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有著獨特的文化風格,最具表現力的就是門前上的橫批,俗稱門匾。門匾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影響力。
門匾來源,門匾書法特徵,門匾時代氣息,
門匾來源
踏入潮汕鄉村,“忠順世家”、“清白傳家”、“天祿遺風”等門額榜書隨處可見。“清白傳家”或“四知家風”的門匾,告訴人們這是楊姓人家,也敘述了漢朝楊震為官清廉的故事。
楊震是東漢昭帝時丞相,封安平候,是著名學者,從學者數千之眾。他一生高潔,兩袖清風,曾有人夜懷十金行賄,楊震堅拒。來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怒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終不受賄,以其清廉揚譽古今。
潮汕人看重門匾,不單單是門面的裝飾,更是一種崇祖意識的流露。潮汕人從中原遷移而來,分支別居的潮人在離開自己的親人和祖居地之後,常常感到孤獨,於是,便以住居為載體,把祖先的姓氏由來、名人故事、先賢哲言等濃縮為四個大字,鑲嵌在自家大門額上。仰視門匾,客居異地的人會感到親人就在身邊,新居地就是祖居地,從而堅定了在新居地創業的信心。潮汕門匾宛如一根線,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連線在一起,不管分居多遠,總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識,只要一看見門匾並能道出世系源流,就會得到東道主的熱情接待,有賓至如歸之感。
門匾書法特徵
門匾往往融書法、繪畫於一體,許多門匾都是名家或當地民間藝人書法、美術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龍湖區外砂鎮林厝村高氏宗祠是一座很不起眼的祠堂,但門匾楷書大字“高氏宗祠”卻是引人注目的,因為從落款“孝胥”,以及“鄭孝胥印”和“蘇勘”兩枚印章,可以知道出自末代帝師、大書法家鄭孝胥之手。鄭孝胥 (1860—1938年),字蘇戡,光緒九年中福建省鄉試解元,宣統三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民國12年入故宮為溥儀講《資治通鑑》,成為末代帝師。1932年,協助日本人擁立溥儀成立偽滿洲國並任“國務總理”,為士林所不齒,但他書學百家,遍習碑刻,形成了剛柔相濟、穩健飄逸的書法風格,獨樹一幟,自成流派,對近代書法界產生極大影響,一字千金,能得到鄭氏墨寶無疑是一件快事,高家子孫對祠堂門匾榜書都視若珍寶。
門匾時代氣息
在潮汕鄉村,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門匾,澄海隆都鎮前美村新鄉片區八成宅第門匾都有榜書,其中陳慈黌故居的大門偏門都請名家賜墨。門匾被很多外地遊客稱為是一座無牆的潮汕文化博物館。
舊時門匾多以姓氏郡望、堂號、祖地和先賢的相關信息為題,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門匾主旨也正在變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傾向於家庭或個人。很多門匾都以住居環境、房子名號、立志自勉、處事理念等為題自擬。澄海樟籍一村民,夫妻多年奮鬥之後,告別了低矮陳舊老屋,新建了一幢三層小洋樓,配套一個小花園。竣工時他從夫妻姓名中各取一字,以“煥美園”題寫門匾。寓意是,夫妻辛勤努力換來美麗的家園;另一含義是,呼喚兒孫發揚光大,繼續創造美好未來。
潮汕門匾文化底蘊深厚,然而,眾多民居的自然消失、現代人生活方式變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擊,門匾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門匾,無論是對於個人、家庭還是民族、國家,都是一部極好的社情、村史和地方文化教材。有必要採取措施對門匾文化進行搶救、保護與弘揚,為新農村增添文脈氣息,煥發歷史文化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