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

紅翅鸚鵡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紅翅鸚鵡在澳洲除了昆士蘭以外是受法律保護的鸚鵡之一,在當地也是常見的種類,世界的數量超過10萬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翅鸚鵡
  • 拉丁學名: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鴴科
  • 紐澳鸚鵡
  • :紅翅鸚鵡屬
  • :紅翅鸚鵡
  • 亞種:2種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 英文名稱:Red-winged Parro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紅翅鸚鵡體長30-33厘米,體重120-210克,壽命40年。是相當美麗的澳洲長尾鸚鵡,雄鳥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雄鳥翅膀的紅羽及背上整片的黑色十分明顯,雌鳥的翅膀邊緣則只有少部分的紅色羽毛,背上也沒有黑色的羽毛,且雌鳥身上的綠色毛色與腰際的藍色毛色皆較為淡色,雄鳥的虹膜呈紅橘色,雌鳥則呈褐色。在歐洲有各式黃色與肉桂色的變種。

棲息環境

喜愛棲息在開闊的尤佳利樹林、灌木叢、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等鄰近水域的地區,大多是熱帶或氣候較溫和的區域。

生活習性

活動覓食時通常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約15-20隻左右一起活動,鮮少發現超過50隻的族群,除非在繁殖季結束時才會有較多數量的聚集情形,喜愛棲息在開闊的尤佳利樹林、灌木叢、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等鄰近水域的地區,大多是熱帶或氣候較溫和的區域;天然食物包括各類種子、水果、漿果、昆蟲幼蟲、花、花蜜、核果等,它們大多倒吊在樹枝間覓食,除了撿食掉的種子等食物時否則很少到地面上去;經常發現與馬里環頸鸚鵡以及淡頭玫瑰鸚鵡集結在一起。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廣,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與東部的海岸地區,還有少部份分布在紐幾內亞的南部;分布在澳洲的地區西從西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區經北省北部海岸區、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到新南威爾斯北部。
紅翅鸚鵡分布圖紅翅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主要的繁殖季節集中在8-2月,但在北部的族群有可能在4、5月時就會開始築巢,通常都築巢於尤佳利樹的樹洞中,親鳥會啃咬洞內的碎削,然後將卵下在碎削上,一次約產3-6卵,雌鳥獨自孵卵約20天,孵化期間由雄鳥餵食直到幼鳥孵出。
飼養紅翅鸚鵡應在氣候溫和的地區,因為它們耐寒冷的天氣性較差。它們也是安靜的種類,是十分愛棲息在樹上的鸚鵡,所以理想的籠舍應該有許多的棲木供它們活動,雄鳥有時會對雌鳥有攻擊或侵略性,此情況若持續或嚴重時就必須將它們分開一陣子, 餵食上最好包括各類混合種子、蔬菜、水果、穀物等,但不宜餵食過量,因為易造成肥胖。
成對繁殖會有最好的結果,雄鳥成熟的時間比雌鳥長(雄鳥需2-3年,雌鳥需1-1年半),繁殖期間可餵食麵包蟲等活體昆蟲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大多始於3、4月,晚春至夏末期間,雄鳥求偶時為求雌鳥的注意會繞著雌鳥飛,輕聲的鳴叫,然後停在雌鳥旁,放下雙翼露出藍色的腰部緩緩走向雌鳥;一次約產3-6顆卵,孵化期約需3周,幼鳥會在巢中待6個星期,約35-40天大時羽毛長成。

亞種分化

紅翅鸚鵡北澳亞種(拉丁學名: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coccineopterus)
紅翅鸚鵡指名亞種(拉丁學名: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erythropteru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