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70-80厘米。
根狀莖長而橫走,粗2-4毫米,深棕色,老則變褐棕色,先端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二列遠生,相距4-8厘米;
葉柄長30-42厘米,基部粗1.5-2毫米,褐色,無鱗片,向上漸變為深禾稈色,略有一二柔毛;
葉片長40-45厘米,中部寬14-17厘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羽裂;
羽片13-18對,有極短柄,斜展或斜上,有等寬的間隔分開(間隔寬約1厘米),互生,或基部的對生,中部以下的羽片長7-11厘米,中部寬8-12毫米,基部較寬,披針形,漸尖頭,基部不等,上側凸出,平截,下側圓楔形或近圓形,羽裂達1/2-2/3;
裂片18-24對,斜上,略彎弓,彼此密接,基部上側一片最長,約8-10毫米,披針形,下側一片長不及5毫米,第二對以上的裂片長4-5毫米,近鐮狀披針形,尖頭或驟尖頭,全緣。葉脈下面隆起,清晰,側脈斜上,每裂片7-9對,單一(基部上側一片裂片有13對,多半二叉),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其先端交接成鈍三角形網眼,並自交接點向缺刻下的透明膜質連線伸出一條短的外行小脈,第二對和第三對的上側一脈伸達透明膜質連線,即缺刻下有側脈
對。葉堅紙質,乾後灰綠色,除羽軸下面疏被針狀毛外,羽片上面被極短的糙毛。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側脈中部以上,每裂片5-8對;囊群蓋大,深棕色或棕色,密生短柔毛,宿存。
孢子深褐色,大小為26微米×32微米(取10個孢子大小的平均值),兩側對稱,單裂縫,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外壁具顆粒。周壁兩層,外層向外隆起形成孢子紋飾,呈雞冠狀。
主要變種
賽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Nakai var. ×
acuminatoides Shieh & Tsai)(雜交變種):葉片基部一對羽片縮短,羽片頂端驟尖頭,染色體2n=108。分布於中國台灣(桃園、南投、高雄)。生長於林緣或稍蔭處。根據原文及照片,該變種為漸尖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Nakai)和
細柄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 var.
kuliangensis Ching) 的雜交變種。按發表的照片看,其葉片基部一對羽片略縮短,葉片頂部突然狹縮成尾狀。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陝西(平利、漢中、寧羌、褒城、略陽)、甘肅(康縣、文縣)、河南(內鄉、嵩縣、浙川)、山東(塔山)、安徽(黃山、祁門)、江蘇(南京、宜興、句容、寶華山、洞庭山)、浙江(杭州、溫州、天目山、平陽、四明山、天台、樂清、鎮海)、江西(廬山、廣豐、萍鄉、井岡山、玉山、興國、貴溪、瑞金、上饒)、湖北(來鳳、谷城、合豐、宜昌、利川、巴東)、湖南(長沙、安江、安東、慈利、永順、洞口、新寧、大古)、福建(福州、祟安、延平、寧陽、連城、仙遊、廈門)、台灣(台北、桃園、高雄、台中、新竹、嘉義、台東)、廣東(梅縣、英德、大埔、河源、羅浮山、乳源、始興、和平)、廣西(桂林、龍州、百色、龍津、興安、臨桂)、貴州(清鎮、冊亨、興義、印江、興仁、羅甸、都勻、遵義)、四川北部以外地區、重慶、雲南(河口、西疇)。生長於海拔100-2700米的灌叢、草地、田邊、路邊、溝旁濕地或山谷亂石中。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播種3天左右萌發,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Nayar等,1971)。
絲狀體:從孢子的單裂縫的一側伸出一條無色透明的假根後,孢子內原葉體細胞進行不斷的橫分裂,成為單列絲狀體,長為4-10個細胞。細胞呈長圓筒形,壁薄,側壁向外凸出。絲狀體細胞葉綠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
片狀體:孢子播種5天左右,絲狀體的第2-10個細胞開始縱分裂,由一維生長轉為二維生長,此後細胞連續分裂形成片狀體。
原葉體:自播種一周后,幼原葉體形成。幼原葉體腹面發育出幾條假根,邊緣產生1-15條毛狀體,毛狀體乳頭狀圓球形至細棒形,有些毛狀體頂端帽狀腺體發達,直至原葉體成熟時,腺體仍宿存而明顯,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不向外突出或向外突出。成熟原葉體墨綠色,呈心臟形,體薄柔軟,細胞壁薄,兩翼展開,內側基本平行,外側邊緣平展。有些邊緣細胞外側向內凹陷。幼原葉體細胞內葉綠體排列與細胞邊緣,成熟原葉體細胞內葉綠體呈均勻分布。
毛狀體:毛狀體僅分布於原葉體的邊緣,且數量極少,為單細胞,由營養細胞外突形成,乳頭狀圓球形至細棒形。毛狀體單獨生長於基細胞之上。每個成熟原葉體上有毛狀體20條左右。
假根:初生假根從孢子壁內伸出,無色透明。幼原葉體的假根發生在基部,由營養細胞外突分裂形成,少數為無色直立管狀,直徑35微米左右,多數假根發生彎曲,未發現假根膨大現象。
性器官:頸卵器著生在生長點腹面下方中脈處,於孢子播種2個月左右成熟,頂面觀為銅錢狀,側面觀呈煙囪狀,頸部4層細胞,中間近方形的孔為精子游入的孔道。精子器大多著生在配子體基部,少量位於配子體邊緣,分布在配子體邊緣的精子器與邊緣細胞垂直。每個原葉體上可產生十幾個精子器。精子器近水珠狀,大小不一,內含大量精細胞,側面觀截圓形,頂面觀為透明圓形,高約130微米,直徑約95微米,精子器成熟後,蓋細胞打開,釋放精子後逐漸老化。精子自精子器中逸出後,有時旋轉運動,有時無規則遊動,一部分精子藉助原葉體表面的自由水游進頸卵器,完成受精作用;另一部分精子未游進頸卵器,10分鐘左右死亡。大部分受精後的頸卵器腹部內腔細胞壁都會變為褐色。
胚的發育:漸尖毛蕨的精卵受精後一個月內即可觀察到從原葉體上生成的幼胚。第一葉無拳卷現象。幼孢子體長出後,原葉體仍繼續發育,直至幼胚生成,並發育出3-6枚真葉後,原葉體方漸枯死。用混合土培養出的漸尖毛蕨配子體均有80%左右發育為幼孢子苗。
主要價值
漸尖毛蕨的根莖或全草入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健脾。可治泄瀉,疾,熱淋,咽喉腫痛,風濕痹痛,小兒疳積,狂犬咬傷,燒設傷。也可以做觀賞植物,栽培於公園。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