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立村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所獲榮譽,文化春風,基礎設施,歷史文物,雄踞水鄉,名村建設,民生建設,地理位置,景點,
村情概況
立村沿革
潢涌立村於北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 (公元1086~109 4年),初名西石滘,因村前一河名“潢水河”,到南宋(約1270年)再改名為潢涌,明、清及民國初期,“凰”“潢”均有使用。立村早期有 “村頭梁,村尾張,陳吉在中央”的傳說,經歷900多年滄桑變化,村頭梁姓地已成廢墟,無實跡可尋;村尾有一口魚塘,俗稱張屋塘,村中部有一個叫“吉屋塘”的地方(已成了一個曬穀場),與傳說相符。約公元1109年村黎氏始祖黎宿落戶潢涌,由於重視文化,文修武德,黎氏逐代興旺發達,到南宋期間已成為潢涌村一大姓氏,後梁、張幾姓人口因逐漸遷徙而減少,至近代,梁、張、吉諸族已全部遷離,只剩有陳姓留居。至2002年,潢涌戶籍人口2000多戶中,黎姓占全全村總戶數90%。
潢涌村
經濟發展
1978年潢涌村集體經濟純收入為15。6萬元。改革開放額春風吹來,潢涌村想以招商引資方式發展集體經濟,但都因投資環境差,處於路尾、電尾和水尾之地,使許多外商視察後再不回頭。發展是個硬道理,招商不成自己創,黨支部下定決心自求發展。1979年村集體自籌資金40萬元建設了第三家輪窯磚廠,1981年建設了第四家,1982年建設了第五家。1983年起,5家輪窯磚廠年產紅磚1億塊。1982年建設了年產2萬噸的水泥廠,1987年增建年產18萬噸生產線,此後共產水泥20萬噸。正逢機遇,建材暢銷利好,潢涌村開始富裕起來。潢涌村黨總支從此產生工業致富意識,1987年通過市場的諮詢和產品前途的分析,決定建設包裝業用紙造紙二廠,建一條生產線,年產紙一萬噸,共投資800萬元,於1988年投產,當年見效益,並且可觀。於是由1989年至1996年繼續增資擴產或改造,又配套熱能動力車間,1997年產紙12萬噸。到2001年,潢涌造紙二廠成功改制成潢涌銀洲紙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到2007年年產紙達55萬噸,擁有總資產16億元。為增加競爭力,開拓市場,確立了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發展觀,2002年投資4。3億元建設了金洲紙業有限公司,生產檔次較高的工業用紙,同年又成立中外合資建暉紙業有限公司,第一,二期工程共投資30億元。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摸索,潢涌村在經濟建設上走出了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形成了以集體自辦工業為主,外資、民營協調發展的三車並駕、內外兼修的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多種經濟類型互動共贏,區域經濟競爭力不斷提高。
目前村內產業主要集群分布在造紙業,熱點聯產,電子科技產業和酒店服務業四大產業。集體企業有東莞銀洲紙業有限公司 、東莞金洲紙業有限公司 、銀洲熱電分廠。集體與外商合資的企業有東莞建暉紙業有限公司 、東莞凱景酒店等企業。潢涌村積極營造商業氛圍,投資250萬元實施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並成功創建東莞樣板市場。凱景五星級酒店的開業 、東莞中堂國際紙業城成功進駐,既為潢涌村增添了城市化建設亮點,又為該村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 、帶動消費、增強招商活力,營造更加繁榮的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氛圍,對推動產業結構多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2006年,潢涌村現有民營企業(責任有限公司)40 家,個體戶300家。累計外資企業42家,外資企業管理費和租金總收入為2978萬元。集體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6萬元大幅度增長到了2004年的2.74億元、2005年2.2085億元,2006年2.8312億元,2010年擁有集體總資產20億元。
如今,銀洲、金洲、建暉三廠都在高速發展,集體造紙廠年產量達到了100多萬噸,造紙總量占了中堂造紙總量的40%。據主管本村外經貿事務的村委會副主任黎錫魁介紹,40%僅是指產量,若是算產值還不止40%。“因為潢涌造的紙比較高檔,因此產值比較大,概為50-60億。其中建暉的產能、產值最大,投資已達30億,年產能70萬噸,一台紙機一天就能出一千噸紙,相當於潢涌當初紙機一年的產量。而最老的銀洲,即使目前還在使用一部分傳統低效益舊機,年生產能力也達45萬噸,年總產值為12億元。潢涌已計畫從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投資20億,對金洲建暉進行擴大再生產,分別建設金洲二期造紙工程與金洲電廠和建暉三期造紙工程這個投資結束之後,廣東應該就形成理文、玖龍、潢涌三足鼎立的局面了。潢涌造紙行業的發展規劃還未正式完成,造紙這個行業還有發展空間,金洲發展到第二期,還有第三期;建暉三期年產40萬噸的高檔牛皮掛麵箱板紙項目目前也在建設中。潢涌下一步將要實行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上市。潢涌村將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在走資本運營道路,實現上市發展。目前正在做整合資源、最佳化資產,理清產權關係等前期準備工作。而且完全有能力為上市進行股份制的改革調整,村民的收益肯定增值。
文化教育
潢涌村歷朝以來重視文化教育,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就建有西石書院。明朝嘉靖元年
(1522年),東莞縣設14所社學,“凰涌社學”為其中之一所。歷代中進士的5人(明朝2人,清朝3人),中文武舉人26人,中秀才的數十人。至清朝在各地為官者90餘人,其中政績顯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壬子年御賜翰林黎光,官至監察御史,刑部左侍郎。
潢涌村重視教育,投入巨資建設了園林式的幼稚園國小(廣東省一級學校)中學各一所,為師生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每年投入100多萬元用於獎教獎學。1999年,潢涌村無償捐資2000萬元建起了中國大陸第一座台商子弟學校。該學校座落在潢涌村東部,占地面積為9公頃。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是中國大陸第一所台商子弟學校,是一所捐資興建的集幼稚園、國小(國小)、國中(國中)、高中的公益性學校。學制、課程與台灣接軌,招收台籍學生,使用台灣教材,大陸和台灣共同承認學歷。學生畢業後,可以返回台灣考大學,也可以在大陸考大學。學校的建成,成為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5年,由時任東莞市台商協會會長葉宏燈等人倡議創辦。1999年10月獲廣東省教育廳及省台辦正式核准,1999年11月3日奠基,2000年9月2日建成,9月3日正式開學,大陸原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題寫校名。學校以“全人教育”為辦學理念,以“策略聯盟、知識管理、資訊科技”為經營策略,以“六教育”(生活教育、語文教育、才藝教育、資訊教育、探索教育、環境教育)為辦學方針,努力追求“成長、卓越、創新”的辦學績效,力求培養出具有“自信心、人文情、包容力、國際觀及競爭力”的台商新世代。學校創辦以來,在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的同時,憑著廣大師生的辛苦努力,取得顯著的成績,培養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也獲得不少榮譽。
科學教育方面,學生參加台灣地區學力測驗錄取第一志願、參加東莞市演講比賽獲得二等獎、參加國家級劍橋少兒英文檢定通過率100%;才藝教育方面,學生參加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藝術風采展示大賽獲選進入北京決賽、參加莞城區迎元旦少年桌球比賽榮獲第一及第二名、小提琴樂團參加東莞市少兒藝術花會比賽獲得銅獎、合唱團參加中堂鎮“六?一”文藝匯演比賽榮獲二等獎;資訊教育方面,學校榮獲東莞市中國小計算機製作活動“最佳組織獎”等。
學校建設受到了海峽兩岸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原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原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原廣東省省長盧瑞華,國務院副秘書長崔占福,國務院僑務辦主任郭東坡,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原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原東莞市委書記李近維,原東莞市委書記佟星,原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黎桂康及台灣地區知名人士林洋港、楊朝祥、黃樹村、范巽緣、章孝嚴、蕭萬長、許信良、吳榮義等先後到學校視察指導工作。
目前潢涌村有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潢涌國小,潢涌幼稚園。
所獲榮譽
東莞市十個農村先進黨支部,東莞市 文明村,東莞市模範村民委員會,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固本強基省級示範點,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目前潢涌村正進行廣東省宜居村和東莞市幸福名村創建工作,並被推薦為廣東省名村示範村創建試點。
文化春風
潢涌村風祥和,村民奮發向上,也源於文體活動的活躍。每年村委會舉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或個人參加的的各類文體比賽活動。三八婦女節舉行拔河比賽和健身舞比賽;五四青年節舉行卡拉OK比賽;六一兒童節舉行兒童文藝晚會;農曆五月初六是潢涌每年一度的龍舟比賽;中秋節期間聘請省級名劇團上演4晚粵劇給村民觀看;每年春節舉行全民性的籃球、羽毛球、桌球、中國象棋、書法等比賽。 潢涌村設有曲藝隊、籃球隊、龍舟隊、醒獅隊、舞蹈隊等文體隊伍。 潢涌村有燈光球場13個,龍舟20多條,其數量之多,可能是東莞市村級之最而這兩項體育活動成績也十分顯著。潢涌龍舟隊在中堂鎮2002年舉行的傳統龍舟比賽中獲得第一名。2003年代表中堂隊參加東莞市‘石龍杯’比賽,勇奪傳統龍舟第4名。2008至2011年,潢涌男子籃球隊參加中堂鎮舉行的春節籃球聯賽中勇奪四連冠。
基礎設施
潢涌村占地約7平方公里,在5平方公里的陸地上,村集體投資達約3億元進行基礎設定及其配套建設。在這5平方公里的陸地上,修築了雙車道以上的水泥路及瀝青路40多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公里公路。1990年市區公共汽車貫通潢涌,省道120、廣園快速幹線、環城路直穿潢涌,水路交通十分方便。潢涌建有11萬伏變電站、自來水廠、供電所、電訊大樓、醫院、學校、商場和派出所 。 農村城市化:潢涌村在2000年在東江南支流河邊灘地上開始建設長達3千米、總面積為87246平方米(131畝)的江濱路和江濱公園,東起草墩大橋,西至潢涌下大橋。2000年開始興建,沿河砌石堤,建沿河路,平整土地,栽種花草樹木,2002年建成,總投資3200萬元(包括砌石堤及修沿河路費用)。除紅花綠草外,公園內還建有公廁、小亭、假山、休息廊等建築,配有石制及水泥制座椅、彩燈等設施,成為潢涌一處亮麗的風景區。另外投放了1300萬元建設起占地13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園和14500平方米綠化景區,至今,村內建有5個公園,有影劇院、體育館、老人活動中心、圖書室、影劇院、燈光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潢涌影劇院位於潢涌中心文化廣場東邊,2000年中秋節前夕建成,占地面積3244平方米,使用建築面積7538平方米,總投資908萬元,可容納1500多人看戲或開會。“潢涌影劇院”5個大字由中國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黎雄才先生書寫。2004年,潢涌村委會投資2000萬元,在潢涌村商業大道南,潢涌影劇院西邊興建體育館,2005年元月建成使用。潢涌體育館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7193.6平方米,使用建築面積4012平方米,設有3800個觀眾坐席。館內設有籃球場、桌球台等體育設施,被譽為中國最牛的村級體育館。文化廣場又稱中心廣場,位於潢涌體育館及影劇院之間。2005年8月建成,占地面積2.18萬平方米。廣場北端建有舞台,舞台面積400平方米,總投資800萬元。內有露天舞場、籃球場、桌球場、老人健身器材、兒童玩具等文體設施。廣場是潢涌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為回響市政府提出的“村改居,農民上樓”的城鎮規劃要求,潢涌作為東莞市大村(潢涌村委會戶籍人口近萬人,在東莞屬於大村)的試點,於2005年開始籌建農民公寓。農民公寓總規劃占地面積29.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2萬平方米,由48幢16-25層的高層建築組成,共2156套單元。 首期工程建設7幢,每幢19層,2007年1月15日破土動工興建,位於潢涌影劇院東側地段,用地面積4.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共470套單元。每幢樓的地下層為停車場,首層為架空層或商業層,二層為平面層,用作辦公室、健身室、會議室、圖書館等公共設施,三層以上為住宅單元,戶型均為二梯三戶。按戶型面積分為五種,依次為125平方米,三房二廳二衛生間;150平方米,三房二廳三衛生間;180平方米,三房二廳四衛生間加工人房;260平方米複式,四房三廳四衛生間加工人房;300平方米複式,四房三廳四衛生間加工人房。設計新穎合理,實用、典雅、舒適、安全,充滿現代氣息, 2008年交付使用。農民公寓的興建成為潢涌推進農村城市化的一個新亮點。
歷史文物
潢涌村是東莞市四大名鄉之首,中堂鎮的文物之鄉,源遠流長,有史以來人才輩出,其所遺留的文物古蹟從歷史的角度來衡量,堪稱一筆珍貴的財富,隨著時代變遷,歲月的侵蝕,目前所能見到的遺蹟寥寥無幾,為了使這筆珍貴的遺產得到永久的、較為完整的保存,近年來,潢涌村加大了對村內文物的保護力度。 潢涌黎氏大宗祠,位於潢涌德本坊,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系潢涌黎氏通族總祠。占地總面積4878.28平方米(7.32畝),其中主體建築1886.74平方米,蔭後園面積2991.54平方米。大宗祠坐北向南,三進院落,兩個天井,四合院式布局。主要建築有頭門(一進)、中堂(二進)、寢宮(三進)。三進均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第一進頭門面闊三間,27.66米,進深兩間,7.65米,頂高8.6 大宗祠整體建築模擬長壽龜形,頭門前邊傍水有二碼頭,為龜前足,中間有石為龜頭,祠後池塘有兩條龜後足和龜尾。2米。左右有包台,兩側有包廂。前檐掛“欽旌德本”木匾,大門口上方掛“黎氏大宗祠”木匾,後檐掛“少司寇”木匾;第二進中堂寬14.4米,進深10米,前檐兩邊均掛“金馬玉堂”木匾,正中立木質屏風,上掛“忠孝堂”木匾;寢宮三間,面寬19.7米,進深9.2米。前檐兩邊掛“進士”木匾,門額正中掛“文章御史”木匾,左掛“竹苞”木匾,右掛“松茂”木匾。寢宮正中供奉先祖牌位,供族人拜祭。兩側有廂房,東西各15間。屋脊均為龍船形陶瓷灰塑花脊,圖案多樣,色彩艷麗。柱為紅砂岩石柱或東京格木圓柱,共61根,與中國傳統建築崇尚對稱、只能為偶數的慣例不同。柱礎多為復傾蓮花紅砂岩石礎,刻花講究,明快簡潔。主體建築猶如龜脊,一間間房屋瓦片好似一片片龜甲。中堂建築高於頭門、寢宮及兩側廂房,從空間上形象地展示出龜脊的中間凸起。頭門、中堂、寢宮三進不在同一軸線,首進北偏西15°,中進北偏西17°,後進北偏西16°40',以示“靈龜”之靈,生動活潑,風水學中稱為“三元不敗”布局。每逢下雨,祠堂的積水,不是向前流走,而是逆嚮往後流淌,通過一渠匯入祠後池塘。天井地面有時出現“金錢濕地”形奇觀。在廣東省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中堂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潢涌村黎氏大宗祠榜上有名,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黎氏大宗祠亦為東莞文物八景之一。
潢涌 雙門邸,又稱侍郎祖居。明刑部左侍郎黎光因受誣被貶而卒于山丹。永樂皇帝感念黎光忠賢而冤死,謚光為刑部左侍郎,並在其家鄉潢涌賜建雙門邸一座,以彰其忠賢。 潢涌雙門牌樓位於仁和坊,原是一座磚瓦門樓,一層,高約4米,正面中間有一石拱門,寬2米,高3米。 門額刻有“侍郎祖居”四個大字,門聯為“潢溪西鎖鑰;京兆大門閭”。進門為大堂,寬6米,深3米。後牆有兩個稍窄的石拱門,與正面大門呈品字形。門前右側立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八個大字,以敬光之忠君、廉潔、愛民。走過雙門邸不遠的里巷口,還有一座牌樓,牌樓橫額刻有“御史芳聲”四個大字,再前行至黎光祖居橫里巷又有一門樓,橫額刻有“御史第”三字。上述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 1994年12月,潢涌管理區投資,在雙門邸舊址進行重建。新建雙門邸,兩層,面寬10.25米,進深5.6米,通高10.48米。一層正面中間有一長方形大門,門聯及匾額與昔日相同,字型由時任東莞市市長黎桂康書寫。中為大堂,後牆有兩個稍小的拱形門,與前門仍呈品字形分布,綠色牆面;二層為仿古建築,八圓柱承托,房頂覆黃色琉璃瓦。正面檐下掛“少司寇”石匾,背面檐下掛“御史芳聲”石匾。雄偉壯觀,為潢涌勝跡之一。榮祿黎公家廟、京卿黎公家廟、京卿祠道、潢涌文閣及居仁里、詩家坊、文明啟迪、奕世文林門樓等明清建築,工藝精美,形成明清古建築一條街。潢涌古建築,雕樑畫棟,古巷深幽,古風猶濃。
雄踞水鄉
改革開放之後,潢涌也想引進投資。,潢涌那時還沒有一條直通城區的公路,所以叫“路尾”;電力又供應不足,叫“電尾”;當時,河水漲潮遲,又沒有自來水所以又叫“水尾”。外來客商一到潢涌,就掉頭走了。招商不成自己闖。潢涌走上一條不同於東莞諸多鎮村發展模式的獨特道路,那就是自辦工業求發展。 當時,老支書黎樹根發現,各項建設亟需建材,於是把發展紅磚廠和水泥廠作為當時潢涌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1978年到1982年,潢涌村先後辦起五家輪窯紅磚廠,年產紅磚量最高時1億塊。1982年興建年產2萬噸的水泥廠,1987年又增建年產18萬噸的生產線,1987年興建潢涌造紙二廠,年產紙1萬噸。到了1989年,潢涌的工業純利潤達到800多萬元,走入東莞富裕村落的行列。1992年,潢涌對產業結構進行了一次重要調整。
由於制磚業競爭激烈,加上本地可利用的制磚原材料減少,潢涌村及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當年關閉了第四磚廠,並逐步關閉第一、二、五磚廠,把重心放在水泥和造紙上。2002年,造紙業成了潢涌的龍頭產業,目前年產量達到80萬噸。 集體企業在潢涌顯示巨大的發展潛力。 靠出租廠房物業的租賃經濟,有不穩定性;但自辦集體企業通過不斷升級,不斷加強管理,它的利潤空間會更大,在管理過程中它的可塑性更大。集體企業收益是潢涌村集體收益的主要來源,占90%以上。2004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達到2.74億元,排東莞村組兩級可支配收入第一名。
潢涌村還先後投資幾億元改善水電供應,修建路橋以及建設一些公共服務設施,招商引資。1999年,潢涌還幹了一件極具智慧的事,以優惠價出讓土地,讓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落戶潢涌,並向學校捐資2000萬元。台商子弟學校凝聚了不少投資商。 潢涌村委會還撥400萬元專款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基金,用來扶持民營企業。目前全村共有民營企業80多家、個體工商戶780家。潢涌村形成“以自辦工業為主、外源型經濟為帶動、民營經濟為有益補充”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動升級增強後勁。2005年至今,共投資5億多元對潢涌主打行業——造紙業的生產力水平進行升級最佳化。2005年至今,共投資5億多元對潢涌主打行業——造紙業的生產力水平進行升級最佳化主動升級,增強了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後勁。2009年上半年,在競爭對手普遍虧損的情況下,潢涌村集體企業仍有較理想的經營效益。。2007年1月,凱景五星級酒店破土動工。這是東莞第一家村級五星級酒店,氣魄非凡。 潢涌在水鄉中,卓爾不群,靠的是超前的意識和科學的管理。這來自旗幟的力量,潢涌的發展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東莞模式,它呈現了另一種景象,它並不單純靠土地租賃,換取地租、廠租來發展。而是一開始就給自己加注了強大的造血功能——自辦工業求發展。在中國的經濟史上,一些村集體企業走向失敗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推行家族式管理、村集體領導素質不高,不會科學管理,不懂市場規則,不能適時調整發展思路,不能潢涌避免了這些毛病。潢涌村始終眼光長遠,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和為民擔當意識。始終觀察經濟發展方向,並做出正確判斷。他們更熟悉市場運作的規則,更開放,更主張轉型升級,依靠人才和科技,而不是收租食利。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將黨員的先鋒作用與現代企業管理契合,並始終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念。適應全球化要求,甚至敵視外來人才。潢涌成為東莞60年來農村建設的一個特殊發展樣本。
2004年,村一級經濟可支配收入排全市第一。
2005年,集體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929.62倍。
2006年,集體經濟純收入28312萬元,人均收入31577萬元。
2007年,村組可支配收入總額25158萬元。
2007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6.6億元,比1978年增長1775倍,翻了10.79番,年均增長29.43%。
潢涌集體企業很強大,2010年,潢涌村集體經濟純收入3.1億多元,集體總資產達20億元。獲得2010年東莞市村級經濟建設第一名。
潢涌的經濟特點是集體企業強大。
集體性質的東莞市潢涌銀洲紙業有限公司始建於1987年,2001年改制為有限公司,年產值12億元。
東莞金洲紙業有限公司是大型中外合資造紙企業,產品為包裝用紙及紙板,規劃生產能力為100萬噸。
東莞市建暉紙業有限公司投資總額已達30億元人民幣,“建暉”榮獲2008年度廣東省著名商標。
名村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潢涌村走“以集體自辦工業為主,外源型經濟為帶動,民營經濟為補充”的發展道路,村集體經濟連續多年名列東莞三甲,是東莞赫赫有名的富村。
然而,在中堂鎮鎮長黎志輝看來,潢湧入選市宜居幸福名村建設試點,並不只是經濟因素,而是潢涌村的綜合實力,這個地方治安穩定、環境優美、鄰里和諧好,村民有幸福感。
潢涌村已經有了詳細的建設思路。民生方面,建設一批農民公寓;環境方面,實施“更綠”工程,凸現生態特色;文化方面,整合包裝明清歷史遺蹟,重現“歷史名村”風采。
潢涌村不僅有一個多次舉行過CBA聯賽的大型體育館,還擁有影劇院和圖書館,這些具有城市元素的設施,在一個村里齊聚。
在潢涌村的商業大道上,寬敞的水泥馬路一塵不染,沿路精心設計的綠化帶十分養眼。在體育館附近的大型廣場上,老人們圍坐攀談,孩子們嬉戲追逐,偶有情侶挽手而過,一幅生動和諧的生活氣氛。在潢涌村南堤大道旁長約3.6公里的濱江公園,蓊蓊鬱郁的綠色植物及散發著淡淡泥土味道的草坪,讓人有著吸足氧氣的清爽之感。這裡是村民休閒、納涼、觀景的好去處之一。
潢涌村還是一個歷史名村。建於南宋幹道年間的潢涌黎氏大宗祠雕樑畫棟,氣派十足,猶如一位長者,見證著潢涌村歷史的脈絡和變遷。此外,榮祿黎公家廟、京卿黎公家廟、京卿祠道、潢涌文閣及居仁里、詩家坊、文明啟迪、奕世文林門樓等明清建築點綴居巷之間,讓這個富村別具韻味。
在獲知潢涌村成為市名村建設試點後,村里馬上制定了《潢涌村創建東莞名村工作實施方案》,並成立了創建東莞名村工作領導小組。在新河北路旁,幾棟建設時尚的樓房拔地而起,正是潢涌為村民建設的農民公寓。小區內部設有商業街、健身室、圖書館等公共服務設施,並建設以園林為主體的大型景觀系統,環境絕對不遜於城市居民所住的花園式公寓。潢涌根據村民的要求,投資2.2億元興建了農民公寓,目前一期工程建好303套房,並已全部售完,現正在建一期剩餘的四棟農民公寓,並計畫再投1.8億元興建二期。環境也是潢涌今後名村建設的重點。市政府扶持資金批下來後,潢涌村將重點運用到‘更綠’工程上。今年年內村里將投232萬元對5120米的河道清淤,並投入400萬元修建濱江公園人行道、擋土牆,並強化標誌性景觀、道路及市政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另外投入30萬元平整農地及保護農田、池塘、濕地等農業生態環境。今年,潢涌村計畫投入200萬元對村莊進行綠化
,包括道路綠化、閒置地綠化、公共場所綠化。目潢涌村的經濟實力強,全市皆知。但如果它除了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也談不上魅力可言。潢涌村接下來的名村建設,尤其要重新整合村內明清時期的歷史遺蹟。村裡的黎氏大宗祠及榮祿黎公家廟是省級文物古蹟,已經重修完,京卿黎公家廟將在8月重修,觀察黎公家廟也在重修計畫當中。此外,還要求將村內的8個祖廟,上文塔、下文塔等全部保護,並加以包裝。前村內大型公園有五個,年內將再建兩個公園,包括一個6120平方米的影劇院公園和一個道穩休閒公園。
民生建設
潢涌村主要圍繞三方面抓民生。一是積極擴大就業服務,通過舉辦造紙技能培訓 、電腦技能培訓等培訓,召開、大中專生就業指導座談會,並在集體企業中為大中專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平台。對村民和返鄉大中專生加強就業指導和推介等措施促進就業。二是積極開展扶弱助困。在落實好五個保證的基礎上,重點照顧好睏難的單親家庭、家有重大疾病病人的家庭、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四類人群。其實做好對低保戶、困難戶的幫扶工作。三是逐步提高集體福利。2010年村集體16項福利總支出4898萬元,其中股份分紅共支出3709萬元,人均4200元一年。2010年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的分紅加各項福利共有10410元,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
地理位置
景點
黎氏大宗祠,江濱公園,潢涌體育館,潢涌影劇院,社會主義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