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鸚鵡,基本信息,生物特徵,金肩鸚鵡,基本信息,生物特徵,紅腰鸚鵡,基本信息,生物特徵,
面罩鸚鵡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 面罩鸚鵡
英 文 名: hooded Parrot
拉丁學名: Psephotus dissimilis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區
英 文 名: hooded Parrot
拉丁學名: Psephotus dissimilis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區
繁殖方式 卵生
窩卵數約2-6顆,孵化期約20天,幼鳥5 周后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食 性 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窩卵數約2-6顆,孵化期約20天,幼鳥5 周后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食 性 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面罩鸚鵡是一級保護的澳洲長尾鸚鵡,野外數量很稀少,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使得這種稀有的鸚鵡數量日益減少,面罩鸚鵡的全世界總數量約為1萬5千隻左右。
面罩(胡迪氏)鸚鵡都算比較強壯的鳥兒,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生性活潑但不吵雜,喜愛洗澡,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須定期為它們除蟲,以防寄生蟲感染,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Neophema)。
體形尺寸 28cm
面罩(胡迪氏)鸚鵡都算比較強壯的鳥兒,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生性活潑但不吵雜,喜愛洗澡,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須定期為它們除蟲,以防寄生蟲感染,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Neophema)。
體形尺寸 28cm
習 性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開闊林地,通常成對或小群活動,但在繁殖期後(約9月時)經常可發現約100隻左右群集覓食,食物主要是各種草類種子,在地上覓食,有時會在路邊看見正在覓食的面罩鸚鵡,中午炎熱時待在樹上休息,母鳥通常在潮濕的季節結束時(約1月底至4月中)下蛋。
金肩鸚鵡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金肩鸚鵡
英 文 名: Golden-shouldered Parrot
拉丁學名: 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
地理分布 零星地散布在澳洲約克角半島和昆士蘭北部
拉丁學名: 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
地理分布 零星地散布在澳洲約克角半島和昆士蘭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0天,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食 性 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0天,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食 性 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金肩鸚鵡是一級保護的澳洲長尾鸚鵡,野外數量很稀少,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野外的金肩鸚鵡更是已屆瀕臨絕種的危機,現今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每個族群約30-100隻,數量極為稀少,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
金肩算比較強壯的鳥兒,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生性活潑但不吵雜,喜愛洗澡,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須定期為它們除蟲,以防寄生蟲感染。
體形尺寸 26cm
習 性 它們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無明顯的遷徙行為,平時多單獨、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多在地上覓食,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8月時繁殖,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
金肩算比較強壯的鳥兒,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生性活潑但不吵雜,喜愛洗澡,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須定期為它們除蟲,以防寄生蟲感染。
體形尺寸 26cm
習 性 它們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無明顯的遷徙行為,平時多單獨、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多在地上覓食,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8月時繁殖,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
紅腰鸚鵡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 紅腰鸚鵡
俗名別名: 美聲
英 文 名: Red-rumped Parrot
拉丁學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品 種 有2種亞種834h2Nd-IntoPet.com-8Zq31214
地理分布 澳洲東南部,主要棲息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還包括了昆士蘭南部與南澳大利亞東部及東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19-20天,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由於幼鳥如在巢內待太久可能會受公鳥攻擊,所以最晚4周大時就需移出巢箱外。
俗名別名: 美聲
英 文 名: Red-rumped Parrot
拉丁學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品 種 有2種亞種834h2Nd-IntoPet.com-8Zq31214
地理分布 澳洲東南部,主要棲息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還包括了昆士蘭南部與南澳大利亞東部及東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19-20天,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由於幼鳥如在巢內待太久可能會受公鳥攻擊,所以最晚4周大時就需移出巢箱外。
食 性 主要食物有各種草類種子、嫩芽、樹葉、花朵及穀物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紅腰鸚鵡(美聲)是市場上普遍的澳洲長尾鸚鵡之一,價格合理,天性友善,繁殖容易,很適合一般人飼養,紅腰鸚鵡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變種,雖然原生種價格便宜,但有些罕見的變種一對有時要數萬元,一般市面上黃化的變種較常見,它們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悅耳不吵人,對人友善且比草原鸚鵡(Grass Parrakeet,Neophema)更容易照顧,手養鳥是很不錯的寵物鳥。
母鳥羽色較暗較單調,主要為灰綠色,腰部沒有紅羽,缺少頭部的藍色羽毛與腹部的黃羽 ;近年來很多繁執者研發培育出各類新奇美麗的變種,價位也跟著有所差異,較少見的變種如澳洲藍還是有著居高不下的價位,常見之黃化種則便宜的多。
人為飼養的紅腰鸚鵡安靜不吵雜,十分活潑, 飼養容易,所以很受歡迎,是草原鸚鵡里發展出最多變種的鳥種,各種變種間價差大,依稀少度與培育難易度來區分;主食種子穀物飼料,但蔬果也須時常供應,繁即使在籠舍內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可以經常幫它們沐浴或噴水,建議定期做驅蟲的工作。
紅腰鸚鵡是很好的“代理父母”,有許多人喜愛將紅腰鸚鵡當作代理養父母,因為它們通常能夠盡職地將其他鳥的蛋孵出,並且盡責的養育別人的雛鳥。
體形尺寸 25cm~27cm
習 性 紅腰鸚鵡在當地是十分常見的鸚鵡,所分布的區域北部及昆士蘭南部到新南威爾斯沿岸地區的數量皆有很穩定的成長,而農地的開發似乎沒對它們的生態造成負面的衝擊,食物來源的增加反而使其受惠,全世界的數量在20萬隻以上 ,紅腰鸚鵡在原棲地有著穩定的數量與族群分布;紅腰鸚鵡偏好棲息在海拔1000m以下,年雨量低於800公厘,開闊且靠近河流邊的林地、草原、農地等區域,紅樹林、公園、郊外、高爾夫球場也常可看見它們的蹤跡,平時成對或小群聚集活動,繁殖期外常聚集超過100隻的族群,主要在地上覓食,也會至樹上或灌木叢中找尋食物。 野地里的紅腰鸚鵡約在7-1月間進入繁殖期,公鳥求偶時會有擺動尾巴,晃動頭部,拍動翅膀以及餵食母鳥等動作出現,築巢於樹洞中。
母鳥羽色較暗較單調,主要為灰綠色,腰部沒有紅羽,缺少頭部的藍色羽毛與腹部的黃羽 ;近年來很多繁執者研發培育出各類新奇美麗的變種,價位也跟著有所差異,較少見的變種如澳洲藍還是有著居高不下的價位,常見之黃化種則便宜的多。
人為飼養的紅腰鸚鵡安靜不吵雜,十分活潑, 飼養容易,所以很受歡迎,是草原鸚鵡里發展出最多變種的鳥種,各種變種間價差大,依稀少度與培育難易度來區分;主食種子穀物飼料,但蔬果也須時常供應,繁即使在籠舍內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可以經常幫它們沐浴或噴水,建議定期做驅蟲的工作。
紅腰鸚鵡是很好的“代理父母”,有許多人喜愛將紅腰鸚鵡當作代理養父母,因為它們通常能夠盡職地將其他鳥的蛋孵出,並且盡責的養育別人的雛鳥。
體形尺寸 25cm~27cm
習 性 紅腰鸚鵡在當地是十分常見的鸚鵡,所分布的區域北部及昆士蘭南部到新南威爾斯沿岸地區的數量皆有很穩定的成長,而農地的開發似乎沒對它們的生態造成負面的衝擊,食物來源的增加反而使其受惠,全世界的數量在20萬隻以上 ,紅腰鸚鵡在原棲地有著穩定的數量與族群分布;紅腰鸚鵡偏好棲息在海拔1000m以下,年雨量低於800公厘,開闊且靠近河流邊的林地、草原、農地等區域,紅樹林、公園、郊外、高爾夫球場也常可看見它們的蹤跡,平時成對或小群聚集活動,繁殖期外常聚集超過100隻的族群,主要在地上覓食,也會至樹上或灌木叢中找尋食物。 野地里的紅腰鸚鵡約在7-1月間進入繁殖期,公鳥求偶時會有擺動尾巴,晃動頭部,拍動翅膀以及餵食母鳥等動作出現,築巢於樹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