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硯製作技藝,是山西硯台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泥硯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山西
- 保護單位: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究中心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澄泥硯製作技藝,是山西硯台製作技藝。
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簡介 澄泥硯的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產地卻莫衷一是,...
澄泥硯製作技藝 澄泥硯製作技藝,是山西硯台製作技藝。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究中心獲得澄泥硯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由於泥料可塑性大,因而澄泥硯具有自己獨特的雕塑風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講究精雕細刻又不失古樸大方;質地細膩但又細而不膩,堅而不燥。由於製作工序繁多,因此在中國四大名硯中,它相對前三者更具一定的難度,更難製作,故也更為難得。要求研製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藝,更多的是“硯外功夫”:要懂得物理、...
絳州澄泥硯是典型的民間手工技藝,它利用汾河灣得天獨厚的沉積淤泥,經過濾、制坯、雕刻、煅燒等幾十道工序,歷年余方可問世,故產量稀少,價值極高。其特點是質堅瑩潤,呵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甚速,墨色泛光;晶瑩細膩,不損筆毫。其中“鱔魚黃”、“綠豆砂”、...
由於歷史原因,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失傳。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絳州人藺相如的後裔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蒐集資料,潛心研究,反覆實驗,苦磨精煉,終於恢復了澄泥硯的生產,使這一國之瑰寶得以重放異彩。新恢復的澄泥硯製作技藝尚處於發展時期,急需政府扶植幫助。傳承人物 閆森林,男,漢族,...
成品率僅為30%。明末清初時期,“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因歷史原因而失傳。文化意義 山西通過發掘山西獨有的傳統工藝、特色產品,以此為“槓桿”,撬動山西省文化發展的“大轉盤”,尋找產業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就“山西三寶”而言,不僅要傳承其技藝,更要傳承蘊藏在技藝背後的文化和工匠精神。
黃河澄泥盞,由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喜陽在同盟古鎮研發燒制而成,以黃河千年澄泥工藝為源,結合現代綠色環保與大健康理念,運用古法澄泥的窯變特性,從千年澄泥工藝中吸取精華,創新發明出了融“黃河文化、藝術、科技、健康”於一體的新藝術。作品簡介 創新則興,工藝美術大師李喜陽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將...
藏書澄泥硯造形古樸,圖案簡雅,線條挺括。有古樸大方的九棱硯、古瓶硯、長方回紋硯、香瓜含露硯等;有形象逼真的古錢硯、蘑菇硯、竹節硯、樹樁硯等;有形神兼備的九龜荷葉硯、蘭亭硯、蟹硯、牧牛硯等。近代開發的澄泥石壺,藝人們將澄泥硯雕刻工藝與陶壺的設計製作技巧相結合,運用深淺浮雕、鏤刻等技法,創作...
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究中心 2019年11月12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硯台製作技藝(澄泥硯製作技藝)”的保護資格。
甘肅洮硯,即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名硯之一。洮硯製作創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距21世紀初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代,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書中寫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這是洮硯第一次出現於文字記載中。唐代石制名硯的發展比較成熟,端硯、歙硯、洮硯與澄泥硯獲得...
蠖村硯在其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異名別稱,諸如吳縣澄泥硯、太湖石硯、靈岩石硯、漱江石硯、藏書硯等。但正式的名稱應該叫“蠖村硯”(蠖為山字旁)。蠖村之名最早見於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記載,清顧震濤《吳門表隱》根據史書記載,對其得名原委作了說明“蠖村在靈岩山西,即硯石山,又名石城山(《吳越春秋》)...
游敏·河洛澄泥硯藝術館位於“中國澄泥硯之鄉”的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始建於1988年·,是當地最早的一家,是一家以製作高中檔澄泥硯為主的製作及銷售廠商。公司簡介 澄泥硯、端硯、歙硯、洮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唐宋時期,新安縣是著名的澄泥硯產地之一,元、明、清以後,傳統制硯技藝幾近失傳。20世紀80年代...
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用心立意後取材,達到歙石端莊、設計美觀大方、渾厚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
古代時,由於澄泥石壺製作工藝複雜,特別是壺內腔鏤空極為耗時,故具藝術價值的成品壺存世極少,並逐漸失傳。近年來,民間藝人發掘該項傳統技藝,古為今用,並借鑑了當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運用了現代加工工藝,博採眾長,潛心創作,精雕細刻,終使澄泥石壺重放光彩,成為中華茶具大家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蘇州藏書鄉...
據當地的老石工傳說,明朝年間北京修建宮殿,從全國各地選出一千多名技藝精湛的石工,經過皇帝親自過目的平雕文彩和立體雕刻山水人物、草樹花卉、飛禽走獸的比賽,五台石工的作品名列第一。所以,清朝鹹豐、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的陵墓雕刻工程,都有五台石工參加。五台山澄泥硯 五台山澄泥硯是五台山硯中比較著名的一...
他在恢復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創新與發展。著力打造強勢文化品牌,使“絳州澄泥硯”成為中國同行業第一品牌。“澄泥硯製作技藝”獨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次參加“中國硯文化高峰論壇”及國內外文化交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向了世界。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對澄泥硯傳統的成色機理進行科學研究...
黃河澄泥 茶器 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非遺中原”代表人物、河南手工藝品大師、河南李氏澄泥硯有限公司創始人、同盟古鎮研寶齋齋主。人物評價 李喜陽開創的澄泥硯鏤空技藝,拓展了澄泥硯製作技藝的新領域。他的諸多作品,榮獲國內外各項行業大獎,被眾多文化機構...
藺永茂,男,1968年2月26日出生,漢族,山西新絳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硯台製作技藝(澄泥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藺永茂,畢業於山西大學。中共黨員。現任新絳縣博物館業務館長,山西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所長。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山西省考古古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民間美術委員...
80年代至90年代,為蘇州文物商店修補、仿製古硯,接觸了大量古代佳硯實物,提升了審美眼光和技術水準,為傳承蘇作硯雕技藝積累了條件。上世紀80年代起開辦工作室,雕刻和製作硯台,開發石壺、文玩等澄泥石雕作品。同時,梳理和研究了蘇州澄泥石刻的歷史,為澄泥石刻的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作品屢獲國家級、省市工藝...
蔡春生通過自己制硯多年的經驗和不斷地翻閱書籍查詢,最終確認了“澄泥石硯”並非“澄泥硯”。2015年,蔡春生受邀赴上海博物館參加中國硯學與研藝研討會,正式公開了這一重要發現,糾正了人們多年來對澄泥石硯的誤解,在硯雕文化圈和民間都產生了廣泛影響。除此之外,他把硯台中的文化符號提取出來,製作成拓片,再...
硯檯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後世人們便將紅絲硯、端、歙、臨洮硯稱作四大名硯。清末,人們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
長子晌銅樂器製作技藝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定坤丹製作技藝 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 龜齡集傳統製作技藝 郭杜林晉式月餅製作技藝 洪洞道情 大槐樹祭祖習俗 侯馬皮影戲 壺關迓鼓 稷山麻花傳統製作工藝 澄泥硯製作技藝 絳州鼓樂 衛生館五香調料面製作技藝 交城玄中寺鳩鴿二仙傳說 交城琉璃咯嘣製作技藝 灘羊皮鞣製工藝 晉北鼓吹...
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台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
高蹺走獸 鑼鼓雜戲 蒲州梆子 窯洞營造技藝 永濟背冰 稷山高台花鼓 萬榮抬閣 澄泥硯製作技藝 紅色革命文化 運城對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 王鴻鈞與河東黨組織 烈士嘉康傑 杜任之與犧盟會 “無冕大將”程子華 新奠基人常乾坤 解放運城攻堅戰 附錄 《從這裡出發》(詞:黃勛會)運城賦(作者:黃勛會書法:趙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