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

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

《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是2012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寧。本書即將揭示漢語思想表達的文體傳統,從文體的角度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漢說”究竟意味著怎樣的一整套豐富的表達方式。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
  • 作者:劉寧
  • ISBN:9787561788738
  • 類別:書籍、中華文化、語言
  • 頁數:168頁
  • 定價:24.80元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字數:700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本書目錄,本書文摘,

內容簡介

重新認識漢語思想表達形式的獨特內涵,對於今天國人的“思”與“言”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書即將揭示漢語思想表達的文體傳統,從文體的角度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漢說”究竟意味著怎樣的一整套豐富的表達方式。
漢語思想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經學傳統中的註疏、經義、語錄,子學傳統中的論著體,文章學傳統中的論、議等說理議論文體,都是重要的思想文體。這三大文體傳統各有其形成淵源、形式特點,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構了漢語思想的傳統表達方式。
近代以來,漢語思想的表達傳統,面對外來衝擊,發生巨大轉變,西學思想表達的論著體式,進入中國,並逐漸取得支配性的地位,嚴復、胡適、梁啓超等人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將詳細分析這一過程,並指出,這並不是一個由論著體簡單取代註疏體的過程,而是西學論著體式與漢語三大思想文體傳統發生了複雜的衝突與交融。今日所謂“漢話胡說”之“胡說”的獨特面貌,與這個交融的過程有密切的聯繫。
到20世紀以後,思想史上的“怎樣說”日益受到關注,中國思想的內容與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之間同樣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中國學界對漢語思想“怎樣說”的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關注。《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揭示漢語思想表達的文體傳統,從文體的角度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漢說”究竟意味著怎樣的一整套豐富的表達方式。顯然,重新認識漢語思想表達形式的獨特內涵,對於今天國人的“思”與“言”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

劉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韓愈研究會理事。199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萊特項目資助,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韓國高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近年關注中唐古文與儒學轉型、文章學與思想史、經學史的聯繫。
著有《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2002年)、《王維孟浩然詩選評》(2002年)、《春秋左傳學史稿》(合著,1992年),發表論文《“務去陳言”與“歸本大中”:韓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異》、《屬辭比事:判例法與〈春秋〉義例學》、《毛詩詩教觀與思孟學派的思想聯繫》等五十餘篇;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合編,2007年),譯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 Bol,2001年) 。

本書目錄

引言
一、漢唐子學“論著”
1,“述說”與“辨析”:《荀子》專論之特色
2,《韓非子》與《荀子》專論之異同
3,子學“論著”的形成與《荀子》的影響
4,子學“論著”的衰落:荀學、述聖及其轉變
二、 “論”體文的形成與演變
1,“論”體溯源:與傳、記、策、辯的聯繫與區別
2,八代“論”體文的繁榮
3,“論”在中唐的轉型
三、文體互動:經與子、注經與著論
1,西漢經學文體與子學“論著”的消長
2,玄學的表達:注經與著論
四、宋代:“擬聖”與理學文體
1,唐代古文作者與宋代思想文體形式的先導
2,理學文體的選擇:語錄、札記大興與“論”之式微
3,“擬聖”與理學文體
五、思想文體形式的近代轉型
1, 子學與西學:嚴復的翻譯
2, 傳統與現代:康有為、章太炎、梁啓超著述格局之差異
3, 近代學術體制與思想文體的轉型
後記

本書文摘

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國無禮則不正;
“明君者,將先治其國,然後百樂得其中;
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
(人主)唯誠能是求;
國在上偏而國安,在下偏而國危;
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
(治國者)分定(而國安);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
朝廷必將隆禮義而審貴賤。
這些內容,都是圍繞君王當注重禮法,以及如何推行禮法之治等為政方式的討論,彼此之間並沒有相互遞進推衍之關係。《富國》篇,也以類似的結構,論證了“明分使群”、“節用裕民”的核心論點。《王制》更加集中地體現了荀子的政治思考,而全篇亦是以闡述為政之根本之道的方式展開,涉及的分論點包括:以禮法為本,選賢任能;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君主當明分使群;序官之道,立身從庸俗,事行則遵庸故,進退貴賤則舉庸士,之所以接下之百姓者,則庸寬惠,如是者則安存。
《荀子》這種鬆散的“集義”格局,與孔門後學的著述形態有密切的聯繫。隨著郭店竹簡、上博簡的發現,孔門“七十子”的文獻情況有了更為豐富的呈現。陳桐生則將七十子後學著述的《論語》、大小戴《禮記》、《孝經》、《儀禮》,郭店簡及上博簡中儒家文獻等作品稱之為“七十子後學散文”,並認為“七十子後學散文”在先秦散文史上,處於上承史官記言散文、下啟諸子說理散文的樞紐地位。七十子後學散文中,有一類專題論文的篇章,包括傳世文獻中的《大戴禮記》之《禮三本》、《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禮記》之《大學》、《祭義》、《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大傳》、《學記》、《樂記》,郭店簡《五行》、《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性自命出》、《六德》、《尊德義》,上博簡《從政》甲乙篇。
—— ——“述說”與“辨析”:《荀子》專論之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