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環頸鸚鵡(學名:Barnardius zonarius):是鸚鵡科、紐澳鸚鵡族鳥類。共由4個亞種組成,體長依亞種不同約35-44厘米,體重約142-206克。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艷麗,具粉絨羽。羽色鮮艷,外表美麗。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頭部兩側為黑色或亮綠色,臉頰為亮藍色;前額紅色,頸部橄欖棕並且連線頸部後方的黃色羽毛;背部下方為藍黑色,胸部和腹部藍綠色,並分部有不同程度的橙黃色條狀。
由於分布地區廣,棲息的地區包括了開闊的尤加利樹林、灌木叢、農地果園、海岸地區、沙漠區、郊外、公園等。大多在地上覓食,食物包含了花蜜、草類種子、水果、花和昆蟲等,有時會因對農作物造成損失而被獵殺,在澳洲北部的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伯納德氏鸚鵡 | 伯納德氏鸚鵡 雄鳥一般為鮮綠色的羽毛;正面帶紅色;環繞後頸的黃色細領;藍色或黑色的上覆羽和背部;上腹部有橙黃色帶;尾綠色,末端廣泛帶有白色。鳥喙灰白色。眼睛深褐色。雌鳥總體上比雄鳥暗淡;暗綠色的上覆羽和背面帶有橄欖棕色;蒼白的翅下有條紋。 幼鳥比成年雌鳥更暗淡;存在下翼條紋,在雌鳥中更明顯。 |
北澳環頸鸚鵡 | 北澳環頸鸚鵡 雄鳥的綠色羽毛比伯納德氏亞種的更淺;紅色額斑帶缺失;腹部淡黃色。雌鳥比雄鳥稍暗;通常存在蒼白的翅下條紋。 幼鳥比成年雌鳥更遲鈍;額帶暗橙色,通常在幾個月內消失;有蒼白的翅下條紋。 |
西澳環頸鸚鵡 | 西澳環頸鸚鵡 雄鳥與林肯港鸚鵡一樣,但體型較大;綠色腹部至尾下覆羽,胸部綠色比林肯港鸚鵡淺;額帶紅色且突出;具更重、更寬的鳥喙。雌鳥總體上比雄鳥暗淡;頭上的黑色更暗沉,更棕色;額頭上的額帶更小更蒼白,有時不存在。 幼鳥與成年雌鳥羽毛一樣。 |
林肯港鸚鵡 | 林肯港鸚鵡 雄鳥具深綠色身體;頭部、頸背和上臉頰呈暗黑色;胸部和喉嚨深綠色;明亮的黃色腹部;尾巴青銅綠色,具藍色和寬尖的白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深褐色。雌鳥與雄鳥一樣,但更沉悶;頭部更多棕黑色;翼覆羽偶爾有條紋。 幼鳥和成鳥一樣,但羽毛顏色較暗,尤其是頭部;頭部棕色更深;大多數雌鳥存在下翼條紋,雄鳥不存在。 |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Barnardius zonarius barnardi | (Vigors & Horsfield, 1827) | |
2 | 北澳環頸鸚鵡 | Barnardius zonarius macgillivrayi | (North, 1900) |
3 | 西澳環頸鸚鵡 | Barnardius zonarius semitorquatus | (Quoy & Gaimard, 1830) |
4 | Barnardius zonarius zonarius | (Shaw, 1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