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民居

潮汕古民居

潮汕地處粵東,是潮州與汕頭合稱。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因此形成了三種特色建築如四點金、下山虎和四馬拖車。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潮汕地處粵東,是潮州與汕頭合稱,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民居建築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無論在建築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皇宮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潮汕民居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形成了大規模的村寨等建築群體,再加上地方經濟發達、人文鼎盛,所以建築規模經常非常宏偉壯麗。特別是清代後期,因潮州瀕臨東南亞,跨國商貿活躍,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在回鄉建屋同時他們帶來了僑居地的建築文化,民居的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的因素並逐步趨向現代化。 建築中的海外特色:由於潮汕地區有許多華僑,所以他們也把海外的一些建築風格帶到潮汕地區來。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
一、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這種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