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潮州窯遺址(潮州筆架山窯)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潮州筆架山窯一般指本詞條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東興北路189號。地處潮州市區的筆架山麓,緊鄰韓江與古城區隔江相望,潮州居民習慣性地將筆架山山腳沿江一帶的村落稱作“百窯村”,始於唐,盛於宋,被譽為“宋廣東陶瓷之都”。作為一處燒制瓷器並大量外銷的宋代古窯址群,潮州窯與廣州西村窯、雷州窯並稱廣東宋代三大窯址。

筆架山潮州窯是潮州千年陶瓷史與海上貿易史的見證者。筆架山潮州窯反映出北宋時期潮州的制瓷產業已經有了系統布局,對中國陶瓷窯址的選址及布局思想和建造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一共發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龍窯,並按照順序編號為Y1至Y12號窯。筆架山潮州窯產出瓷器分布地域廣、數量大,是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產品之一,既體現了廣東宋代瓷業生產中的較高水平,又凸顯了其在中國的外銷瓷器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也是潮州打造“中國瓷都”的一面金字招牌。

2001年,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筆架山潮州窯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1年10月12日,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東興北路189號
  • 所處時代:宋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5-097-1-097 
  • 別名:潮州筆架山宋窯、水東窯、白瓷窯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科研成果,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始於唐,盛於宋,被譽為“宋廣東陶瓷之都”。
北宋的筆架山窯場,燒制陶瓷的窯爐鱗次櫛比,綿延數里,成為“百窯村”。大量的瓷器在這裡出窯後源源不斷地經由韓江轉運出海,走向世界,成為宋代中國南方陶瓷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基地。產品在1050年~1200年大量出口外銷東南亞市場,通過南北兩條通道航線銷往海外。隨著水下考古的進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就出土、出水了筆架山窯器物。筆架山潮州窯北宋東南沿海的重要窯場,對“百窯村”的發展研究歷來不絕。在東亞的日本博多港口消費地遺址考古中和韓國開城等地方出土了不少宋代筆架山窯產品。在高棉吳哥地區,於1990~1999年皇城宮發掘出土物中,也有筆架山窯遺址出土物常見的青白釉盒,其器型多樣、裝飾手法豐富,用途符合當地的生活習俗、宗教習慣。
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在潮州城西的雲梯村中,當地駐軍在挖戰壕時挖出一個小石室。石室中藏著四尊青白釉釋迦牟尼佛座像和一個貼塑蓮花瓣的青白釉瓷香爐。根據佛像座銘文和窯址出土標本比對,考證為北宋筆架山窯出品。
1953年至1954年,筆架山麓的韓山師範學院在擴建校舍期間,四座龍窯被接連發現。
1958年,筆架山潮州窯的考古工作正式開始,陸續發掘出六座窯址。至此到1987年,圍繞筆架山南北三公里進行的考古工作,一共發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龍窯,其中10座按照順序編號為Y1至Y10號窯,Y4號、Y10號窯為階級型龍窯。
2022年3月開始,為加快建設進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在筆架山潮州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最新發現:14米龍窯“龍頭”、南宋印花青白釉瓷片和疑似宋代碼頭、陶作坊。

遺址特點

結構

筆架山窯另一個有利的發展條件是山腳下的韓江提供了便利的水上運輸,筆架山周邊擁有豐富的瓷土礦資源,先進的生產工藝,加上方便的水陸交通和臨近出海口,自古以產量巨大、器型繁多而主銷海外市場,在中國陶瓷史和外銷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護區經過環境整治已經整理出了一片開闊的平地並專門建設了防腐木棧道,保護地下尚未考古發掘的遺存。較為出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百歲時題名書寫的“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主題標識。

特點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一共發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龍窯,並按照順序編號為Y1至Y12號窯。窯爐結構系斜坡龍窯,1、2、3、6、10號窯為分室龍窯;5、7、8、9號窯為單室龍窯;4號窯為階級窯。其共同特點都是長條形斜坡式龍窯,其建窯時一般是在適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長條形深溝,自下而上,依山勢上伸砌築。多樣性的窯爐結構進一步增加窯內輻射熱能,促進傳熱效果。燒窯時升降溫得到理想控制,均能燒還原氣氛,適應燒制大小和多器型瓷器,產品釉色晶瑩,透明度高,與釉下刻劃紋飾交相輝映,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和美譽度。而唯一一條階級窯的特點是從分室龍窯演變而來,把窯床分隔成若干窯室,呈階梯形。每個窯室前端設有火廂(燃燒室),火廂隔牆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燒時火焰從窯頂倒向窯底,經火孔進入窯室。其優點是升降溫時間相對長,窯溫的過渡可控性高,在節省燃料,利用窯溫、減少窯具損耗等方面更上一層樓。
Y10號窯內分18段窯床,窯頭火膛有待繼續考古,其後為第1段窯床,長約30米,其餘窯床長度分別是3到5米不等。窯體系挖斜坡深溝而建,窯牆砌長方形磚,煙燻火烤的琉璃痕跡仍保留。窯底用磚或匣缽砌隔梁,總坡度17度,窯爐的結構設計技術、窯體長度、生產能力等在國內皆為罕見。屬於典型的階級型龍窯,其殘存長度79.5米,寬3米,窯爐的結構設計技術、窯體長度、生產能力等在廣東省內乃至中國都較為少見。階級型龍窯在建窯時一般是在適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長條形深溝,自下而上,依山勢上伸。階級窯的特點是把窯床分隔成若干窯室,成階梯形。每個窯室前端設有火廂(燃燒室),火廂隔牆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燒時火焰從窯頂倒向窯底,經火孔進入窯室,有利於控制還原氣氛和爐溫,提高燒制質量,且比龍窯節省燃料。
2022年11月12日訊息,“Y10號”龍窯的窯頭被找到,這一發現使得完整的10號窯長達近百米,成為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龍窯,也是廣東境內長度最長、規模最大的宋代龍窯。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在北宋時期南方的諸多窯場中,筆架山窯場所使用的窯爐技術是領先的,大規模生產與海外市場需求量相呼應。專家估計,筆架山窯場瓷器年產量以1號窯為例,窯床實長24.71米,年產量可達20萬隻左右;10號窯這樣的大型窯,年產量則超過50萬隻,窯內出土的瓷器器型有20多個,釉色以青白釉為主,還有白釉、青釉、黃釉、醬釉。

文物遺存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產品主要有碗、盤、盞、燈、爐、杯、壺、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術瓷。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釉等。其主要特點是釉質晶瑩潤澤,釉水較薄,多為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為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文物有:魚形壺、青白釉軍持壺、“胡姬勸酒”壺、青白釉褐彩佛像、醬褐釉小狗……展示在歷次考古發掘中出土、採集的多件文物和標本,其顯著特點之一便是都帶有東亞、東南亞、西亞等消費國領域的文化因素。以青白釉瓜棱盤口瓶為例——“口沿設計為盤口,瓶頸刻劃旋弦紋,腹部壓印瓜棱紋成豐滿瓜形,器型為適應東南亞外銷需要,此類瓶在東南亞大量出現;青白釉貼塑蓮花爐,以瓷器的貼、塑、雕手法模仿波斯金、銀等金屬器物造型、裝飾風格,其最終目的就是適應消費地的需求。

科研成果

1954年起,故宮博物院陳萬里等老一輩古陶瓷研究者也踏足潮州筆架山窯考察、採集瓷片標本,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國學大師饒宗頤發表《潮瓷說略》《潮州宋瓷小記》,肯定了筆架山潮州窯在中國陶瓷歷史上的地位,把潮州窯研究引向深入,並於2012年提倡成立粵東考古中心,並親自題寫“粵東考古中心”,讓筆架山潮州窯在學術界真正引起關注。

文物保護

2001年,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筆架山潮州窯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成為廣東省獲此殊榮的兩個單位之一,也是粵東地區首個獲準立項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2018年4月,中國24個城市共同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成立了“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截至2018年4月已有26個城市加入,其中就有潮州。
2019年,國家文物局立項批覆了筆架山潮州窯遺址Y10號窯址保護展示項目,Y10號窯遺址是考古遺址公園內規模最大、保護較好的窯址,也是遺址公園裡最核心的展示亮點。
2021年10月12日,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23年4月10日,入選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公布的“2022年度廣東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東興北路189號。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 交通線路
可乘坐潮州公交第10路、110路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