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嶼村

碧嶼村

碧嶼鄉,是一個純蘇氏的較大自然村,約一萬六千人口左右,和依山帶水隔壁的青洋山鄉、車厝圍為兄弟鄉,古時皆為“桂花藍”鄉,也是廣東省普寧市南徑鎮的一大姓氏(蘇姓總人口約三萬七千)。

大多數鄉民外出務工經商,在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為主。也湧現出很多事業有成的鄉賢,他們創業在外,也不忘鄉親父老,是家鄉的福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碧嶼村
  • 別名:北嶼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普寧市南徑鎮
  • 電話區號:0663(+86)
  • 郵政區碼:515354
  • 面積:2249畝
  • 人口:1.6萬
  • 方言潮汕話-練江片
  • 車牌代碼:粵V
地理位置,行政機構,族人輩序,歷史文化,農曆二月游神,

地理位置

碧嶼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徑鎮東部,距市區約14.5公里。面積2249畝,其中:耕地1500畝,山地749畝。村按自然角落分成4個片。
廣東省普寧市 碧嶼村

行政機構

該村有中共黨員86名,設定黨總支部,下設4個分支部,村“兩委”幹部7名。

族人輩序

伯仲衍昭穆
廷良希道時
景正孟崇聞
天俊有光從
以秉紹朝慶
雲礽茂祖宗
文章華國運
詩禮傳家風
忠貞性睿聰
綱常能篤敬
親長心誠順
奕世永昌隆

歷史文化

千年古村-桂花籃(現分為普寧碧嶼村、青洋山村兩個行政村,因此兩村也稱兄弟村)
碧嶼村
桂花籃古村創建於北宋景德年間,位於普寧市南徑鎮東南,潮陽、普寧交界處,古屬潮陽縣,隸屬潮州府,明神宗元年劃入普寧縣治下,現在包括碧嶼、青洋山兩個行政村。明洪武之前屬土包括大徑山大部分山地,南徑鎮西北部多個村莊,遠至峽山龜山都有山地,地域廣,劉氏族譜有載“良田萬頃”可證。自北宋劉氏建古寨,明洪武劉氏散寨後由眉山一系蘇氏居住,已有千年歷史,村中古蹟文物眾多,其中有三處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多處劉氏貴族墓群區,幾十座蘇氏祠堂,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底蘊卻不為世人所熟知。
巷道如八卦陣
桂花籃古寨在碧嶼,其龍脈依青獅山,後有七峰相連,山峰伏而起,起而伏,堆堆垛垛,山勢踴躍奔騰,從遠處看恰似一條騰飛的龍,左邊青龍為象山,右邊白虎為牛山,前朝貴嶼獅子山,一水環繞,既得水又藏風,是面向平原的天然地理大格局,景色極為壯觀。古寨中間是一座小圓山,山上古木參天,古寨祠堂房屋都依山而建,山下築起厚1.6尺,高約4米的圍牆,寨圍長約1公里,古寨內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設東、西、南、北4寨門,2個水門,8個崗哨,行走在一條條石塊鋪成的長約200多米的古官道上,我們感受到它所承載著的歷史信息,官道連線至古寨南門,也是平時進出古寨的唯一通道。寨中有人登科及第衣錦還鄉或男女婚嫁,進從南門,出也南門。走進南門,進入巷道,觸目所及無不是“邪道”,巷道出口有的3個,有的2個,每條巷都是不一樣的形狀,或大小、或長短、或巷頭大巷尾小、或小巷接大巷、或巷中又有橫巷、或巷中間窄兩頭寬,少部分巷窄小的地方人通不過,寬寬的巷頭走進去只能返回,能否通過很難憑肉眼猜測,只有親身走過才識得通與不通,巷道交錯縱橫,而每條橫巷和縱巷都不能直接看到寨門,有時會把哨台當寨門誤走出去,崗哨是外圍牆凸出去的,給人出寨門的錯覺,所以要在寨中尤其是夜晚找出口並非易事,此寨易進難出,陌生人身處寨中如入孔明的“八卦陣”,不是熟悉寨中巷道的人,真的不識哪裡是“生門”。
古寨若浮水蓮花
古村的房屋祠堂高低錯落有致、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大多數房屋以“三進式”、“四點金”、“ 下山虎” 為格局,約有100多座,少數格局潮汕罕見。可以說古寨是潮汕古民居博物館。
走到一條較大的橫巷,我們見到大屋前殘存的一座旗桿夾及一塊重約350斤的方形練武石,大屋石門巨大,石雕精美,石門楣字用的宋朝“官印”體,昭示著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村幹部說,這是桂花籃劉氏先祖的祖屋,背靠小圓山,這座剛好位於寨東的正中心,外牆下方厚60厘米,上面僅30厘米,牆下大上小,貝灰結構,歷經千年風雨地震,外牆依然保存較好,堅不可摧。走進大門,顯然是一座“四點金”,兩邊建有厝包,形成“四天井十五間”的建築格局,雖年代久遠,從斑駁的線條可以看出當年屋內木雕石雕雕工之精細,形象之逼真。古寨中還有一座“三進式”加兩邊厝包結構的大屋,內有大小房間33間。另有三座“九廳六天井”的大屋,走進這些大屋,可以看出當年的高規格設計,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沒有相當級別的官職,是絕不允許建成此豪宅的。
古寨外圍一水環繞如玉帶纏身,圍牆內以前有內4池,牆外有外4池,內外池水相通,池水與環水也相通,圍牆及哨台都留有瞭望口,整個古寨防禦性很強,顯然是一座神秘而又易守難攻的城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桂花籃是淡鹹水的交匯處,這是大自然的賦予,此地距離練江出海口海門約50公里,但漲潮時海水會倒流進入桂花籃內環溪,是海水倒流的最終點,後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峽山、海門大閘,從此以後潮水不再進入古寨,“初一十五,日中返回;初九二三,早乾晚乾;初三有流,十八有水”,那漲退潮的壯觀景象,已成為村中老者的回憶。古寨的總體規劃運用了傳統的風水理論,隨著海潮每天的漲退潮動態,古寨猶如水中的蓮花,故有“浮水蓮花”的譽稱,而直通南門的古官道石路正是這蓮花枝,枝的兩邊各有一水,一條是古寨的來水,另一條是古寨的出水。
山上園山上園
山上石刻精美
登上寨後的小圓山,山上大石遍布,山北面有一處巨石,石被人工打磨出一個豎平面,約兩丈見方,原為劉氏先祖“記事碑”,字已模糊,難以辨認,巨石上有兩片可活動的小石,把石推動,右邊一塊響似鑼聲,左邊一塊響似鼓聲,是謂“鑼鼓石”,是劉氏創古寨遺存的文物古蹟。
潮陽嘉靖庚戌科進士林大春於明萬曆六年(1578)石刻於桂花籃牛山頂詩曰:“江上維舟擬造廬,竹間遙望引輕裙。誰傳信息千山外,應為神交十載余,雲影漸移歸澗谷,峰陰乍轉見樵漁,別來卻憶雙庭桂,不信朝陽跡已虛。”生動地描寫了桂花籃旖旎的水鄉風光及其深厚的人文景觀。林大春的書法神韻猶存,有“人得其縑猶如拱璧”之譽,這處大篇幅的石刻,框邊圖案及字雕刻精美, 為千年古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牛山上的另一處石刻是“朝陽”石,兩字剛好朝向峽山龜山上的祥符塔,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朝陽”兩字為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丙戌科進士、官至內閣太學士的劉南海手書,至今保存完好,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寨出過宰相“劉龍圖”
往東至牛頭,我們見到一塊天然巨石,這裡原是進入桂花籃的唯一一處天然石門,俗稱“牛嘴石”,其旁還有牛鼻石,水中還有牛舌石,橋下不遠處有龜蛇石鎖水口,古時有一條長長的石橋通石門,石橋稱“牛索橋”,利用仿生學進行規劃設計,稱這牛山為“活牛”,是人們所說的活地。橋頭立有下馬坊,凡進桂花籃村的人“文官需下轎,武官需落馬”。
據劉氏族譜載,從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劉淑瑕及其子劉琰山創桂花籃以來,歷近400年,有“朝中十八笏”的記述。桂花籃劉氏族譜載:劉滋,官至太常寺奉禮郎。劉滋四兄弟與其堂兄弟9人皆以科舉顯名,賜進士出身;其孫劉少集,官至太子中舍,其後子孫登科入仕者,代有其人;劉滋父親劉方明,因官至宋龍圖閣學士,人稱劉龍圖。他有嶺南傳世最早墨跡《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字型楷中帶行,用筆沉著老道,結構嚴謹穩重,乃典型的南宋書風,現藏於南京故宮博物院。劉龍圖還精通醫學,編著有《幼幼新書》40卷,匯集了宋代之前的兒科方藥,是當時最著名的兒科專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和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明人影印本點校出版過。
由於桂花籃劉氏於明洪武六年(1373)因朝廷抄寨,紛紛逃散,相傳散寨時各人抄“認族詩”一首,至今已600多年,後裔遍及多個省份及東南亞等地,因年代久遠,歷經朝代更替,社會動盪及自然災害,族譜部分缺失。劉氏貴族墓葬群,之前有子孫祭拜掃墓。從墓碑中錄得的資料得知,墓分布在今碧嶼、青洋山、洋美山、龜地、洪厝寨、橋柱、峽山桃溪等地,一些墓為地宮結構,部分為御賜石亭,部分墓主人在《宋史藝文志》、《廣東通志》、《潮州府志》、《潮陽縣誌》等典籍有載。
蘇氏月波與其叔於元末明初從南徑鎮白石村遷至桂花籃桂竹山下,建和靖鄉(俗稱寨仔),蘇氏重置桂花籃以來,人丁興旺,人口有3萬多人,成為潮汕乃至省內蘇氏人口最多的古村落,從蘇氏祖祠、淡泊祖祠(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蘇氏嚴祖祠等祠堂所懸掛的牌匾來看,有“進士”、“ 興寧守府”、 “武德騎尉”、“ 玉署清班” 等明,其後代也不乏士人。近年來,桂花籃古村的海內外裔孫自籌600多萬元,建設跨練江的青洋板大橋並配套路燈,已成村中一處新景點。碧嶼村每年自籌上百萬元,用於“文化踩街”活動,猶如閩南民俗“走古事”,隊伍近千人,大鑼鼓、弦樂隊、旌旗隊、英歌舞、腰鼓隊等都是村民自導自演,促進了文化建設,展現了桂花籃人新的精神風貌。
藍城區桂嶺鎮、霖磐鎮桂林村、潮陽桂江都及貴嶼八景之一的“桂江春曉” 都與桂花籃劉氏有關係,桂花籃,它是一些故事;桂花籃,它是一段歷史;桂花籃,它也是潮汕許多古村落變遷,姓氏遷徙的一個縮影。

農曆二月游神

神恩普降昭碧嶼、慈雲聚瑞潤桂花。
每年農曆二月,是碧嶼鄉(包括車厝圍村)媽祖蓮駕出神的傳統節日。游神賽會,潮汕之獨特風情,一年一度媽祖出遊傳統活動,傳承鄉土文化,歷史悠久,為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樂度昇平。不管身在何處的碧嶼鄉賢都會回歸故里參加這次盛典,並均為沐恩鄉民籌捐款集資,敬酬神恩。有大部分年輕男女還提前一兩月暫放下自己的工作回鄉參加文娛表演團隊的排練,表演團隊也都是碧嶼本鄉的義務熱心鄉賢,人數以數千之眾,有潮汕英歌表演男、女隊,潮州大鑼鼓隊,潮樂演奏隊、鋪藍隊、彩旗隊,少年儀仗隊等等佇列,還聘請二、三台潮劇團演出。每屆盛會花費少則七八十萬元,可想盛況規模之大!
(2014二月初八媽祖蓮駕出遊)(2014二月初八媽祖蓮駕出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