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潮河鎮位於
五蓮縣東南部,距縣城34公里。東鄰
膠南市,南靠
日照市,西、北分別與本縣街頭鎮、叩
官鎮接壤。總面積102.12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多為丘陵,間有小塊平原。土壤多為棕壤土、潮土兩類,具有較強的保肥、保水能力。全鎮46個行政村,4300戶,55800人(2017)。
該鎮環境優美,四大河流匯集於此,水資源異常豐富,氣候四季分明宜人,自古素有“水陸碼頭”和“小江南”之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該鎮多為丘陵,間有小塊平原,傳統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蔬菜、板栗、茶葉、黃煙、豐產林等五大產業已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目前,擁有茶園 9500畝,蔬菜冬暖式大棚4000畝,板栗園18000畝,豐產林15000畝,生態、綠化經濟林38000畝。
建制區劃
潮河鎮因潮白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潮河鎮原為諸城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潮河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潮河區;1958年1月撤區建潮河鄉,同年10月成立潮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社改鄉時,從潮河劃出20個村成立魏家鄉,原潮河人民公社更名為潮河鎮。2000年12月,撤銷魏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潮河鎮,鎮人民政府設在潮河鎮駐地;
工業狀況
2003年4月,山東農用車有限公司落戶潮河鎮,潮河鎮開始建設日照市出口貿易加工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建設發展以機械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企業,2005年4月改名為日照市北加工區。2006年改為山東五蓮工業園區,2009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為日照市北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
2002年之前,鎮工業規模較小,全鎮共有規模企業2家,個體私營戶137戶,工業總收入1200萬元,財政收入243萬元。日照市出口貿易加工區建設以後,工業企業不斷增加,2003年五徵集團等企業相繼落戶。到2005年末,全鎮工業企業25家,投資總額達到3.5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9億元,主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
未來規劃
近年來,該鎮堅持“特色立鎮、生態建鎮、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利用潮河鎮“臨港近海靠路”的區位、生態、資源和政策優勢,立足日照,依託青島,面向園內外開展招商引資。為把該鎮建設成現代化一流水平的沿海開放示範鎮,規劃出了以機械製造、加工貿易、高新技術、汽車工業、生態科技、商貿居住和行政中心等為特色的七個功能園區,城區規劃面積 20平方公里。五征工業園、台灣工業園,遨遊工業園,綠色莊園葡萄酒,日照永吉食品有限公司、鉅鑫鋼帶、駝鑫輪胎、彬可機械、陸港建材等等多個過千萬元的項目紛紛落戶。規劃建設的日濰高速公路經過潮河鎮,並將設立工業園出口,建成的新潮石路使該鎮面臨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該鎮正朝著“環境生態化、經濟工業化、農民富裕化、社會文明化”的目標闊步前進。
自然資源
潮河鎮環境優美,四大河流匯集於此,水資源異常豐富,氣候四季分明宜人,自古素有“水陸碼頭”和“小江南”之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該鎮多為丘陵,間有小塊平原,傳統農作物以
小麥、
玉米、
花生為主,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蔬菜、
板栗、
茶葉、
黃煙、豐產林等五大產業已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目前,擁有茶園9500畝,蔬菜冬暖式大棚4000畝,板栗園18000畝,豐產林15000畝,生態、綠化經濟林38000畝。該鎮堅持“特色立鎮、生態建鎮、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利用潮河鎮“臨港近海靠路”的區位、生態、資源和政策優勢,立足日照,依託
青島,面向園內外開展招商引資。為把該鎮建設成現代化一流水平的沿海開放示範鎮,規劃出了以機械製造、加工貿易、高新技術、
汽車工業、生態科技、商貿居住和行政中心等為特色的七個功能園區,城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五征工業園、日照永吉食品有限公司、鉅鑫鋼帶、駝鑫輪胎、彬可機械、陸港
建材等等多個過千萬元的項目紛紛落戶。興建中的日照市北工業區和建成的新潮石路使該鎮面臨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該鎮正朝著“環境生態化、經濟工業化、農民富裕化、社會文明化”的目標闊步前進。
民俗風情
紙紮
紙紮,融
剪紙、繪畫、
草編、竹扎和裱糊於一體,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紙紮藝術入五蓮的確時間已無考。據洪凝村一位老者講,清道光年間,他的家祖就從事紙紮工藝,他已是第五代傳人。五蓮縣從事紙紮的有數十家,主要分布在縣城駐地洪凝和杜家溝、潮河、許孟、於里、
汪湖等鄉鎮。解放前多扎牛、馬、轎、櫃、聚寶盆、搖錢樹、蓮花台和人物,用來祭奠和陪葬者。有時也扎風箏,有天宮、八卦、
鳳凰、劉海、
蝴蝶、
燕子和嫦蛾等。還扎制彩燈、
龍燈。平時多辦喜事和建新房的人家作裝飾,如扎天棚、美化洞房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紙紮”藝術,吸收姊妹藝術之長,又放新的異彩。從1981年開始,五蓮縣文化館、圖書館聯合舉辦春節燈謎會,各村選送的紙紮彩燈,形象各異,爭奇鬥豔,煞是好看。1986年,洪凝村創作了“雙龍戲珠”紙紮藝術品。兩條龍盤繞在兩根柱子上,中間一顆
寶珠,龍旁彩雲繚繞。該藝術品僅高一米,造型別致,寓意深刻。1987年春節,五蓮縣供銷社扎制一輛龍形彩車。兩條巨龍扎在汽車兩邊,車動龍動,搖頭擺尾,猶如真龍騰雲駕霧,觀眾隨車圍繞,紛紛喝彩稱讚。
潮河鎮
起花樓子萬盞燈
五蓮山區,每逢新年春佳節或喜慶之日或開業慶典之時,均點放焰花、鳴放
鞭炮。鞭炮焰花的品種繁多,故有“滴滴金兒小爆正(即爆仗)、大花雷子煙爆正”以及“正月里,正月新,起花樓子萬盞燈”等民謠流傳。“起花樓子萬盞燈”指的是民間放“桿花”之說。“桿花”即民間的焰花藝人精心製成變化多端的焰花故事,用木桿架起連續燃放的組合焰花。“桿花”在汪湖、許孟、於里、洪凝、街頭、潮河、戶部等鄉鎮均有傳聞。據考證,五蓮地區自明末清初就有放“桿花”的傳說,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1915年農曆二月二日在仁旺“柳樹底”放過一次“桿花”,除臨近村民蜂擁圍觀外,還吸引了
濰縣、
安丘、高密、
諸城、
臨沂等地觀眾。這次桿花共用了5根豎桿製作,前4根各長4米,每根桿頂都罩有傘燈,桿中各縛一根長4米的橫桿,兩端各有杏花、桶花、梨花、斗花和風火輪,稱之一桿四墜,第五桿高6米,6層橫桿,6層花。燃放起來,有的好似“群蝶比翼”,婀娜多姿;有的恰如“天女散花”,爭奇鬥豔;還有的象禮花束束,霞光閃爍,五彩繽紛。古老的傳統焰火工藝,注入了新的生機,怒放出新時代的異彩。
龍燈舞
龍燈舞
亦稱耍
龍燈。器具由竹木和布扎製成的,一般9——12節,長約20餘米。表演時一人持一節,每節安上
蠟燭,近幾年安上乾電池燈泡,舞時飛光流影,大大的提高了動作的幅度。動作多為翻滾、跳躍、跑大小步等,以示龍的旋轉飛騰、駕馭風雲的姿態。龍燈前有一人持“引珠”,引導巨龍做出穿雲破霧之狀。最常見的表演形式有“龍抬頭”“金龍翻身”“添鱗”“龍頭鑽龍尾”“龍盤窩”等套路。舞至高潮時,龍頭口噴烈焰,俗稱“龍吐火”。此時,龍身金光閃爍,上下翻滾,如騰雲駕霧,場面熱烈而壯觀。更為獨特是高興鎮的“三節龍”,由三位
姑娘各擎頭、身、尾一節,上下左右迴旋翻舞,獨具風格,河山鄉的人變龍,先是各色伴裝的高蹺隊入場,耍到高潮時,領頭幾人先抬起三人架起早已備好的龍頭,後面三人抬一人依此展開龍衣,高蹺隊立即變成巨龍。雜耍隊伍多以龍燈為先導,每到一個村莊,莊內要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相迎,名曰:“迎龍頭”。若本庄有龍燈者,也要舞出莊外,以示禮節,也有的意在與對方一比高低。雜耍隊伍龐大的,在舞龍燈時常常伴以獅舞、水族舞,演出龍獅斗、
水族鬧海等熱烈場面。
高蹺舞
高蹺舞
高蹺舞俗稱踩高蹺。蹺採用硬質
圓木製作,其下圓上扁,中間有一蹺踏,兩個為一副,高約0。6米。表演時,腳蹬腳踏,並用布袋把腳及小腿綁在蹺踏、蹺桿上,外套花褲,或穿特製長衫。高蹺隊一般由二三十人組成,多者四五十人。建國前只限男性參加(有的男伴女)。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高蹺隊通常扮成一組或幾組神話、戲曲中的人物,如“
唐僧取經”、“八仙過海”“打魚殺家”等。也有的以秧歌為主,如常見的有“捕蝴蝶”、“張老背老婆”“大鋦缸”等小雜劇和小演唱。高蹺舞講究隊形變換,其基本變換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條龍”、“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這種隊形一般都在鬧市區和隆重場合出現,動作難度較大,表演時,眾人將一人臥姿托起,形似
麒麟狀。高蹺舞的伴奏樂器較全,除鑼鼓打擊樂外,還有嗩吶、笛、笙、京胡、二胡、三弦等樂器。最常用的鑼鼓經有《一馬鏘》、《一封書》、《麼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