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伯品質
- 外文名:Eber quality
- 類型:個人品質
- 概括:愛黨愛軍、無私奉獻、忠於理想
簡介,愛黨愛軍,無私奉獻,忠於理想,盡職敬業,評價,
簡介
希伯品質
希伯品質可概括為愛黨愛軍、無私奉獻、忠於理想、盡職敬業。
愛黨愛軍
漢斯·希伯早年參加了德國共產黨,信仰馬列主義。在華期間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路線,以真實筆觸記錄、揭發日軍殘暴行徑來支持中共黨政軍和中華兒女英勇的抗日鬥爭。在魯期間,在採訪創作之中,深刻感受到了“紅區”如回家般的溫暖,這加深了他對中國共產黨以及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山東濱海地區)的熱愛和對日侵略者的仇恨,主動拿上手槍,換上八路軍軍裝,穿上鏟鞋自覺加入鬥爭之中。
無私奉獻
這種品質不僅體現在希伯無償為蘇北新四軍和山東一一五師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珍貴藥品,冒著巨大的風險在上海的家中為中共地下黨的電台提供掩護,更體現在漢斯·希伯將他工作一生的都奉獻在中華大地上。特別是1932年秋,希伯和秋迪剛剛結婚他們就分居兩處,希伯在前線採訪,秋迪在上海發稿,他們除了在山東日軍大掃蕩前見過一面外,整日兩地分居,直到希伯犧牲的最後一刻也是如此。更為惋惜的是,希伯大多數時間都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爭取國際援助,長期工作在戰鬥第一線,而忽略了個人問題,無嗣而終。在外國光榮的抗戰中,外國友人能為中國革命做出如此個人犧牲的友人少之又少!
忠於理想
希伯早就嚮往具有古老文化的中國,希望將自己的革命理想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又積貧積弱的熱土上得以實現,所以他的來華具有很強的志願性。他渴望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渴望了解這裡英勇的抗戰和這裡友善熱情樸實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國人民以及這裡的一草一木,於是他於1925年毅然隻身來華。而後到了延安,新四軍軍部,濱海區(現臨沂莒南)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以及幫助中國抗戰事業。即使在敵後最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提出離開這裡的民眾和部隊。如在蘇北,他提出要到山東進一步了解八路軍在敵後的活動情況,新四軍阻止他“山東敵人大掃蕩要開始了,危險”希伯說:“正因為這樣我更要去。那裡沒有外國記者去過,更需要我許多問題我到那兒才能找到答案”。
盡職敬業
希伯到敵後根據地的另一正式身份是太平洋國際學會記者。在敵後他白天採訪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各階層人士,晚上通宵整理白天的材料,別人吃藥是為了更好的睡眠,希伯吃藥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只為儘早寫出文章向海外發表,更早更多的爭取國際同情與援助。為了爭取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記事本,一支鉛筆和秋迪送他的那支金筆,隨時記錄所見所聞所感。並且,希伯總是充滿熱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從不怕危險。在日軍掃蕩時,山東分局機關提出讓希伯夫婦提前回上海,希伯說:“讓秋迪先回去,我同意,而我決不離開山東。一個想有所作為的記者是從來不畏懼槍炮子彈的。讓我留下吧!”。
評價
沂蒙精神永存,希伯品質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