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大鼓涼傘

漳州大鼓涼傘

也稱漳台大鼓涼傘舞,是漳州最具特色的優秀民間舞蹈,亦稱“花鼓陣”。漳州大鼓涼傘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屬於福建漳州歷年傳統保留節目。由“大鼓涼傘”演化出來的創作舞蹈非常多,在大小慶典活動、藝術盛會、賽事,多次演出。50年代起,多次參加全國和全省歌舞會演,均獲獎項和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州大鼓涼傘
  • 外文名:Zhangzhou Drum and Umbrella Dance
  • 類型:古老的民俗文化
  • 屬於:福建漳州歷年傳統保留節目
  • 表演時:氣勢雄壯,動人心魄
起源,表演,

起源

流行於福建漳州市所屬各縣。傳說明嘉靖萬曆年間,倭寇騷亂,戚繼光經常採用打鼓招兵;抗擊倭寇時,也擂鼓助戰。鼓成為人民戰鬥生活以及抗倭中不可缺少的鼓舞力量。以後每逢節日,漳州一帶百姓就打鼓紀念,漸漸演變成大鼓涼傘這一傳統舞蹈。
漳州大鼓涼傘
大鼓涼傘舞是漳台兩地獨特的民間歌舞,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隊歡慶勝利時跳的一種群舞,享有“傘圓地方,鼓舞盡神”之美譽,舞蹈的主要形式為兩人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傘繞鼓轉,另有手執銅鑼者,隨鼓點敲打銅鑼。情緒歡快熱烈,節奏粗狂豪邁。它始創於明代漳州,後傳至台灣,歷經數百年,在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特徵,多為社會性鬆散型,是漳台民間喜慶、迎神賽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

“大鼓涼傘”表演時氣勢雄壯,動人心魄,充滿著戰鬥豪情和必勝信念。男角常扮作武士,挑選體格強壯、血氣方剛的青年擔任;女角常作小旦打扮,頭梳雙髻,高舉涼傘,團龍繡鳳,舞動時傘罩飄飛,姿勢優美。通常是一鼓一傘,也有二鼓一傘。鼓數均需偶數,越多陣容越壯觀。“大鼓涼傘”的表演形式非常豐富,其中的“斗鼓”、“翻鼓”、“擂鼓”、“咬鼓”、“翻車輪”、“橋鼓”、 “迭鼓”、“踏鼓”等,又有“三進三退”、“觀山式靜止”、“蓮花轉”、“龍吐須”等構圖和隊形。大鼓涼傘沒有音樂伴奏,依鼓聲動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