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漢語詩歌,這個概念主要是在漢語世界之外使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自然也深受漢語詩歌的影響。隨著佛教禪宗在這些國家的流傳,漢詩成了禪宗文學的最重要的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詩
- 外文名:Chinese Poetry
- 定義:漢語詩歌
- 相關期刊:《世界漢詩》
簡介,影響,
簡介
漢詩原是一個較模糊的提法,最早由1980年代中期一批民刊詩人提出,所指的實際上就是現代漢語詩歌。這一提法出於文化尋根背景之下,多少表現出一種漢語言文化的自覺。
影響
日本
日本為華人國家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後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一休宗純的《狂雲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國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
朝鮮
高麗朝時期,漢詩在高麗逐漸普及。高麗詩人如崔沖、李奎報、鄭道傳等都有大量漢詩流傳下來。除此之外,高麗文人還把古老的朝鮮語民歌用漢字紀錄下來,形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後人稱之為“別曲體”,又稱為“景幾體歌”,大體上採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鮮民謠《阿里郎》,或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古風片頭曲《呼喚》。
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