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介,建築由來,主要樣式,四點金,下山虎,四馬拖車,建築風格,影響因素,宇宙觀,風水觀,宗法等級觀,倫理道德觀,建築構成,居室,天井庭院,廳堂,方位選擇,原則方法,評價,傳承變異,實例舉證,創始人簡介,
背景簡介
中國地大物博,地方建築燦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匯千百年來
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窯民屋的粗獷,瑤寨
吊腳樓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
蘇州園林的自然一樣,潮汕民居也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
潮汕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天時、地氣、順風”溶入建築中,體現出人天和諧的統一境界和高尚心靈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築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這樣一來,冬天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天則可以接受涼快的南風。
建築由來
相傳古時候,潮汕地區的住宅十分簡陋,有茅草蓋的,有樹葉圍的,有田塗角壘的。如果遇著刮颱風,下暴雨,房裡就會哩哩隆隆地倒塌下來。
後來,有一戶姓陳的人家,生了一個女孩,由於家窮,從小就上山放牛。風吹、雨淋、日頭曬,她長得皮膚黝黑,相貌粗陋,鄉里人都叫她做“烏姿娘”。一天烏姿娘放牛歸來,見村頭人山人海鬧哄哄的,不知出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老伯。老伯告訴她是朝廷派一位國師來這裡尋覓一位“頭戴鳳冠,身騎麒麟,手執塵佛”的娘娘。烏姿娘感到新奇,遂將牛栓在樹下,走上前去看熱鬧。不料人已圍了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怎么擠也擠不進去。她靈機一動,便躍上牛身頂看熱鬧。那國師一看見她,立時高興地叫道:“快接娘娘鳳駕!”
原來,國師見烏姿娘坐在牛背上,就說她騎的是麒麟,手裡拿的牛鞭是
塵拂,頭上那頂插滿野花的
斗笠就是鳳冠。眾軍士急忙上去跪接。這么一來,嚇得烏姿娘從牛身上跌落下來。說來也奇怪,當軍士們將她從地上扶起來時,這個又粗又野的烏姿娘,竟驟然變成了一位肌如白玉,美如天仙的窈窕美女。國師即命眾軍士將她抬進京都。皇帝見了,龍顏大悅,將她立為皇后。
陳皇后進宮後,時刻懷念家鄉,後來陳皇后的弟弟國舅
陳北科上京認姐。有一天,滿天烏雲,電閃雷鳴,飛沙走石,瓢潑大雨下個不停。皇上退朝回到御書房時,見陳北科眉目緊鎖,不時嘆息,問他有何不順心之事。陳北科乘機奏道:“微臣因思念家鄉的父老親友,他們住的是泥屋草舍,如今雨暴風狂,臣之家鄉未知又有多少房屋倒塌!多少人流離失所!”皇上聽罷,不禁動了愛憐之心,遂指著金碧輝煌,巍峨壯麗的宮闕說:“風停雨止之後,
朕賜八萬銀兩,讓愛卿之故鄉按此仿造房屋居住如何?”陳北科一聽,即忙跪下叩頭
謝恩。並懇求皇帝傳下一道聖旨,選撥潮州的能工巧匠進京,學習建築工藝。
自此以後,潮州地區就仿照宮廷式樣,建造了“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五間過”、“四馬拖車”、“百鳥朝凰”等住宅,既美觀,又堅固了。因此有了句潮汕俗語:潮州庴,皇宮起。
主要樣式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
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里,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
四馬拖車”、“四點金”、“
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泄。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
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
展子虔所作的《
遊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
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
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
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
潮繡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
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即
陳慈黌故居及普寧市
洪陽鎮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另外,還有
揭陽市桂嶺鎮的
松竹公祠,經過修繕後,煥然一新。這些都是“駟馬拖車”格局,有些有埕頭厝。以合“長龍短虎”之意。
建築風格
類於皇宮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的建築文化與潮汕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融合。
民居建築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無論在建築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皇宮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說。
潮陽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紅梁金瓦的,有人以“
老爺宮”(神廟)形容之。這種建築風格本來只有皇宮和神廟才可以有,聽說潮陽之所以可以建是當年的假國舅
陳北科“申請”來的。
規模龐大
潮汕民居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形成了大規模的村寨等建築群體,再加上地方經濟發達、人文鼎盛,所以建築規模經常非常宏偉壯麗。
次要建築則圍繞主體建築,相連成片,為一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建築群體,聚族而居。
輕巧通透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
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潮州建築的色調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在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居住活動舒適涼快。
民居建築內部空間講究聚氣、通風和遮陽,
樑柱架疊,層層推進,重線條分割而纖細秀麗。
注重裝飾
潮州民居從外到內極重裝飾,而且追求豪華、典雅,為了達到效果甚至不惜代價。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築外觀十分富麗壯觀,廳堂更是金碧輝煌。
屋脊之裝飾,屋頂之
龍風及仙人走獸的嵌瓷,精美絕倫之木雕、石雕工藝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藝精緻
潮汕建築可謂建不厭精,舊時建築師傅總是建了一會兒後就停下來幾個人端詳討論,提出批評意見,然後再修改,往往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來回修改好幾次。而“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的建築掌故,應該是最能說明潮汕民居的“精”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追求與自然的和諧
大戶人家的廬室中多設有花園,種上芳草嘉木,營造
疊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後常常中有各種花草樹木,使民居處在一個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環境之中,以獲得寧靜和諧的生活氛圍。潮汕園林更與蘇州園林等並稱中國四大園林。這些都是追求與自然和諧、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好的生活質量的體現。
講究風水
潮汕建築非常講究風水,比如屋外側頂部山牆塑脊飾甚為講究,常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五行屬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僅限於寺觀祠庵採用,這有傳統的哲理思想,又受
陰陽五行學說與約定俗成的影響。而建築選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講究了,比如門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適當的
過白、廳房要恰當穿插、前種榕後種竹等等。並因此還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選風水和營造建築的許多傳說。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鎮多臨水,未近江河者多開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圓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體建築,以納氣聚財,也有“過池風”涼爽的實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養魚的實用價值。
獨特的建築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區還保留古老的板築的建築方式(即“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版築)。
原料一般採用紅土和砂礫攪拌後築成牆體,而不用需要耗掉田裡好泥土的磚塊來築牆,然後用泥沙和貝殼灰攪拌後塗牆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舊時海濱貧民所居就多為這種稱為“塗(草)寮”的茅屋,石材則多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
抱鼓石、台階、柱礎、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橋、石塔、
石橋大型建築物的建造。而屋面與屋脊,有通花陶瓷壓頂,既可以透風又能壓頂防風,還有雙層(或三層)青瓦上層為食七留三,底層食三留七,再壓瓦筒,於兩瓦之間隔熱泄水。
影響因素
宇宙觀
“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的一個根本觀點,其特點是將自然界和人類的各種活動都納入一個統一整體中,這個統一體的各個因素都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這種宇宙觀反映到民居的設計中,則是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人既是自然界的獨立個體,又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必然與天地有著內在的相互聯繫,有著共同的變化規律,人的活動必定受到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因此,作為人與環境聯繫的中介物住宅的設計要考慮如何取得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和諧,以向人提供一個適宜的居處。
風水觀
風水觀是以
陰陽五行學說、唯氣論等傳統思想為理論指導,並糅合了建築實踐中的一些經驗而形成。其中,唯氣論的影響頗為深遠、風水論中聚氣說的產生便是以此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由於受社會政治形態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風水觀難免魚龍混雜,摻有不少雜質,帶有不少神秘色彩,但對潮汕民居設計而言,風水觀的影響占有相當大的分量,主要反映在下面幾個方面:
1 民居在空間環境中的位置確定,也即是住宅的選址;
2 民居朝向的確定;
3 民居形態構成的確定;
4 民居平面和高度尺寸的確定;
宗法等級觀
中國
傳統社會的宗法等級制歷經千年不衰。並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這與中國
傳統社會的國家結構與家庭結構存在著同構相似的關係頗大,這種同構性的突出表現在與“家”和“國”都具有統一的構成原則——宗法等級制。
作為宗族血緣家庭物化載體的潮汕民居。其構成處理深受宗法等級觀念的制約,住宅的整體形態,構成層次,內部用房的安排均為尊卑有序、主次分明。
倫理道德觀
儒家倫理學是中國傳統道德觀的主體,它是思想實質是作為
等級制度的“禮”與作為人道主義的“仁”相互結合起來。“仁”的倫理意義是愛人,它的作用是協調人與人的關係,緩和各方面的衝突。對傳統家庭而言,“仁”的具體表現是“孝綈”並不僅僅是對禮服從的單向行為,而且是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交相互愛而產生的雙向情感誘發的行為。在某個角度來說,孝綈亦來自父母對子女的愛、年長者對年幼者的愛,這種雙向互愛的交流,使得傳統家庭在強調尊卑等級的同時,亦帶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氣氛,這種傳統的倫常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潮汕民居的設計。
建築構成
居室
空間形態的屬性為陰,取閉、暗、藏、靜的表征,可抵禦火、燥等邪氣的干擾,是養陰安身之所。
天井庭院
空間形態的屬性為陽,取露、明、張、放的表征,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寒邪、濕邪的入侵是住宅空間構成的一個活躍要素,具有納陽、引風、排水,為人們提供室外活動場地,點綴住宅內部空間等多種功效。
天井、庭院是潮汕民居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說有宅舍必有天井、庭院,它多設在廳前堂後,是住宅向外界溝通的主要渠道。在用地允許的情況下,其設定有較嚴格的講究,即有外明堂(當地稱為陽埕)和內天井之分。如潮洲三達尊
黃府、許駙馬府,這些住宅的主要廳堂前是寬敞的橫長庭院——宅前明堂,其勢取曠闊開展,以便外氣的乘入收回。廳堂之間的內天井則取勢方正緊湊,寬度僅比廳堂面寬略超出一點,絕少從臥室前橫亘而過,因為在風水觀中,長短適度。
廳堂
具有雙重屬性,對庭院,天井方面而言,它屬陰;對居室而言,它屬陽,故暢透與圍合相兼的表征,它能有效地防禦風邪的騷擾,是和合陰陽的樞紐所在。潮汕民居廳堂的空間界定是實虛結合,兩側牆面、地面和屋頂是廳堂空間圍合的實體界面,前後的格扇門、
屏門則是具有可變性的界面。
潮汕民居的擇位定向是根據所謂三元命卦或具體的環境條件決定,常呈現多朝向形態,另外,潮汕夏季長且炎熱潮濕,住宅既要防範冬季寒風從天井、庭院處長驅直入,又要在夏季迎風納氣,以去熱濕,這就要求住宅在外來風異常變化時,自身要具有一定靈活調節的機理組成,能根據不同的外界條件,控制住宅內部的氣流狀況。
方位選擇
原則方法
潮汕民居方位的選定是建宅的頭等大事,民居擇位定向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選取所謂的聚氣之地。
選取聚氣之地,實際上是住宅環境的選擇問題。潮汕民居的擇位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 宅址寬敞平整,宅前有寬闊平地;
2 宅外地勢東下西高,前低後高;
3 宅前有水,宅後有山;
4 宅周的植物生態良好。
此外根據住宅所處的具體地點不同而採用一些意念的手法,通常可分為三種:
1 山地丘陵住宅的擇位往往有較中意的山形水態,理想宅址要求以山的環四以聚氣,宅後有“座山”,宅前有“案山”、“朝山”。
2平原地區住宅的擇地偏於取得意念性的聚氣之地,而不在於構成聚氣的自然實體因素能否真的達到聚氣的效果。在平坦的地形中,高一寸者便能為山,田野中稍高的草地或水邊的堤岸等都能以高的意念代替座山、朝山和案山。
3 城鎮住宅的擇地在意念的更高層次尋求心理的滿足感,通常採用的象徵物是以街巷走向作為水的流向,以面對的房屋為朝山、案山,後倚的房屋為座山等。
風水在潮州的
古民居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潮汕的民居其朝向的選擇原則是: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要滿足冬季能爭取較多的
日照,而夏季要有利於通風的要求。
潮汕民居朝向儘量布置在夏季主導風向入射角小於45度的朝向上,使室內得到更多的穿堂風。但當總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方式時,民居朝向宜採取與夏季主導風向入射角在30~60度之間的朝向上,以利於室內自然通風。此外,影響朝向的另一個因素是建築環境的景觀。傳統建築對景色是非常重視的,所以“風水歪門”有時就是為了取得好景觀,避免不良景觀而設計的。但在潮汕民居朝向的選擇中很少有選擇朝向四正方向,其原因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自古以來,廟宇、道觀的朝向是與奉仰的主神有關,地位較尊高的神才能取正四方向,所以在古人眼裡,普通的老百姓的德性、修養是遠遠不能與聖人或神明相比擬的,因此民居多取於二十四方位羅盤定向的,否則“煞氣”太重,心理難以承受。
在潮汕民居中,尺寸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建築設計中,古代勘輿家和匠師把木工尺度與九星圖的各星宮相配聯繫起來,於是尺度便有了一白、二黑、三碧、四綠、無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按勘輿所定的法則,其中的三
白星屬於吉利星,所以尺度合白便吉,如此決定出來的尺度用於建築設計上,便稱為“壓白”尺法。潮汕地區的使用原則是“尺白有量尺白量,尺白無量寸白量”,即尺單位有適合的壓白吉利尺度應儘量使用,如無尺白或尺度較小的地方便使用尺單位的壓白吉利尺度。無論尺白或寸白,總的原則就是要“壓白”。
評價
潮汕民居的多朝向性成為當地住宅,尤其是鄉村住宅的一個特點,這與潮汕所處的地理環境有一定聯繫,獨特的地形和氣候使得風水說的擇位定向法有適宜環境存在和發展 。
傳承變異
作為漢民族諸多民系當中的一支,
潮汕民系一直以來備受世人的關注。在漫長的歲月當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奮鬥、勤勞與智慧名揚世界。伴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潮汕商幫的崛起,以
工夫茶、
潮劇、潮汕民居等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漸被世人所關注。而潮汕民居作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精美的藝術裝飾。潮汕民居平面類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點金為主,四點金向橫發展為五間過,七間過!向縱發展有三座落,三廳串。如向縱橫同時發展則形成了四廳相向,八廳相向,三壁連,四馬拖車等,還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樓方寨。
古時潮州的民居多為塗(草)寮,是
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的茅屋。後來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而版築這一形式本身就來自於中原漢文化。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潮人
陳北科進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見皇帝時,忽聞雷雨而大驚失色,即裝欲鑽入桌下之狀。帝驚問其故,陳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須躲於桌下避雨,方免淋濕衣衫。於是皇帝恩準陳繪圖回潮,按
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從此潮州才開始有類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樣。潮州的傳統民居是在嘉靖年間才得到發展的,是潮州先民在生產活動和區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築文化的滲透,同時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建築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建築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和工藝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
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純,逐漸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在漫漫潮汕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 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
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的開禁,華僑華人的增多,以及汕頭的開埠,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富商巨賈,也逐漸把西洋的建築技法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
陳慈黌故居了。
最後是民國時期,即上世紀30年代,汕頭埠的商業中心是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昇平。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後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多數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築。
在整個潮汕民居的發展過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營養,既有中國古代優秀的藝術結晶,也有西方現代建築的精華。這一點也正體現了潮汕文化開放的一面,但同時潮汕民居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對潮汕民居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阻礙。大片建築規模和風格都一樣的“四點金”讓追求個性的現代人感到厭倦。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建設的水泥磚洋房,也由於缺乏藝術氣息和文化底蘊,凸顯了許多的不足。所以,聰明的潮汕人將潮汕民居的傳統裝飾風格與現代的洋房有機會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現代化樓房。這也更好地促進了新時期的潮汕民居的發展。雖然這種中外結合的方式從誕生至今都具有極大的爭議,但是無論如何這也是潮汕人民對傳統民居眷戀所表達的一種方式。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套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套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
現今潮汕內能完成既傳統又美輪美奐的古建築木雕的只有位於廣東省揭東區隴上村的金石祖傳木雕精藝坊賴沛鈿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
起源由祖傳木雕精藝坊高祖賴茶天於清鹹豐初年開創,至今160年左右,幾經動亂,從未間斷。時賴茶天綽號蓋三陽,即海陽(潮安)、潮陽、揭陽。可見其技藝高超,現存世作品有福建省東山島關聖帝君廟木雕。曾祖賴榮林存世作品不詳。祖父賴源順存世作品有鳳塘鎮大埕三房祠木雕(現正在重修,木雕工作由祖傳木雕精藝坊創始人:賴沛鈿承接)。父親賴森河較有名氣的作品有汕頭媽嶼放雞山天后宮、蓬州所城天后宮的木雕和揭陽炮台關爺宮的龕、幾(皆為文保單位)。賴沛鈿完成的木雕作品文保單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陳氏家廟)、蓬州翁萬達大司馬府、蓬州城隍廟、鷗汀許氏家廟(青磚祠)、潮州青龍古廟、南春路謝氏宗祠等。還有磷溪的劉刺史公祠、新加坡的修德善堂、眾弘善堂、廣東揭東區隴上村的“泰華祠” 等的木雕工程。工藝精緻,得到了優良的評價。
賴沛鈿自小生長在祖傳木雕世家,在家傳的木雕工藝氛圍中,耳濡目染,慢慢地對木雕工藝產生了一份熱愛。悄後跟隨父親賴森河學習,憑著自己對木雕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父親的精心傳授,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就能熟練掌握從木雕的選料到製作各種技巧。在36年的工作歷程中,在父親和五華仝仁的幫助下創作了一些木雕工藝作品,取得了一定成績。
從業三十幾年來,在每一道工序的學習都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很快地就能熟練掌握了修光、打坯等各種潮州金漆木雕藝術的手法和技巧。進而對木雕圖案設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1985年起從事學習汕頭何大盛大師的木雕圖案設計,能充分根據潮州金漆木雕的特點特性,設計出一批既能體現出潮州金漆木雕多層鏤空的特點,但又便於進刀、運刀;既疏密有致,又堅固耐久的木雕圖稿。在設計的過程中汲取前輩的精髓並融入自己的理念,逐漸提高自己的水平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受到了同行的一致讚許。
自1995年以來完成的木雕作品中“文保單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陳氏家廟)、蓬州翁萬達大司馬府、蓬州城隍廟、鷗汀許氏家廟(青磚祠)、潮州青龍古廟、南春路謝氏宗祠等。還有磷溪的劉刺史公祠、新加坡的修德善堂[5]、眾弘善堂、揭陽市揭東區隴上村的“泰華祠”等的木雕工程,得到了優良的評價。特別提到的是設計、創作的揭東區隴上村“泰華祠” 的木雕作品更是工藝精緻到了極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許。廣州陳家祠博物館館長李卓奇(國家級工藝大師評審) 先生只看了該祠堂的照片就讚嘆不已。
創作的木雕掛屏《梅蘭菊竹》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意獎” 金獎,《七子歸朝》和《喜上眉梢》分別獲得“廣東(潮州) 工藝美術精品展”金、銀獎。創作的鏤空蝦蟹簍也在該次展會榮獲金獎,創作的《仕、農、工、商·漁、樵、耕、讀》在“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榮獲金獎。並於2014年4月被聘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在2014年12月被評為市工藝美術師。於2015年4月被評為工藝美術大師
實例舉證
構築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遠的潮州
府城許駙馬府,建築面積最大的澄海隆都陳慈黌舊居和保留著連續歷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許駙馬府的宋代風格
許駙馬府位於潮州市區中山路
葡萄巷東府埕,相傳是
許珏府第。許珏是宋代潮州名賢
許申的曾孫子,
北宋英宗時娶了皇族
德安郡主,所以有駙馬銜,他的宅第,也就被喚作許駙馬府。
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兩代曾經重修。現在的許駙馬府,整座建築面闊42米,進深47米,面積約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進,左右有火巷排屋,後包是樓房,稱“御書樓”。主體建築採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牆。屋頂為硬山頂,傾角小於20度,出檐平緩。這與明清時期潮汕民居屋頂的形式有較大的區別,據說是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如果從營造方式方面去考慮,這種小傾角屋頂,大概是原來採用蝴蝶瓦砌蓋方式。在鋪蓋瓦頂時,不使用膠結材料,第一層底瓦直接鋪架在兩桷之間,凹面朝上,第二層瓦將凹面朝下,覆蓋住兩行底瓦間的接縫。這種屋頂,就叫做蝴蝶瓦屋頂。蝴蝶瓦屋頂的透氣性強,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
客家圍屋的瓦頂還採用這種形式。採用這種營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則瓦頂受大風雨或其他外力影響,容易發生溜瀉危險。明清時期的潮汕民居屋頂的營造採用灰沙土做膠結物,瓦片粘連結實,傾角也就可以陡些。風格的差別也許能說明許駙馬府的建造,確實在明代以前。
許駙馬府建築裝飾簡樸。門簪為木製圓形,門檻較高。柱子多為圓木柱,門牆柱礎均置於石基上。第二進廳前的拱斗有簡單的捲雲雕刻裝飾。與明清時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裝飾風格,區別也很明顯。
該府建築形式古樸大方,渾厚堅實,保留宋代
住宅建築的傳統特點。1981年列入
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慈黌故居的改良形式
陳慈黌故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鄉,包括“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廬”書齋,興建時間從清末延續到抗戰前。這四座房子連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有大小廳房506間,是潮汕地區最大的宅第之一。
陳慈黌故居採用中西結合的建築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間建築的百鳳朝陽的傳統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圍二層洋式樓房,形成一完整的獨立結構。樓房面朝庭院,後牆向外。自外遠望,大面積的粉牆與黝黑的屋頂,對比鮮明。宅第的這種外觀形式中,蘊含著一種堅實而嚴肅的內在精神,讓人感覺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牆後面,宅院成為一個同外界隔絕的空間,保持了靜謐和安寧,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蘊含的禮制秩序,同樣顯得穩定難以改變。
這組建築的裝飾也是中西合璧。或飾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書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飾以西式圖案瓷磚,
彩色玻璃,金碧輝煌。這些不管是物質外觀還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極大差別的樣式被並置在一處,使整個裝飾變得十分不協調。但正是在這種不協調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種兼收並蓄的精神力量。
由於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樓房代替了圍牆,陳慈黌舊居的總體布局已經有了新變化,加上新型建築材料的使用,這一建築群在文化景觀學上,應屬於準傳統型民居。陳慈黌舊居建築形式的新變化,顯示出社會經濟因素對於
民居文化的影響。它對研究潮汕民間建築及其演進,對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觀念變化,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樟林民居的歷史序列
樟林地處
韓江三角洲北緣,古時濱海,是韓江北溪出海口—個小漁村,明代後期建寨。清代開始發展海上貿易,乾隆嘉慶間已是一個繁榮的商貿港口。自晚清起,滄海桑田,樟林變成內陸農村,但仍是一個著名僑鄉。
現存早期樟
林寨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為方形,中間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間繞庭院建成一圍,門戶朝著院子開。夯土牆壁,向外的後牆較厚,窗小而高。房頂的坡面,朝外一面,較陡而短,朝里一面,則平緩而長。整座民居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相通,大門關閉,即與外界隔絕。從起居的舒適和方便考慮,這種民居建築有相當多的缺陷,但它卻有顯而易見的防禦功能。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經常受到山賊海寇侵襲的歷史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
乾隆嘉慶年間,隨著商貿經濟的繁榮,樟林的民居面貌大變。社會穩定,商業經濟發達,使得樟林人有資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這一時期,樟林興建了許多高大寬敞的下山虎和四點金民居。
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樟林出現了一些以“街”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為中心,兩旁蓋建店鋪棧房,多數兼作居宅之用。由於地點的限制,這些建築平面一般為狹長形,面窄而進深深,布局採用潮汕“竹竿厝”傳統建築形式,並改造成二層樓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間。臨街下層門面多用作商店,後面是起居室和廚房,中間或留小天井,來解決通風透光的問題。上層做棧房屯積貨物。在沿河而建的新興街很多民居
臨河的後門,有用條石修砌起來的私家碼頭。當地人叫它做“踏步頭”。廚房就設在後門,婦女們利用碼頭掏米、洗菜、洗衣服。店裡貨物,也通過碼頭進出。一個小小的私用碼頭,卻給主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當時的樟林,南北商賈往來如雲,不少商號構建了精巧雅致的庭園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當推“西塘”為佼佼者。西塘始建於嘉慶四年(1799),光緒間富商洪植翁購得殘址,仿蘇州園林風格重建。宅第進門有一小院,中開
月洞門與大院相通。大院左邊是一堵花牆,右邊是居室,前面為庭園。庭園以假山為主體,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橋流水。亭台水閣,上下呼應,間以奇石異卉。庭園占地雖僅畝余,而各種造園手法,摩不具備。其廳堂居室,則保持潮汕傳統民居建築特點。
民國初年,由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南洋經濟蕭條。樟林僑商多攜資歸梓,大興土木,建造宅第。這些以“里”命名的民居聚落,大多數為傳統的駟馬拖車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來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傳統;在建築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構件、洋瓷磚、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築材料,顯示出這一時期民居建築的進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歷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經濟因素對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變化的影響。
創始人簡介
陳北科:原名陳洸,字世傑,世稱陳國舅,潮陽貴嶼人,明正德二年(1507)中舉人,六年(1511)登進士。歷任戶部給事中、吏部左給事中、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後告老還鄉。家居期間常寄情詩詞,抒發對朝政的關切之情,還創建潮汕民居、潮汕龍頭厝等一些有益鄉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