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簡介
已發現的50處漳州地區明清時期窯址,瀕臨
九龍江北溪的狹長地帶綿延數十里。在今天窯址發現的
窯爐、作坊和村落遺址,可見當年千百水碓、漫野窯煙的盛景。明代中後期的
漳州月港更是名聞海內外的
商港;便利的交通使瓷業生產呈現一派發達的勢頭,形成了與
德化瓷相媲美的窯業體系。
窯址地處
漳窯其名稱來源出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 “漳窯出漳州,明中葉始制
白釉米色器,其紋如冰裂。舊漳
琢器雖不及德化,然猶可玩也。
清楊巽從《漳州什記》:“漳州瓷窯號東溪者,創始於前明,出品有瓶、爐、盤各種體式具備”。文獻明確記載漳窯白釉米色器的始燒年代、瓷器的種類、特徵、質量及清晚期的漳窯
燒瓷情況等。但漳窯白釉米色器是在漳州哪個窯場燒制?長期以來,始終不明。80年代
福建省博物館與
漳州各縣文物工作者曾先後多次開展大規模的古窯址調查活動,發現了許多古窯址,其中多數為明清時期的古窯址。特別是
漳州市博物館多次深入窯址調查,確定漳窯的產地就在
東溪。
發展歷史
始創於明前期的漳窯瓷,釉面呈米黃色
冰裂紋,器形古樸大方,其精品曾作為朝廷貢品,也曾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達4個世紀而不衰,在北京台北兩地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日本等均有漳窯瓷館藏。
然而,隨著歷史變遷,傳統漳窯製作技藝失傳近百年。中華傳統
工藝美術大師林俊說,由於缺乏相關的學術研究,存世的很多漳窯瓷精品都未得到相應的重視。
林俊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就開始收藏漳窯瓷,如今,收藏了1000多件漳窯瓷器,其中不少是精品。
與此同時,林俊對漳窯文化十分著迷。1997年,他賣掉經營10年、效益不錯的鋼管家具廠,專心研究漳窯。他自費到全國各地博物館參觀,比照博物館紀年款藏品,從漳窯瓷釉的玻化程度、成型工藝、燒成曲線等方面進行斷代研究。同時,帶上藏品登門向專家學者討教……4年過後,他將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成《漳窯瓷器鑑賞》一書。
研究漳窯文化之時,
林俊將重點放在恢復漳窯傳統生產工藝上。從2002年開始,他通過參觀古窯爐結構,分析古瓷殘片、釉的化學成分,實驗研製漳窯生產工藝。6年間,他投入幾十萬元,燒制1000多件瓷器,卻仍無法還原漳窯傳統工藝。
儘管在燒制漳窯瓷過程中困難重重,林俊從未放棄。2008年,他在漳州成立民間古瓷工藝研究所,繼續研究漳窯傳統生產工藝。通過對漳窯原產地南靖龍山鎮古窯址考察,並採集窯址附近的陶土進行配方實驗,經1年多的配方調整,2009年初,他終於將漳窯傳統生產工藝恢復,並成功燒制一批漳窯瓷器。當年6月,漳窯傳統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三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保護傳承漳窯傳統技藝,2011年4月,林俊投資600萬元在龍山創建了漳窯瓷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起70畝的漳窯燒制基地。
主要成就
西方曾經把
漳州陶瓷稱為“汕頭器”,後來,隨著考古發現和史料研究的深入,專家還原出漳州等地盛產的
陶瓷通過
月港運到海外的故事,讓人驚嘆的是,
漳州大量的陶瓷讓起步較晚的歐洲沒法與之競爭,最後只能走高端路線。
在經過文學大師
林語堂故鄉漳州
平和縣坂仔的路上,
人民網大型跨國全媒體報導“行走新絲路”採訪組隨專家來到山上。走過一路的雜草樹叢,明清時的窯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勝窯址”靜靜地躺在深山的一片荒草中,和藍天白雲及溪流相映成趣。
“福建青花瓷曾經讓歐洲人熱切追捧過。”漳州市博物館李和安副館長說,隨著歷史真面目的呈現,歐洲人大量購買的“汕頭器”被證明是產於漳州的青花瓷。
一個曾經美麗的誤會讓漳州陶瓷蜚聲世界。研究海洋貿易文化的廈門大學教授李金明告訴記者,“克拉克”原本是人們對葡萄牙船的統稱,當年“海上霸王”荷蘭劫持了葡萄牙的“凱瑟琳娜號”,把船上的陶瓷運到阿姆斯特丹拍賣,這批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引起歐洲王室的喜愛,將它稱之為“克拉克”瓷。
“從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劫持到的青花瓷後,歐洲人開始懂得中國的瓷器。”
李金明說,原來只懂得使用木頭做的器具的歐洲人死亡率很高,“歐洲人認為中國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後來,歐洲對這類
青花瓷追捧導致需求量的增加。而景德鎮的官窯與民窯因為高嶺土的紛爭等因素,導致官窯生產中斷80年。期間,荷蘭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為“漳州河”的九龍江口來購買當地生產的陶瓷。漳州陶瓷也因此在歐洲打開銷路和名氣。
打撈的
龍海“白洋礁一號”沉船,發現了滿載的
漳州瓷器。有些船隻也從
汕頭到澳門往
馬六甲海峽。像國家水下考古隊從“南澳一號”古沉船打撈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為漳州生產的所謂“克拉克瓷”。
歐洲人生產瓷器比中國大概遲了一個半世紀。
李金明說,中國出口的比整個歐洲17世紀生產的陶瓷還多。荷蘭人曾寫過中國每年出口的瓷器達300萬件,不久將充滿整個歐洲。因為便宜陶瓷外貿渠道的打通,歐洲人沒辦法在競爭中生產生活用品,只能轉向生產更高級的工藝品、藝術品。
南勝窯就是明末清初的漳州
外銷古陶瓷遺址,像這樣的民窯遍及漳州
漳浦、
雲霄、
南靖、
華安、
詔安等地。漳窯瓷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林俊表示,陶瓷是漳州400年前的一大產業,明末時漳州詔安畫家還到海外去學寫意畫,漳州青花瓷上的海水紋等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體現。
“
漳州民窯也有精品,有的還被故宮收藏了。”林俊說,不同於在南靖、華安燒的被稱為“漳窯”,在平和燒的就是所謂的“克拉克”瓷,他正在用傳統技藝仿製漳州的陶瓷,用水車的水動力日夜碓土,試圖重振當年漳州“克拉克”瓷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