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古生物)

潛龍(古生物)

潛龍個體較大,水陸生,頭較小,頸長,尾長;頸椎18節,前部頸椎頸肋不明顯或無,背椎17節,薦椎2節,尾椎62節,前部尾椎有明顯的肋橫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交動物
  • 外文名: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
  • 體長:成年近1米
  • 存在時期侏羅紀晚期
簡介,來 歷,詳細資訊,生活環境,研究成果,

簡介

食物: 肉食
生存地點: 遼寧凌源大杖子鄉山嘴子村
辨認要決: 見簡介

來 歷

ivpp的研究員將凌源中國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改名為潛龍,標本為產自遼寧凌源大王仗子鄉山嘴子村附近的義縣組標本產的一件罕見爬行動物化石,時代為晚侏羅世。
潛龍化石潛龍化石

詳細資訊

潛龍個體較大,水陸生,頭較小,頸長,尾長;頸椎18節,前部頸椎頸肋不明顯或無,背椎17節,薦椎2節,尾椎62節,前部尾椎有明顯的肋橫突。前肢短於後肢,橈、尺骨出現原始交叉現象,其長度小於肱骨的3/4,前足四指,每個指端具爪,拇指明顯短於其餘三指;脛、腓骨很短,其長度不足股骨的1/3,且脛、腓骨間隙較大,後足五趾,第一趾和第五趾短於第二、三、四趾,其中第三趾最長;前後肢距離較長,行走時前後足足印為二級或三級重疊該化石的外部形態與幻龍類有些近似,較長的頸部和尾,原始保存的特徵中表現出水棲習性,肩帶中沒有鎖骨,間鎖骨呈t型,前肢四指,後肢五趾,有明顯的爪,顯示出與鱗龍類中蜥蜴類有許多相似的特徵,同時以18節頸椎區別於蜥蜴類,代表一個新屬新種,並命名為凌源中國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 分類位置應該與蜥蜴類較密切。初步觀察其結構特徵與現生的巨蜥類有些相似之處,因此我們推測可能屬於巨蜥類的祖先。
潛龍化石潛龍化石

生活環境

潛龍與滿洲鱷、伊克昭龍一起構成離龍目的三個主要分支。潛龍科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早期或者侏羅紀中期,至生代始新世或漸新世滅絕,化石常見於白堊紀晚期至始新世。
潛龍復原圖潛龍復原圖
潛龍一般生活在淡水湖泊中,成年體長約一米,潛龍頭顱和軀體很小,脖子和尾巴很長,這與海中生活的幻龍類(如著名的貴州龍)在形態、生活和運動方式等方面非常相似。不過潛龍也有其特殊之處,其四足的爪子比較發達, 各趾之間沒有發現任何蹼的痕跡,且前肢已演成四指,說明它們已適應了陸地生活。

研究成果

潛龍最早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克勤、唐治路和汪筱林在1999 年命名, 但同年北京自然博物館李建軍等根據同一標本的負模命名了凌源中國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2001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史密斯等人撰文提出凌源中國水生蜥是潛龍同物異名,由於潛龍的發表在時間上略早凌源中國水生蜥,且已經被人引用。按照國際命名法規優先律,凌源中國水生蜥應該廢止,潛龍是目前該種動物唯一合法名稱。目前潛龍屬有兩個種, 分別為義縣組凌源潛龍(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和九佛堂組白台溝潛(Hyphalosaurusbaitaigouensi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