設施,預留共享交通、需求回響型公交等場站空間。換乘中心有條件的結合軌道站點布局,通過步行通道實現與地下空間的互聯互通,並銜接周邊停車設施,創造全天候、無障礙的步行環境。
城市公共運輸
公交系統構建
因地制宜構建網路化、全覆蓋、快速高效的公共運輸專用通道,提高公交運行效率,增強安全、便捷和舒適度。充分利用智慧型交通技術,提供高品質、智慧型化的公共運輸服務,實現啟動區公共運輸占機動化出行比例80%的目標。
公交通道
依託公交型單元集散道路布局骨幹公交走廊,串聯各級公交換乘中心,覆蓋10分鐘生活圈;組團連線道路設公交專用道,服務組團間長距離聯繫。布局“快線+幹線+支線”三級公交網路,快線+幹線公交網路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左右,公交站點3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100%。快線運行速度快、站間距大,服務組團間長距離聯繫;幹線串聯組團和社區中心,服務中距離出行;支線根據需求靈活組織運營,支撐公交幹線客流集散,或在一定區域內獨立運行。
公交場站
結合組團級公交樞紐,規劃公交場站2處,鼓勵立體建設、綜合開發,主要服務快線和幹線公車輛停放、維保。支線公車輛利用各級公交換乘中心停放,通過大數據等手段,精準匹配泊位供需,實現智慧型調度,與小汽車共享停車設施。
智慧型公交系統
建立智慧型化需求回響型的公交系統。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基於對公交出行需求的感知、匯聚與疊代計算,智慧型生成線路,實現公交調度方案的自動生成和實時最佳化,提供地塊到地塊的公交服務,構建以公交為核心的“出行即服務”系統。
軌道交通
城際軌道交通
城市軌道網路構建
結合城市功能布局,促進軌道交通與站點周邊用地功能的良性互動,最佳化軌道線位和站點位置,明確車站換乘形式,提出軌道交通用地控制範圍,做好規劃與工程預留,為實施建設預留彈性。
城市軌道交通廊道
啟動區範圍內規劃1條城市軌道快線、3條城市軌道普線和2條城市軌道預留線路,南北向服務啟動區和容城、安新之間聯繫,東西向串聯啟動區和周邊組團。
2021年6月25日,關於
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雄安R1線)工程
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覆發布。雄安R1線是列入新區“四縱兩橫”區域軌道交通網的重要幹線。線路從起步區城市
航站樓接出,以地下線形式沿起步區東西軸北側走廊向東敷設,於
雄安新區CBD區域內設定金融島站,線路出金融島站後轉向東北,線路在啟動區內設雄安航站樓站、金融島站。
城市軌道交通用地控制
城市軌道交通用地控制主要包括線路區間和車站兩部分,線路區間建設控制區寬度為30米,車站建設控制區長度按200—300米控制,寬度按40—50米控制。控制區內應限制新建各種大型建築、地下構築物,如確需必要應進行論證,居住等敏感建築考慮振動影回響進行避讓。
步行和腳踏車交通
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網路
規劃建設完整連續的綠道網路,在市政道路紅線內高標準布置步行和腳踏車道,重點地區打造高品質的立體慢行設施,加強步行、腳踏車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營造舒適宜人的慢行交通環境,全面實施街道無障礙設計,建立高質量的慢行交通體系,在啟動區率先實現“公交+腳踏車+步行”的綠色出行模式。
綠道網路
結合啟動區綠地系統,布局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網路,與機動車空間隔離,營造獨立舒適的綠道環境,兼顧交通出行、休閒遊憩。
區域綠道:沿南部臨淀灣區、北部環城林帶以及啟動區內主要帶狀綠地水系靈活布局,以休閒遊憩、體育健身等功能為主。慢行空間獨立連續,與幹路相交宜採用分離式立交,優先保證綠道坡度平緩;與支路相交宜採用平面交叉,採取交通穩靜化措施,優先保障慢行交通安全。
城市綠道:依託社區綠環布局,串聯社區中心,主要服務於市民日常出行,兼顧休閒遊憩,與區域綠道共同形成骨幹綠道網路,密度合計約4公里/平方公里。結合城市道路兩側綠地空間一體化設計。與道路相交節點處理方式參照區域綠道。
社區綠道:以社區中心為核心,採用多種方式連通周邊地塊內慢行空間,銜接支路網,形成社區綠道網路,打造安全便捷的社區步行體系和交往空間,服務市民日常生活和健身活動。綠道驛站。結合綠地公園一體化設計,提供休憩和必要的應急服務。
道路慢行空間
在市政道路紅線內高標準布置慢行空間,單側人行道寬度不小於2米,非機動車道寬度不小於2.5米,覆蓋各級城市道路,網路密度達到10—1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幹路通過綠化隔離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空間,保障各類交通獨立有序、互不干擾。慢行交通優先採用平面過街,過街設施間距不大於150米。道路慢行空間全面實施無障礙設計。
立體步行設施
地下通道。以軌道站點為核心布局,連線軌道站廳與周邊地塊、建築,主要服務軌道站點人流集散。空中連廊。主要在金融島、總部區等核心區布局,以高架連廊形式與建築直接連通。
無障礙學徑
在中國小、幼稚園周邊,依託綠道打造安全無障礙的學徑網路,與機動車完全隔離。無障礙設施全覆蓋,地面鋪裝保證連續、平整、防滑,營造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沿線建設兒童活動場地、配套體育設施等多樣化公共空間。
其他交通設施
停車設施
鼓勵配建停車、立體停車,預留停車設施改造為公共空間的條件,原則上不設定獨立占地的公共停車場,嚴格禁止路內占道停車。尊重車輛擁有,合理保障基本停車需求,普通住宅原則一戶一位,按照不同住宅類型適當增減配建標準,全面實行有位購車制度。合理控制社會停車泊位總量。根據用地性質和區位差異化控制建築配建泊位供給,引導和鼓勵綠色出行,支撐啟動區綠色交通目標的實現。嚴格控制辦公、商業用地的配建指標上限。社會停車實行精細化管控。按照步行5—10分鐘劃分停車單元,根據綠色出行目標控制單元內社會停車供給總量。選取合適地塊提高配建標準,集中提供共享泊位,逐步推行智慧型化車位預約。
物流設施
利用公交通道作為物流配送廊道,構建聯繫分撥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用戶的物流配送網路。依託單元/社區型公交換乘中心,一體化布局社區配送中心,承擔物流末端服務功能,服務半徑300—500米。預留地下智慧型物流空間,套用軌道、管廊物流新技術,探索自動化、智慧型化等物流配送新方式。
直升機起降點
結合醫療、應急避難、旅遊、商業辦公等設施,布局直升機起降點,構建直升機通航運營網路。起降點直徑不小於30米,周邊保證視野開闊無遮擋。應急救援型起降點採用硬化地面形式,適應大型與重型直升機起降;其他類型起降點靈活選擇設定形式。
車輛能源補充設施
結合組團型公交樞紐,設定集中式能源補充設施,為公交、物流等營運車輛提供清潔能源補給,近期兼顧外來接駁換乘的機動車加油/氣服務。結合單元/社區型公交換乘中心分散布局清潔能源補給設施,並實現建築配建停車泊位充電設施100%全覆蓋。
交通政策
交通出行引導
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綜合手段,強化以綠色為導向的交通政策,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全面保障公共運輸,鼓勵步行和腳踏車出行,引導管控小汽車使用,實現交通系統安全、綠色、高效的目標。
公共運輸可持續運行
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擴大和改善公共運輸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水平。依託“出行即服務”平台,以公共運輸為核心,整合共享交通、步行、腳踏車等方式,提供“門到門”的高水平交通服務,建立適度向公共運輸傾斜的收益分配機制。共享利用公交場站、線路、車輛等,依託交通大數據平台,鼓勵公交企業按共同配送模式開展物流服務,提升公交系統運營收益。
小汽車需求管理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新區綠色交通出行目標與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在啟動區率先實現城市交通的清潔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以支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為目標,對新區內部和外來的所有車輛制定統一的交通碳排放管理政策。建立按市場化原則運行的碳排放管理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計量出行車輛產生的碳排放量,實行總量控制、自由交易、動態定價。主要利用經濟手段鼓勵各類人群採用綠色交通方式出行。
通過多層級的公交樞紐和換乘中心,逐級分流、多點集散,提供優質的換乘配套服務;通過碳排放配額獎勵等手段,引導外來車輛換乘綠色交通方式進入啟動區。利用智慧型停車、高品質定製公交接駁等措施,降低換乘成本,提供優質出行體驗。
社會事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科學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全齡友好的無障礙環境,形成層級合理、生活便利、智慧型共享的城市生活圈,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共享、均好,打造“雄安質量”樣板。構建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體系,合理安排居住功能,提供多樣化的住宅類型,基本實現職住均衡,增強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區。
教育事業
雄安新區啟動區普及高品質、貫通式培養的基礎教育,統籌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一體化規劃建設,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引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繼續教育同步發展,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各種形式的教育有機銜接。高標準建設教育設施,實現學校與社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統籌建設、資源共享,適度增加各類教學空間,促進學習探索和交流交往。按照環保、無障礙等基本原則,兼顧社會效益和規模效益,建設特殊教育學校。在保證基礎教育的同時,可根據新區發展需求設立國際學校,並按照我國教育改革方向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方式。
規劃高中4所、國中6所、完全中學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17所、幼稚園35所。
文化事業
根據城市發展需求適時啟動大型文化設施建設,規劃組團級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各1處。每個15分鐘生活圈,結合社區服務綜合體設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處;每個5分鐘生活圈,結合街坊中心設定社區文化活動站1處,社區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覆蓋的不再重複設定。
雄安新區大學園圖書館位於啟動區內,是一座綜合型現代化圖書館。該圖書館是一座極具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建築,兼具城市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圖書館設計藏書量約150萬冊,可提供閱覽座位數約3500個,雄安新區大學園圖書館占地面積31.8畝,分為地下2層與地上7層。2022年2月8日,雄安新區大學園圖書館開工建設。
體育事業
結合社區中心、綠地公園等公共空間,設定健身步道、騎行道、室外綜合運動場、水上休閒運動場等設施,建設智慧型活力的高質量體育服務設施,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活動,保障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各類人群健身休閒需求。
每個15分鐘生活圈,結合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地各1處;每個5分鐘生活圈,建設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各1處,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服務覆蓋的不再重複設定。鼓勵學校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共享,教學區與運動場地相對獨立布置。
雄安體育中心是啟動區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包括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三個單體建築,以及附屬建築和配套室外工程,總建築面積18萬多平方米。雄安體育中心建成後能滿足承辦國際單項賽事與國內綜合賽事要求,也是未來雄安新區重要的體育活動配套建築群,對服務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完善雄安新區的整體配套,具有重要意義。
醫療衛生
積極承接京津優質資源,加強對外合作,發展智慧型醫療,儘快形成新區醫療保障能力;推進分級診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滿足人民民眾多元、便捷、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啟動區醫療機構床位數按7床/千人標準配置,適當預留彈性空間。
規劃組團級綜合醫院2所,專科醫院1所;每個15分鐘生活圈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處;每個10分鐘生活圈規劃社區衛生服務站1處,每個5分鐘生活圈規劃診所、護理站1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覆蓋的不再重複設定。
雄安宣武醫院位於啟動區內,是雄安新區第一座大型
三級甲等醫院。雄安宣武醫院總建築面積12.2萬平方米,包括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科研樓等,建成後將成為擁有600個床位的獨立運行三級甲等醫院,承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等多重使命。2023年10月16日,雄安宣武醫院(一期)開診試運行。
社會福利
根據老年人口預測規模,按照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原則,合理確定養老服務設施標準。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推廣智慧型化套用,統籌布局設定醫療設施和養老設施。規劃養老院1所,毗鄰綜合醫院布置;每個15分鐘生活圈設定養老照料中心1處,結合社區服務綜合體設定;每個5分鐘生活圈設定居家養老(助殘)驛站、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各1處,結合建築底層空間附設。
公共服務設施
建設要求
統籌規劃建設運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同步建設、優先啟用,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城市發展適時啟動;實施無障礙環境設計,營造全齡友好的城市環境;踐行公共空間複合利用,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多樣開放、智慧型共享;統籌考慮實際服務人口和未來需求,適度預留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空間,為城市生長留足條件。
公共管理設施
啟動區以方便民眾、功能齊全、經濟適用、便於服務為目標,分級建設公共管理設施。每2至3個15分鐘生活圈規劃街面警務工作站(屯警點)1處;每個15分鐘生活圈規劃派出所和行政管理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各1處,派出所獨立建設,行政管理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結合社區服務綜合體設定;每個5分鐘生活圈規劃居委會工作站(含警務工作站)1處,鼓勵結合商業、建築底層空間附設。
城市生活圈
合理構建城市生活圈。分級配置公共活動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區中心、鄰里中心、街坊中心。結合公交站點布置各級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實行集中建設、混合布局、綜合使用,實現公共服務與日常生活的有機銜接。
社區中心
配置公共運輸換乘樞紐、中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養老照料中心等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1公里,覆蓋範圍約3平方公里,服務人口5萬人左右,啟動區共規劃6個15分鐘生活圈;每個社區中心建設1個社區服務綜合體,滿足一站式公共服務的要求,建設生活便利、開放共享、富有凝聚力和歸屬感的城市社區。
鄰里中心
配置國小、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500米,覆蓋範圍約1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5—2.5萬人,啟動區共規劃16個10分鐘生活圈。
街坊中心
配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幼稚園、居委會工作站、社區文化活動站、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居家養老(助殘)驛站等設施,形成5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300米,服務人口0.5—1.2萬人,啟動區共規劃35個5分鐘生活圈。
公共消防設施
啟動區建設5處消防站。其中,特勤消防站1處,合建新區消防指揮中心、戰勤保障消防站及消防訓練基地,建設全面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設一級普通消防站2處、小型消防站2處,鼓勵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和社區建設微型消防站。依託城市各級道路、消防車取水通道、居住區和企事業單位內部道路,構建安全、快捷的消防車通道系統。各消防站與新區消防指揮中心之間設火警調度專線;依託有線、無線、衛星通信網路建立無盲區、無干擾的消防通信網路。
歷史文化
建築特色
啟動區突出現代化城市建設和中國特色相結合,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塑造既體現我國建築特色又吸收國外建築精華,既有古典神韻又具現代氣息,融於自然、融入環境、具有歷史價值的經典建築。
啟動區建築整體風貌既滿足功能布局需求,又注重建築空間疏密有度、建築高度錯落有致、建築體量均衡適中、建築尺度親切宜人、建築色彩總體協調、建築風格和而不同;在重要空間節點規劃建設標誌性建築,既注重傳統建築意象傳承,又體現時代性與創新性;公共建築和景觀建築等因地制宜,傳承創新,突出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築風格,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建築新風貌。
文化記憶
啟動區通過多種方式保留有價值的特色民居、古樹和特色建構築物,與開放空間融合,與地塊開發結合,留傳鄉愁記憶,形成特色景觀節點。
城市風貌
總體意象
根據空間布局和功能布局,精心打造特色風貌片區,構築多元地標節點,營造晝畫夜景的城市視覺景觀,塑造詩畫城淀、多元活力、精緻怡人的總體景觀意象,形成啟動區重要功能和景觀節點,展現新區形象。
城市色彩
城市層面
以明快的天空和煙波浩渺的白洋淀為背景,採用低彩度、暖灰色的基調,形成和而不同、清新明亮的城市總體色調。緊鄰城市藍綠空間的城市建築界面,色彩明度不宜過高,以形成城綠相融的色彩氛圍。
街區層面
體現中等光亮城市的色彩特徵,形成色相調和、色調調和、類似色調和的街區色彩。核心片區、各社區公共中心突出清新淡雅,宜採用明度較高、中低彩度的基調,建築近人區域的色彩可適度變化,營造明快、豐富、舒適的環境色彩氛圍。
特色界面
城林界面
生態林帶以華北本地密林喬木為主,城市界面體現連續韻律變化。林地斑塊之間形成通往城市的透景視廊,林借城景,林城互融,形成城在林中的界面景觀特徵。
城綠界面
建築布局巧妙結合地形環境,建築高度強調韻律與層次變化,重點地區應結合用地功能,突出城綠互滲互融的空間關係和變化的界面層次感,滿足公共活動空間需求,形成城綠交織的界面景觀。
城淀界面
近景塑造大尺度的淀泊景觀,遠景展示舒展起伏變化的城市天際線,突出自然天成的環境與城市肌理的對比,形成城市隱於淀泊之間的組合界面景觀。
特色風貌區
東西軸
東西軸線在啟動區劃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與西段中央綠地通過多樣化公共活動場所的設計和小型公共服務設施的設定,形成體驗豐富的城市公園,與兩側用地通過地下空間建構一體互通的城市公共空間;中段位於城際站和金融島之間,通過南側城市道路的線形變化,塑造變化多樣的公共開放空間,形成站城一體、城綠共融的城市核心區域。
東西軸線與中央綠谷的交匯處,通過湖中島的構思形成啟動區最為核心的開放空間節點和公共活動場所。
金融島
綠谷東南部由藍綠空間圍合成島,重點布局金融、商務、總部辦公等,融合商業休閒、文化娛樂、酒店公寓等複合功能,沿東西軸線,並圍繞文化中心,打造核心開放空間,結合軌道站點布局三個高密度混合功能核心。
金融島外圍水系構建活力水環,設定水上游線和環島公園,提供遊憩交往的開放空間。
總部區
在城際站點南北兩側布局高密度辦公建築群,形成總部辦公集聚區,局部布置標誌性建築,塑造啟動區標誌性門戶景觀形象;加強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綜合組織城市軌道和城際軌道換乘,強化“小街區、密路網、高強度、立體化”空間組織,形成“功能混合、站城一體”的中央活力門戶。
創新坊
在中央綠谷中部布局創新坊。引入國內外高端創新機構,營建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環境,推動產學研融合,與南部金融島產業互動,形成金融、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等產業鏈。創新坊以多層和中高層建築為主,各街坊通過步行空間緊密連線,突出空間場所的人性尺度,靈活組合建築與廣場、綠地空間,營造公共空間通達舒適的步行體驗和輕鬆宜人的交往空間氛圍。
創新坊臨谷界面設定開放綠地,實現創新坊步行環境與自然景觀的滲透,創造充滿活力、激發創意的整體環境。
大學園
在啟動區東北部布局大學園。南北向注重校區景觀的序列性,東西向加強各區之間的互動聯繫。臨綠谷片區適應地形變化,突出自然風貌特徵,根據建築肌理形成疏密錯落的不同尺度綠地,與坑谷環境相互融合。圍繞校區中央開敞綠地,布局主要公共建築與文化設施,形成生態與人文相結合的校園氛圍,實現綠色空間與文化設施的有機融合。校園建築內設定多樣化公共空間,為各類公共活動提供場所。
淀灣鎮
南部臨淀灣區順應田園林地現狀,布局“島狀”創新聚落,打造生態淀灣鎮。規劃三個特色組團,西部組團以文化創新、生態宜居功能為主,東部組團以金融創新、文化旅遊功能為主,南部組團以康養休閒功能為主。設計突出小鎮空間簇群組合形態,小體量、庭院式建築組群注重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建築以低層、多層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