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填海造地

澳門填海造地

澳門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門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範圍擴展至關閘,占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門填海造地,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08年的29.2平方公里。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3.6平方公里)的澳門新城區,使面積,即將達到32.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門填海造地
  • 目的:擴展土地
  • 面積:即將達到32.8平方公里
  • 時間:最早於1863年
基本信息,填海工程,

基本信息

澳門總面積變化
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08年的29.2平方公里。其中:
澳門半島,面積為9.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1.8%; 氹仔島面積為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4%; 路環島面積為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6.0%; 路氹填海區面積為5.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9.2%。 從數據顯示來看:現今的澳門半 島的土地,大部分,從填海得來。隨著現今配合賭場集團的建設,路環、氹仔及路氹城的填海,正使澳門的總面積,進一步擴張。自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由於澳門,沒有固有水域。新的填海工程,需要取得中央政府的同意,加上特區政府的土地開發紀錄,自2005年,成為了當地熱門的政治話題。
澳門填海造地澳門填海造地
早期填海工程
澳門沿海廣泛分布淺灘,這成為澳門進行填海造地的土地資源。澳門半島最早於1863年,填平了南灣澳督府對面之海灣。其後,分別在1866-1910年,在澳門半島西岸的北灣和淺灣、1919-1924年在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1923-1938年澳門半島東岸的新口岸和南灣,相繼進行填海工程。這些填海造地工程,陸續形成了現時的靑洲、台山黑沙環、祐漢、筷子基、新口岸和南灣等地區的基本形貌, 同時,因開鐅,而改變了塔石山和蓮峰山的地貌。
路氹城填海工程路氹城填海工程
離島方面,原氹仔,由大氹、小氹、一粒米3個小島組成。1919年大、小氹,已填成一個島。而路環填海工程,進行於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在聯生貨櫃碼頭和九澳水泥廠。
南灣填海工程的成果:澳門旅遊塔一帶土地
路氹城填海工程(攝於2007年)

填海工程

1980年代後期起,澳葡政府開展了黑沙環、新口岸和南灣、氹仔地區的填海工程。其中:南灣填海工程,於1992年7月8日,正式動工,其總面積,達175公頃,包括兩個人工湖和填海陸地約1.9平方公里。同期的黑沙環新區填海工程、林茂塘填海工程、新口岸填海工程、澳門國際機場填海工程及氹仔北安填海工程,亦陸續完成。現氹仔的馬場和澳門國際機場地區,亦是通過在氹仔削山填海而來。至於路環,土地總面積達三十三萬平方米的聯生工業村,同樣,是來自填海造地得來。
路氹城填海工程
主條目:路氹城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澳門有一大型填海計畫將氹仔與路環之間的大片海域填海成為陸地,形成現稱的“路氹城”。
澳氹新城區填海計畫
特區政府,在2006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新城區的計畫。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於2006年1月11日,介紹“澳氹新城區規劃”的初步方案,分別在澳門半島南面及東北面,以及氹仔北面共5個區域,發新城區。計畫涉及面積730公頃土地,當中398公頃需要填海,預計可容納11至12萬人口,供澳門未來二十年發展。
政府,為配合酒店,及娛樂設施發展,在未得到中央政府批准下,已率先落實澳門半島南部的填海工程,準備擴闊孫逸仙大馬路,以及作計畫中的澳氹海底隧道的出入口。
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3.6平方公里)的澳門新城區,使澳門面積,即將達到32.8平方公里。
2017年8月14日,澳門新城是澳門重要的民生工程,填海面積達398公頃,原計畫從內地進口1500萬立方米海砂用於造地。日前,歷經三年中國港灣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澳門新城填海區A區填土及堤堰建造工程供砂項目順利完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