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門古道

封門古道,因路過明月山中的封門鋪而得名。在古代曾是連線華東地區與蜀中地區的重要驛道,它東起長江邊的忠州港,經鄰州翻越川東條谷山脈,西連蜀中地區的閬中(巴國首都和清朝前期四川省會)、梓州路(宋代川峽四路之一、治所在三台縣,後改為潼川府路)、成都、漢中(梁州及山南西道治所),是橫貫東西的經濟、軍事大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門古道
  • 名字由來:路過明月山中的封門鋪
  • 記載:《宗史》
  • 位置:墊江縣與大竹縣、鄰水縣交界
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意義,

地理位置

封門鋪位於墊江縣與大竹縣、鄰水縣交界的明月山群封之間,如今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原始的千年古道和摩崖石刻群。封門鋪古道是古巴蜀道的一段,據《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巴蜀就有了通行兵馬的蜀道和巴道。南宋慶元二年重修了封門鋪古道,還專門為此寫了《慶元二年修路記》刻於封門鋪石壁。

發展歷史

摩崖石刻中最早的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刻的《潼川府路界》,距今已890年。
據《宗史》記載:北宋鹹平四年(1001)真宗趙恆在巴蜀設定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
徽宗趙佶於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有南宋建炎三年(1129)七月丙寅月刻的《建炎三年碑記》,此碑記已嚴重風化,殘缺不全。
有南宋慶元二年(1196)三月二十日刻的《慶元二年修路記》,“記”文清晰可見:“忠州墊江縣巡尉司修本路,都運李寺丞支降到官公開修道路,東自梁山軍接本縣可邡界,西至南子山接梁州鄰山縣界關十二里。丙辰慶元二年三月二十日立”。
有大明成化十四年(1478)刻的《墊江創立封門鋪碑記》,刻的字數最多,面積最大,記敘了重修封門鋪的經過,讚頌了知縣楊珍重建封門鋪的業績。
還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有《康熙二十三年碑記》一方;民國三十一年(1942)刻有《為民除害》碑一方;民國三十三年(1944)刻有《盜息民安》碑一方。
此外,摩崖石刻群中另有北宋《山王菩薩造像》一龕;明清《土地造像》一龕,《鄰水縣路界梅花鹿造像》一龕。

意義

整個封門鋪摩崖石刻群共有題刻20餘方,展示了墊江縣悠久的歷史文化。
與楠竹山風景區、牡丹源景區、鄰水官井灣古城遺址、鄰水古城遺址和鄰山古城遺址以及官家鹽井遺址、鹽井壩遺址、鄰水官家鐵廠遺蹟、鹽泉古縣城遺蹟和黃龍寨、新鎮雙牌坊、鄰水翡翠溝原始叢林鄰近,自然、人文風光特色突出,歡迎國內外遊人前往探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