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設定的十六路之一。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梓州二路。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更名潼川府路。轄地包括今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及雲南北部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潼川府路
- 別名:梓州路
- 行政區類別:路;一級行政單位
- 所屬地區:西南地區
- 面積:不明
- 人口:2636476(公元1162年統計)
- 方言:西南官話
南宋設定的十六路之一。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梓州二路。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更名潼川府路。轄地包括今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及雲南北部部分地區。
南宋設定的十六路之一。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梓州二路。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更名潼川府路。轄地包括今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及雲南北部...
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劍南東川節度為潼川府,治郪縣(今四川三台縣),屬潼川府路。蒙古中統二年(1261),改潼川府路為潼川路,潼川府屬潼川路。...
潼川府:古為梁州之域。秦屬蜀郡地。三國蜀漢設梓潼。梁改新州。隋唐為梓州。唐天寶元年(742)設梓潼郡。唐至德二年(757)聽劍南東川節度。五代改受武信軍節度...
潼川府:宋屬潼川府路,宋末其地荒蕪。中統元年(1260)復置潼川府,十五年(1278)置宣慰司,後仍為府。郪縣: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改瀘州為江安州,合江隸屬潼川府路江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合江隸屬陝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縣治遷神臂江南濟民市(今三橋鄉長江村...
在公元1259年 ,蒙古號稱幾十萬人馬,圍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卻始終無法攻克,戰亂中連蒙古大汗蒙哥也陣亡在城下,守將王堅將軍可謂中華英雄。之後忽必烈在漢臣擁護...
順慶府,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升果州置,治南充縣(今南充市,淳祐九年遷青居山,元還舊治)。元至元四年(1267年)改置東川路,元至元十五年復為府,二十年升...
直到南宋晚期宋蒙戰爭爆發,合州仍隸屬潼川府路,領石照、漢初、巴川、赤水、銅梁五縣。計有8萬戶,17萬丁,總人口約48萬。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身任四川安撫制...
廣安:王象之《輿地紀勝》:“潼川府路:廣安軍,古梁州之域。……治渠江。”張才叔:《宋史·張庭堅傳》:“張庭堅,字才叔,廣安軍人。進士高第,調成都觀察推官,...
西連蜀中地區的閬中(巴國首都和清朝前期四川省會)、梓州路(宋代川峽四路之一、治所在三台縣,後改為潼川府路)、成都、漢中(梁州及山南西道治所),是橫貫東西...
峰巒聳秀,氣象雄峙。《輿地紀勝》卷一五五《潼川府路‧遂寧府》:“玉堂山在小溪縣北十里,岩巒聳秀,氣象雄峙。” 文獻記載 玉堂山相關詩作 編輯 ...
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後為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於乾道四年,又有《抱經堂稿》等,已佚。...
北宋(960年-1127年),境內置3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縣。南宋(1127年-1279年),境內置1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
蒙古軍降服了南宋的利州東路、利州西路、潼川府路等地之後,於同年10月攻入成都勝利會師。1237年,闊端統軍北上,駐兵涼州。宋軍乘機收復了成都等地,其後闊端派大將...
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後為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選舉二〇之二〇)。以文章聞名於時,有《嵩山集》。中文名 晁公遡 國籍 中國 民族...
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
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
北宋納州先屬梓州路瀘州,仍羈縻州,熙寧八年(1075)隸瀘州清井監,政和四年(1114)隸梓州路長寧軍,南宋隸潼川府路長寧軍。九絲之名最早見於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北宋(960-1127),境內置3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縣。南宋(1127-1279),境內置1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