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巡迴賽

作為世界六大巡迴賽之一的澳大利亞巡迴賽(PGA Tour of Australasia )明顯在走下坡路,澳洲已經不在是世界頂尖球員練兵的舞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澳大利亞巡迴賽
  • 英文名稱:PGA Tour of Australasia
  • 賽事類型:高爾夫
賽事簡介,頂尖卻不強大,巡迴賽之殤,啟示錄,

賽事簡介

如果仔細觀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世界高爾夫賽程,不難發現,位於南半球的澳洲,由於氣候以及自然因素等原因,多年來一直成為職業球員冬季練兵的最佳選擇地,以此來保持良好的狀態迎接接下來的巡迴賽。但這樣的日子顯然已經成為過去,無論從賽事數量和獎金來說,作為世界六大巡迴賽之一的澳大利亞巡迴賽(PGA Tour of Australasia )明顯在走下坡路,澳洲已經不在是世界頂尖球員練兵的舞台。
如今,澳大利亞的各種體育項目都呈現出外強中乾的態勢:海歸永遠強於本土;本國聯賽逐步遭遇生存危機。而高爾夫作為澳洲最被接受的民眾體育運動,也經歷著從強盛走向危機的痛苦。

頂尖卻不強大

不可否認,在最近的三十多年裡,澳大利亞湧現出了多名世界頂尖球員:這其中有獲得大滿貫賽冠軍的奧格威;美巡賽好手艾倫比和巴德利,神童斯科特以及澳洲常青樹,曾經的世界第一“大白鯊”諾曼。這五個人的成績讓全世界的高球迷都對澳洲高爾夫的實力不可小覷。
而從世界排名上更是顯示了澳大利亞人的實力。這個孤立在太平洋中的島國擁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選手1人,前五十位選手8人,前一百位選手10人。與之相比,美國擁有世界排名前十位選手3人,前五十位選手16人,前一百位選手44人。美國是無可爭議的高爾夫第一強國,可是如果把人口因素考慮進去,以澳大利亞不到3000萬人口對比美國3億人,前者在世界排名方面甚至處於領先地位了。
然而,仔細觀察這幾位世界頂尖的澳洲高爾夫球員發展道路,卻很難與本國高爾夫的發展相得益彰。他們的成功幾乎完全來自多年來的海外征戰,而本國巡迴賽並不能為他們提供太多的幫助。
再把目光轉向本土,以澳大利亞為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純正的高爾夫血統,讓很多高爾夫的歷史都與澳大利亞頗有淵源。而作為一項休閒體育運動,高爾夫在澳大利亞的地位與英國相當,大約有130萬的打球人口,在各項運動中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排名第六位。
球場方面,澳大利亞目前大約有1600家球場,並且極具區域特色。而1904年就問世的澳大利亞名人賽顯然比目前四大滿貫賽中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名人賽還要悠久,可見澳大利亞高爾夫的根基十分紮實。
另一方面,在發展體育事業上,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將項目做奧運項目與非奧項目之分,所以,曾經的非奧運項目高爾夫獲得了與奧運項目平等的發展機會,加之高爾夫運動隨英國人而來的歷史和傳統,讓他成為整個國家民眾普及率最廣的運動之一。如今,澳大利亞也有了本國的巡迴賽,並且覆蓋了整個澳洲,但澳巡賽多年來每況愈下,遭遇重重危機,很難滿足本土球員的胃口,湧現好的職業球員也成為天方夜譚。
一方面是強大而且紮實的本土高爾夫土壤,卻不能不斷輸送優秀的年輕球員,另一方面卻是一批有條件有實力的澳洲球員常年駐紮海外,不斷取得突破,讓澳洲高球屹立不倒。頂尖卻不強大,這也成為澳洲高爾夫發展的一大“怪”現象。

巡迴賽之殤

如果沒有同一亞洲,澳巡賽將走向盡頭,這是不爭的事實。與高爾夫在澳大利亞的受歡迎程度正相反,澳大利亞巡迴賽的發展卻跌入了低谷。曾經是澳洲獎金最高的賽事,喜力精英賽到2005年舉辦了最後一屆賽事之後,由於冠名贊助商對電視收視率以及入場觀眾人數的不滿而停辦。該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澳大利亞公開賽也陷入了同樣的泥潭。由於參賽選手的質量大大下降,這個以前被譽為“第五大賽”的賽事一段時間甚至找不到冠名贊助商。十年來,澳巡賽從鼎盛時期的幾十場比賽下降到今天的個位數,情況非常不樂觀。
去年年末,老虎伍茲受邀參加澳大利亞名人賽,對澳大利亞高爾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激勵,很明顯這也是澳大利亞高爾夫重拾信心的完美機遇。所以,即使是老虎提出300萬美元的出場費,主辦方也欣然答應,而最終的冠軍也是老虎伍茲。
對於十分渴求吸引關注的澳洲高爾夫來說,老虎伍茲的到來是他們最好的籌碼。畢竟,澳洲高爾夫尤其是澳巡賽近年來運營的並不景氣。澳大利亞每年都會有大量有天賦的青少年拿起球桿,端上職業的飯碗,可是當這些球員轉為職業球員之後,卻不得不面臨澳巡賽萎縮的局面。這勢必導致澳大利亞職業球員出國參賽。事實上,澳大利亞頂尖球員基本上都活躍在美巡賽或者歐巡賽上,即使那一些處於中游的球員也會選擇亞巡賽或者日巡賽。僅以2007年為例,總共有30名澳大利亞球員獲得了美巡賽參賽資格。
澳巡賽的沒落似乎並不影響澳大利亞近幾年來出產優秀高爾夫運動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國球員走出國門,征戰更高級別的賽事。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澳大利亞的二三流球員選擇出現在非澳巡迴賽的成績榜上。然而這種現象對本國高爾夫人才的培養又是影響巨大的。同時,球員的流失更加劇了這一過程的演變。為此,與澳大利亞名人賽齊名的澳大利亞公開賽的主辦方在2008年高薪聘請了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賽事總監保羅·麥克納米來擔任他們的賽事總監。面對有限的預算,保羅·麥克納米對澳大利亞公開賽進行了大膽改革。為了迎合贊助商,他們不再讓賽事每年變更一個城市,而是固定在第一大城市悉尼舉行,另外保羅·麥克納米還積極公關,努力說服澳大利亞本土明星回國參加這一場全國的錦標賽,用最小的代價組建了最強勁的陣容。一年功夫,澳大利亞公開賽便有了起色,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但是,這些小小的改變對於整個澳大利亞高爾夫來說是完全不夠的,目前,澳洲人要想看到本國的高爾夫球星大多還只能通過電視信號,從賽程上來看,這些比賽的時間正好錯開了美巡和歐巡的關鍵場次,更像是一場度假巡迴賽。即使是吸引到本國球員似乎也只能是他們的愛國熱情,而成績獎金對他們來說毫無吸引。
因此,澳巡賽的發展瓶頸並不在於走出去,將本國巡迴賽的版圖擴大,而是立足本國,開發資源,吸引大批的贊助商以及客群,從而讓每年大批優秀的球員有比賽可打,有獎金可掙。

啟示錄

澳巡賽的現狀似乎與中國職業巡迴賽的現狀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的巡迴賽青黃不接,同樣的缺乏贊助商與客群熱情。但是拋開兩地中游球員的水平不談,澳洲在出產一線球員的數量和質量上,遠遠超過中國,甚至完全壓制了日本和韓國,這又不得不給了我們更多啟示。
一份前景光明的事業總會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有了眾多年輕人的熱情投入,這份事業才會後繼有人,前景也才光明。在世界賽場上表現優異的澳大利亞球手證明了澳大利亞人才培養體系的強大,他們才是澳洲高爾夫保持出產優秀球員的根本。看一下目前世界一線球員的教練都來自哪些國家,除了美國,就是澳洲,這對於人口稀少的澳洲來說,是他們在人才培養上獲得成功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的各體育學院也為基層高爾夫運動員的培養提供了便利。
澳大利亞體育學院與我國國內的體育大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澳大利亞體育學院旨在發掘國內的體育人才,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持,以及免費的專業培訓,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一開始,體育學院專門為奧運會項目服務。效果立竿見影。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澳大利亞贏得9枚金牌,2000年悉尼奧運會16枚,2004年雅典奧運會更多,達到了17枚。這對於澳大利亞這個人口數量不算多的國家來說已經非常了不起。然而澳大利亞體育學院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只扶植奧運會項目。更多非奧項目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使得資金充足以及訓練設施完備的澳洲不僅可以幫助那些有才華的業餘球員接受正規的專業教育,同時也給那些有潛力的職業球員以支持。如今,許多世界頂尖的澳大利亞球員都曾受益於這個項目,其中就包括奧格維、艾波比、巴德利、艾倫比等。
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卻沒有較為完備的巡迴賽支持,擁有大批天賦少年卻只能選擇求學海外,這似乎是未來幾年,中國高爾夫將要面臨的問題。而相比於澳洲高爾夫,我們在教學培養體系上似乎又相差甚遠,而這是不是又會成為未來幾年制約中國高爾夫尋求突破的瓶頸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