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任職鎮國軍所見,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日趨危急,表現了詩人憂慮國事的苦悶心情。前八句寫戰亂末息而朝廷上下的日趨腐敗;中間六句是對王同州的處境表示問情與不平;最後八句寫憂慮別離,敘故友之情。敘述樸素自然,有條不紊,情感凝重深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胡寇尚未盡,大軍鎮關門
旌旗遍草木,兵馬如雲屯。
聖朝正用武,諸將皆承恩
不見征戰功,但聞歌吹喧。
儒生有長策,閉口不敢言。
昨從關東來,思與故人論。
何為廊廟器,至今居外藩
黃霸寧淹留?蒼生望騰騫
捲簾見西嶽,仙掌明朝暾
昨夜聞春風,戴勝過後園
各自限官守,何由敘涼溫
離憂不可忘,襟背思樹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東北。鎮國軍:即鎮國節度屬軍。鎮國,唐方鎮名,肅宗上元二年(761)置,因在潼關西,又稱關西節度。句覆:地名,未詳。使院:鎮國節度使官府。王同州:生平不詳。其人於同州(今陝西大荔縣)為刺史。
⑵胡寇:指安祿山餘部,時安祿山及其子安慶緒已死,史朝義篡其父史思明帝位,僭稱帝。安史之亂已經歷六年。
⑶關門:潼關關門。
⑷用武:指戰亂未息,需要武力鎮壓。
⑸承恩:承受君王的恩惠。
⑹儒生:文弱的書生,此岑參自指。長策:良策。
⑺關東:指在潼關東的虢州。故人:指王同州。
⑻廊廟器:指能為朝廷負擔重任的人才。
⑼外藩:京畿外的地方郡縣。唐做官重內輕外,以在朝為官為升,出外為降。
黃霸:漢宣帝時循吏,有吏才,治政寬和,名著天下,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寧:豈肯。淹留:淹滯,不被重用。
⑾蒼生:百姓。騰騫:騰飛。騫,高舉。
⑿西嶽:指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南。
⒀仙掌:華山之一峰,一名朝陽峰,在華山東北,遠望形如仙人手掌,故稱。朝暾:早晨初升的太陽。
⒁戴勝:鳥名。《禮記·月令》:“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此借言春季已到。
⒂各自:言岑參與王同州。官守:官位。
⒃何由:沒原由,無機會。敘涼溫:問候起居寒暖。
⒄離憂:憂慮,思愁。
⒅“襟背”句:陸機《贈從兄車騎》:“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襟。”忘歸草,亦名忘憂草,即萱草,言可使人忘憂。襟,房前,背,房後。樹,種植。

白話譯文

叛亂殘敵還未掃完,朝廷大軍鎮守潼關,
聲勢浩大旌旗遍野,兵馬好似雲集一般。
當今正是用武之時,諸將皆受朝廷恩典。
終年不見征戰之功,整日只聞歌聲喧天;
身為儒生雖有良策,只好閉口不敢條言。
我從關東來到軍中,想與放友傾心交談;
為友才能堪當大任,為何至今屈居州縣?
才如黃霸豈能埋沒,不久定把才能施展。
捲簾遠望酉岳山峰,旭日初升霞光滿山;
夜來已聞春風又至,戴勝鳥兒飛過後園。
你我各自限於官職,難得相互敘寒問暖,
多想忘掉心中憂愁,憂愁深深怎能排遣!

創作背景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春,岑參以太子中允兼殿中傷御史充任關西節度判宮,離開虢州來到潼關,寫了這首五古,向故友王同州傾訴憂慮國事的苦悶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戰亂末息,大軍鎮守潼關的聲勢。開頭便突出“胡寇尚未滅”,可見詩人憂慮之所在。接著九句,詩人用了兩組對比:以“旗旌通草木,兵馬如雲屯”的浩大聲勢與“不見征戰功”的毫無戰果相對比;以“請將皆承思”與“儒生有長策,閉口不敢言”相對比,從而揭示出安史之亂以後,朝廷上下的日趨腐敗。敘述內透露著開限的憂愁與憤懣。以上為第一層。
詩的中間六句對王同州的處境表示問情與不平,是詩的第二層。用“思與故人論”領起對故友的傾訴。“何為廊廟器,至今居外藩”寫對王同州用非其才,與“儒生有長策,閉口不敢言”一樣,反映了當時武將驕奢淫逸,有才之士棄而不用的腐敗政治,言語之間流露著深深的不平。“黃霸寧淹留”兩句預言為友不久便當騰舉,是慰友之語。
詩的最後八句為第三層,敘故友之情。先以四句寫春事已至,照應題目“早春”二字。各自為官守所限,難以會面問寒問暖,表現故友情深,並照應題目“寄”字。是的結尾兩句寫難以派遣的愁懷,“優”字中,包含國事之憂,失志之憂,久別之憂。
這首詩通過任職鎮國軍所見,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日趨危急,表現了詩人憂慮國事的苦悶心情。詩的開頭以憂慮國事起,中間寫憂慮自身,後寫憂慮別離,敘述樸素自然,有條不紊,面對摯友娓娓而談,顯得凝重而又深厚。

名家評價

四川財經學院教授劉開揚:此詩為好友鳴不平而暗寓己恨,中原板蕩,民不聊生,戰士效命疆場,流血送命,而將領則歌舞昇平,荒淫享樂,不思征戰。懷才之士屈居下僚,縱抱治國濟世之良策,卻無由施展。詩人描述了唐朝安史亂中種種不公平的現實,揭露了朝廷用人不公的弊端,悲憤不平之意溢於言表。末段詩人敘寫別離憂思,情真意切,語短情長。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