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一般指本詞條

漢斯·希伯(波蘭名Grzyb,1897年 - 1941年11月29日),記者、國際主義戰士。1897年出生在原奧匈帝國(現波蘭)的克拉科夫,在德國上大學並加入德國共產黨(德名Muller、海因茲·莫勒)。他通曉英、德、俄、波蘭和中國5國文字。後定居德國。希伯很早就嚮往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對中國的時事十分關心。

1925年來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他到敵後根據地採訪,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給他改名為漢斯·希伯(Hans.Shippe)。

1941年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八路軍連隊在沂南費縣交界處的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與敵人遭遇。時為記者的他不幸身受重傷,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漢斯·希伯名列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斯·希伯
  • 外文名:Hans.Shippe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41年11月29日
  • 職業記者
  • 主要成就: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出生地:原奧匈帝國(現波蘭)的克拉科夫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初到中國,返回歐洲,重抵上海,採訪要人,血染沂蒙,中國懷念,紀念雕像,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7年,漢斯·希伯出生於克拉科夫(Krakaw),此地原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地方(奧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劃歸波蘭,但他在德國學習、成長並開始政治生活,參加了德國共產黨。希伯在德國上大學期間,曾參加過德國的工人運動;一戰期間,年輕的希伯在德國醫藥衛生部門工作,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參加示威遊行被捕入獄,直到戰後才被釋放;參加德共後,曾在萊比錫和德勒斯登等地的報社工作;到過蘇聯,見過列寧和史達林。

初到中國

1925年,漢斯·希伯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同年於北伐軍總政治編譯處做編譯工作。在那裡,他目睹了帝國主義製造的“五卅慘案”,隨後到達廣州。
1926年12月,希伯開始到革命中心廣州的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編譯處工作,負責英文周刊《中國通訊》的編輯工作。在此期間,他的工作實際是向國內外公眾宣傳國民革命軍領導集團的主張。

返回歐洲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漢斯·希伯辭去了國民黨內的職務,經上海返回歐洲。回到歐洲後,他仍時刻關心中國的革命問題,並根據自己的經歷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寫出了《從廣州到上海:1925年-1927年》一書,於1928年2月在德國柏林出版。此書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了中國的真實國情。
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早年照片
1932年秋,他告別了新婚的妻子秋迪·盧森堡來到了上海,不久其妻也來到中國,定居上海。漢斯·希伯在上海期間,與當時在上海的一些國際友人如史沫特萊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組織了“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中國的形勢。
1934年秋天起,在宋慶齡的倡導下,希伯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了第一個國際性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人們熟知的史沫特萊、馬海德、路易·艾黎、斯特朗等國際友人。
此後的5年間,他在上海廣泛活動,他以筆名“亞細亞人”在美國《太平洋事務》《亞細亞雜誌》和德國《世界舞台》等多種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和遠東問題的文章,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論家。

重抵上海

1934年,由海參崴經蘇聯返回歐洲,半年後回到上海。七七事變後,漢斯.希伯看到中國人民英勇抗日,十分激動,為報導中國的抗日鬥爭,他決心到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延安進行採訪。

採訪要人

1938年春,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安排,希伯來到革命勝地延安。到延安後漢斯·希伯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會見,並先後採訪了毛澤東、周恩來葉挺項英劉少奇陳毅粟裕羅榮桓朱瑞黎玉等當時叱吒風雲的革命人物,獲得了中國共產黨抗日鬥爭的情況。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採訪毛澤東合影
1939年,他以美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來到新四軍軍部駐地皖南涇縣雲嶺,會見了周恩來、葉挺、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採訪結束,希伯很快完成了《長江三角洲的游擊戰》一文,寄到國外發表。

血染沂蒙

1941年5月,希伯與夫人秋迪化裝成醫生和護士來到新四軍蘇北抗日根據地,見到了劉少奇、陳毅、粟裕等。在蘇北,他完成了一本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7月,日偽軍對蘇北瘋狂大掃蕩,鹽城淪陷,希伯夫婦也隨軍撤退到鹽城西北鄉,轉戰到阜寧農村。他們在村子裡採訪,和農民同在玉米地勞動,還跟隨新四軍戰士參加了50多天的反掃蕩戰鬥。同年,希伯夫婦由新四軍掩送到隴海鐵路後,再由115師接到濱海區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左1)與陳毅、粟裕等合影
1941年9月12日,順利到達山東濱海地區(今臨沂市莒南縣)。10月4日,山東抗日根據地舉辦茶話會歡迎希伯。在根據地期間,寫出了通訊《在日寇占領區的旅行》等長篇報導。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1941年,希伯在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1年11月初,羅榮桓政委親自指揮了“留田突圍”(留田,沂南縣境內)。五萬多分別來自費縣、平邑、蒙陰、莒縣的日、偽軍在平家溝進行了“圍剿”
1941年11月5日 ,115師向東突出漢河向西南方向突圍。由於指揮得當,八路軍一槍未放,無一傷亡,一夜之間就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到達預定地點。希伯立刻在《戰士報》上發表了《無聲的戰鬥》,大加讚揚這次突圍。
1941年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連隊在沂南費縣交界處的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與敵人遭遇。敵人以一個混成旅將八路軍一個連緊緊包圍起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連隊戰士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希伯也參加了戰鬥。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領導當機立斷讓連隊分3個小分隊向西南突圍。希伯被安排在第1分隊先走,但他不肯先走。第2分隊開始突圍時,他又要求戰鬥到底,領導未同意。當他拔出手槍,加入最後突圍的第3分隊時,敵人已經從四面八方壓過來了,突破口被封鎖。儘管指戰員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打退了敵人多次猖狂進攻,但傷亡很大,希伯的翻譯和警衛人員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滿腔怒火,從犧牲者身邊撿起槍來,猛烈地射擊敵人。他不幸身受重傷,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英勇犧牲
戰鬥結束後,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了希伯彈痕累累的遺體。山東軍民以隆重的葬禮將希伯的遺體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
如何把這一不幸的訊息告訴秋迪女士,中共上海地下黨員都覺得十分為難,怕這位伉儷情深的異國友人經受不住沉重的打擊。
秋迪女士得知心愛的丈夫犧牲在戰場上,異常悲痛,但她堅強地說:“希伯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犧牲的,我也是共產黨員,難道不相信我能夠經得住考驗嗎?”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雕像
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分別為希伯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希伯同志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中國懷念

1942年,山東軍民為了紀念希伯烈士,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紀念碑
1982年,作家王火以希伯為原型的傳記小說《外國八路》出版,後被拍攝成為電視劇。
1989年,漢斯·希伯誕辰92周年紀念大會和希伯雕塑揭幕儀式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隆重舉行,會後召開了紀念漢斯·希伯座談會。

紀念雕像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漢斯·希伯墓白色圓錐形紀念碑上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羅榮桓元帥等親筆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漢斯·希伯(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
漢斯·希伯墓為六面體塔形,高9.4米,1963年11月1日落成。墓身上層呈雙層皇冠狀,墓身為六角立體塔形。大型漢白玉雕像,是為紀念漢斯·希伯犧牲48周年,於1989年10月雕刻而成,像高2.2米。採用漢斯·希伯兩臂互動放置胸前,一手拿鋼筆,一手持採訪本的姿式,神態安詳,深邃的目光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國際主義新聞戰士的崇高形象。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漢斯·希伯名列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