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書畫論》是2006年7月1日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運告。
基本介紹
- 書名:漢魏六朝書畫論
- 作者:潘運告
- ISBN:753560951
- 頁數:335
-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7-01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漢魏六朝書畫論
圖書編號:471256
定價:17.9
作者:潘運告編
版次:1
開本:小32開
簡介
魏晉南北朝,都說是藝術覺醒的時代。本文亦認為如此,只是上限要推到東漢末。書法藝術尤應如此。因為通常而論,藝術覺醒要有三條標誌:即創作的繁榮,出現有相當功力的作者,對創作有理論的概括和闡釋。就書法藝術而言,這三條在東漢末已基本具備。
漢代書體,廣泛流行套用的,有小篆、隸書、章草三種。小篆由秦人李斯增損大篆而來,故又名秦篆。隸書亦由秦人程邈增減大篆,去其繁複而創新體。因其簡易,主用於徒隸故名隸書。隸書早期尚多篆意,後逐漸演變,出現波勢,成為漢隸,即八分是也。衛夫人《筆陣圖》所說“兇險可畏如八分”,即指此書。章草始創於漢元帝時史游,稱“急就”。章帝時齊相杜度進一步發展,因得章帝愛好而得名。有說章帝好此書而詔杜度用草書上事,後來魏文帝亦令劉廙用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便謂之章草。章草乃隸書之捷,“務簡而便”,然與今草相比,它字字獨立,筆畫不相連。這是漢人創製的新書體。前兩種書,漢代有了新的發展或創新,出現了集秦漢書法之大成的傑出書法家蔡邕;章草亦臻於完美,出現了草書大家崔瑗和被後世譽為“草聖”的張芝。
此外漢代還紹傳兩種迨為失傳的古書體。一是古文,這是自倉頡造字至夏、商、周三代所使用的文字;一是大篆,這是周宣王太史籀整理古文而成的書體。這兩種書體均因秦統一六國文字而用小篆,幾被泯滅。漢代重新振興,使之得以紹傳,並出現了被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的書法大家,古文有杜林、衛密,大篆有蔡邕。
作為理論形態的書論,這是書法藝術覺醒的主要標誌,這時也出現了崔瑗的《草書勢》、蔡邕的《篆勢》、《筆論》和《九勢》,闡發草、篆、隸的藝術特徵和價值。特別是《九勢》和《筆論》兩文,一者提出“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的觀點,把作書提到本體論的高度,揭示了書法藝術的內在規律和特徵;一者提出“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的論斷,把作書與抒發情性聯繫起來,要求作書有一個審美心胸;並要求作書時“沉密神彩,如對至尊”,把書法擺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都不是把書法作為記事工具所能解釋的,這些都表明,書法已擺脫了對文字的依附,成為一種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了。
魏晉以後,書法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書作和傑出的書家。張懷瓘《書斷》評自秦至唐初書,被列為寫出神品書二十五人,屬魏晉南北朝十五人;被列為寫出妙品書九十八人,屬魏晉南北朝七十三人。其中就有鐘繇、皇象、索靖和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書論書評也空前多起來,提出了許多新的書法美學觀點、範疇和概念。如王羲之《自論書》以“意”論書,強調作書要“有意”;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引入“肥”、“瘦”概念評書;王僧虔《書賦》提出“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表述書法創作的想像思維;其《論書》提出“天然”與“功夫”一對概念作為評書標準;其《筆意贊》提出“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的觀點,以與那一時期繪畫藝術上的“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美學觀點相呼應。所有這一些,更不是把書法當作記事工具所能解釋的;所有這一些都表明,對於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識更明確更成熟了。
漢代繪畫藝術,已有很高水平,然尚不能得出已開始覺醒的結論。漢代繪畫主要有:
一、帛畫。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載:“漢武創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雲集。及董卓之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餘乘,遇雨道艱,半皆遺失。”這是令人非常痛惜的事!那樣珍貴的圖畫縑帛,在兵亂中被軍人取為包袱行囊,所剩又半皆遺失。
二、墓中帛畫。出土的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和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帛畫。兩者構圖十分相似,均分天上、人間、地下冥界三部分,顯然都為超度或導引死者靈魂升天而作。兩者所畫人物、神怪、鳥獸及其具體手法雖有不同,前者色彩濃重,冥界陰森可怖;後者手法樸實,色彩明朗。然兩畫相似的內容構圖,反映了漢人相信人死後靈魂可以升天的文化習俗。
三、壁畫。漢代盛行在宮殿、寺觀、學校作壁畫,以表彰功臣、列女,宣揚經史故事。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所描寫的壁畫,就是一例。《後漢書·二十八將傳》對此也有記載說:“永平中,顯宗追思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漢書·蘇武傳》還記載在麒麟閣畫功臣像,《後漢書·蔡邕傳》、《皇后紀》及《歷代名畫記》還記載畫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列女和經史故事等,都說明漢代盛行作壁畫。只是隨著歷史上不斷出現的兵亂戰火,使那些以土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築橫遭破壞,賴以存在的壁畫也就隨之傾圯。
此外還有墓室壁畫和磚畫等。
關於畫家,史料記載甚少。據《歷代名畫記》卷四載,有兩位畫家功力較深。一位是漢元帝時毛延壽,“畫人,老少美惡皆得其真”;一位是漢桓帝時劉褒,“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至於畫論,除雜於其他著述中的隻言片語外,專題文字,一篇也無。因此只能把繪畫藝術的覺醒放在魏晉以後。
魏晉以後繪畫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批很有功力的畫家。《歷代名畫記》以三品九等評畫,評上品上有晉王廙、顧愷之和南朝宋陸探微,上品中有南朝梁張僧繇,上品下有晉衛協、史道碩。評為中品、下品者更多。這都是以人物畫為主的畫家。這時也開始出現山水畫,南朝宋宗炳和王微,可說是這一時期山水畫家的代表。
作為標誌繪畫藝術走向覺醒的畫論,這時出現了顧愷之的《畫論》、《魏晉勝流畫贊》等文字,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這樣重大的美學命題,要求著重表現對象的精神面貌和個性特徵;同時要求“遷想”,發揮想像力,採取虛構的手法,以達“妙得”其神的目的。這是繪畫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隨後謝赫《古畫品錄》提出繪畫“六法”,把“氣韻生動”擺在首位,要求生動地表現對象的生命活力和神情風韻;同時又提出“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和“隨類賦彩”的要求,實際上也就要“神形兼備”。因此,繪畫“六法”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繪畫美學思想。
在出現山水畫的同時,也出現了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這樣論山水畫的文字。前者提出“澄懷味象”的命題,認為山水“質有而趣靈”,因含有“靈”、“道”而顯得美,從而揭示了山水和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後者認為山水以形“融靈”而“變動”人心,同時進而以此把山水畫同地輿圖區別開來,明確提出山水畫“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標鎮阜,劃浸流”的,觀賞山水畫,“異效《山海》”。這就把山水畫的獨特審美價值揭示了出來。
藝術的覺醒,首先是人的覺醒。當然,這時的“人”,與後來晚明出現的“自然人性論”的“人”不同。那時“人”的概念較廣泛,包括了較下層的市民階層。晚明名士從“自然人性論”出發講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都有這方面的內涵。而魏晉南北朝,上可追溯到東漢未,這時覺醒的“人”,主要指上層士族或士族文人。他們是地主階級的一部分,是東漢就開始了的與官僚和豪強大地主集團相對立的一個階層,魏晉以後他們取而代之成了統治者。但也有不少不願進入統治集團的,如阮籍、嵇康,宗炳、王微;也有做過官又退出統治集團的,如王羲之。
士族文人的覺醒,是以反對儒家名教和讖緯神學的禁錮為前提的。東漢末,以士族勢力為主的反對這種禁錮的鬥爭就很激烈,所以這時蔡邕在書法理論上表現某種覺醒意識,決不是偶然的。魏晉開始,作為那一時代靈魂的哲學——玄學,便提出了兩道命題,表示了這種覺醒。一道是王弼的“名教”出於“自然”。這顯然是將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相調和;但他又講“崇本以舉末”和“絕仁棄義”,這就表現了他不拘禮法而任“自然”的傾向。另一道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比王弼更激進,完全撇開“名教”而純任“自然”。“自然”是玄學的最高概念,與“無”相等而相當道家的“道”。王弼注《老子》說:“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又說:“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即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外力的干預。這用到人生上,就是反對名教束縛,順應人的情性。
士族文人以順應人的情性為邏輯起點,在言行上便表現出重感情,重個性,重精神風度、氣質神韻、才情稟賦。由此可以知道,為什麼那一時期的書畫理論那樣鮮明地表現了藝術的覺醒。像王廙《與羲之論學畫》提出“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顧愷之《論畫》提出“以形寫神”;謝赫《古畫品錄》提出“氣韻生動”;王僧虔《筆意贊》提出“書之要道,神彩為上”,等等,都只不過是這種順應人之情性的必然引伸。
士族文人順應情性,還帶有全身遠禍、逍遙曠達的思想色彩。因為那是我國歷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期,兵災不斷,戰火頻仍,人的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特別是那些名士,又特別是那些上層統治集團的人物,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的感覺就更嚴重。阮籍著名《詠懷詩》的詩句“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典型地表達了那種危懼心態。東晉宰臣謝安,在他位望通顯時致高僧支遁書竟說出如此惆悵之語:“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悵。”由此可以知道,在那一時期為什麼一些士族文人不願做官,做了官也想著要致仕。他們要遠離朝廷,以免禍全身。然他們又都是文人,不免以詩酒和琴棋書畫自娛,藉此以抒發情性也。
他們遠離朝廷,避開政治,寄身林泉,愉悅在大自然中,這與玄學思想有關,與當時流傳的佛教思想也密切相聯繫。遁世自然是消極的,卻開拓了自然美的新領域,則是一個積極成果。古代山水作為人類生存的環境,而使人感到敬畏。《論語·雍也》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也只是將人的道德才能附麗在山水上。漢代帝王封禪祭山不斷,使人對山水與敬天事神相聯繫。魏晉以降,由於士族文人的開拓,山水的美開始被揭示,山水使人感到親切起來。宗炳《畫山水序》所說“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王微《敘畫》所說“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是那一時期士族文人揭示山水自然美的一種表述。
書畫藝術的覺醒,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那一時期朝廷上層人物,特別是皇帝,不少都是書畫愛好者,尤愛書法。若從東漢算起,至宋齊梁陳,共四十八帝,就有二十八帝是書法家。當然,這與書法同時又是文字有關。周禮規定:“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漢代尉律亦規定:“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這還是對臣僚子弟的要求,對有權繼帝位的皇家子弟的要求自然會更高。所以,這樣多君王能書,也就並不足奇。
然他們愛書,本身就是一種導向。如漢章帝愛好杜度草書而後世名之曰章草。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云:“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此書後經崔瑗、張芝的發展,達到完美境地,以至如趙壹《非草書》所寫的:“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以至有人專心摹寫,“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弄得“領袖如皂,唇齒常黑”,一身都是墨。這種愛草書成風,與章帝好此書不無關係。
目錄
中國古代書畫論凡例
書畫藝術走向覺醒(代前言)
崔青
草書勢
許慎
說文解字序
趙壹
非草書
蔡邕
篆勢
筆論
九勢
鐘繇
用筆法
成公綏
隸書體
衛恆
四體書勢
索靖
草書狀
衛鑠
筆陣圖
王羲之
自論書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書論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虞和
論書表
王僧虔
書賦
論書
筆意贊
江式
論書表
陶弘景
上武帝論書啟三
上武帝論書啟四
上武帝論書啟五
袁昂
古今書評
蕭衍
觀鐘繇書法十二意
草書狀
答陶隱居論書
古今書人優劣評
庾肩吾
書品
王延壽
文考賦畫
曹植
畫贊序
王廙
與羲之論學畫
顧愷之
論畫
論畫人物
魏晉勝流畫贊
畫雲台山記
宗炳
畫山水序
王微
敘畫
謝赫
古畫品錄
蕭繹
山水松石格
姚最
續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