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八刀

漢八刀

“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產物。秦漢時期,在玉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

“漢八刀”的代表作品為八刀蟬,其分為佩蟬、冠蟬和“治”(琀蟬),八刀蟬的形態通常用簡潔的直線,抽象的表現其形態特徵,其特點是每條線條平直有力,像用刀切出來似的,俗稱“漢八刀”,其“八刀”表示用寥寥幾刀,即可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也就是說漢八刀是指一種刀法簡練的工藝風格,而不是一個工藝專用名稱,更不是專指某一玉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八刀
  • 年代:秦漢時期
  • 代表作品:八刀蟬
  • 俗稱:漢八刀”
簡介,名稱來歷,命名釋義,葬玉文化,蒲紋介紹,發展,

簡介

玉蟬玉蟬
國力強盛的秦漢時期,在玉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藝術已從商周以來圖案藝術的束縛中,從神秘威嚴的宗教氛圍中解脫出來。鏤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套用。在具有寫實傾向的繪畫藝術的影響下,邁出了嶄新的發展道路。
如典型的“漢八刀”,是指漢代雕刻的玉蟬,其刀法矯健、粗野,鋒芒有力。體現出當時精湛的雕刻技術。
大家都知道,實際上他不是用刀刻出來的,而用水砣砣成的。漢八刀工藝品是中國玉器史上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在中國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以後不再覓有此風格的玉器。

名稱來歷

在這個題目之下,我想多數玩古玉的同研究中國古代玉工藝和歷史的專家都會望文生義,感到莫名其妙,甚或是簡單。“漢八刀”,何典之有?殊不知,我們或許在面對看似簡單問題的時候,往往陷入到一個誤區,那就是因為解決問題心切,將問題簡單化,以為解決了,其實並沒有徹底解決,終是一種不求甚解的結果。另外,我們民族一向愛好在所謂“大”和“通”的層面上花工夫使力氣,卻時常忽略了“小”而“精確”的認識。如若置其玉器自身所攜帶的種種古人信息於一旁,它剩下的惟有“雕蟲小技”的工藝了。所以,從“小”處落眼研究古玉,也是情理使然。
漢八刀漢八刀
古代中國玉器的發展流變,到了兩漢時期,可以說在種類、造型及工藝諸多方面都達到相當高度,特別在風格的典雅、觀念的認識同殮葬的奢靡套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極。漢代人入墳,重厚葬,有著品級的達官貴人甚至死後全身上下要裹一層用金線銀線或銅線絲線連綴玉片的衣裳,並且在人體的九處孔竅里也塞進玉。自然,死人的兩手裡有玉,叫玉握。雙目遮蓋了玉,叫玉瞑目。耳朵眼兒里的叫,或叫瑱(讀田)。這裡,我要講明的正是“玉塞九竅”的亡人口中之物——琀蟬
漢時人多以玉蟬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後漢書·禮儀志(下)》寫“飯含珠玉如禮”的“禮儀”意思,玉蟬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它的形象是收斂著翅膀的。又有一功能說,清徐珂撰《清稗類鈔》正文註:“口實曰琀。古人多以水銀殮,因水銀性活易流,遇玉則凝,故用玉以塞之。”這裡,我要說明,漢以前的琀多為碎玉珠片。後來作為琀蟬的物件上也是沒有孔眼的,個別玩玉的人非要在蟬的雙目間吻部打眼穿繩佩戴,也不會招致反對。琀有玉蟬,但並非所有的玉蟬都是琀,因為有著太多的第一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是為了活人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一律叫它們“漢八刀”。我不贊同。

命名釋義

先來說“漢八刀”玉工藝的意思。
從玩古玉同研究古玉的專家那裡,總是耳聞“漢八刀”稱謂,這個是“漢八刀”,那個是“漢八刀”。聽得人都暈眩了。翻查過數種專著,不得其論。討教方家,不得其果。哪一件玉蟬(或琀或握或翁仲)是拿刻刀用八下子雕出來?數一數,大概沒有吧。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八”並非確指,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都不是確指,而只是一個象徵,形容反覆其多。這道理還不算深奧,一部分玩玉的人和專家大都明白。他們也講,這個並非確指的“八”,是用來說明琀蟬的刀法工藝“簡古”、“粗放”,是專門為殮葬“減筆”趕製的。可是我要問,中國人傳統習慣的“三”就已經是個模糊反覆的象徵了,“九”是極大的數位,“八”能是象徵說明“減筆”樸素嗎?這也就是我不得其果的地方。我知道的,“漢八刀”稱謂是玩玉人的創造。我不知道的,是這一稱謂發明在什麼時候,如何發明。其實,稱謂發明於什麼年份並不重要,也許就是玩家的隨意(不晚於宋吧)。但是,它的發明原本應有道理。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前輩作玉玩玉人的貢獻,也許盡都儲存於一個小小的習慣稱謂當中。
再來看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如何釋“八”。他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另外,習中國書法的人多數知道隸書的發明故事。秦始皇時候,有一個縣令程邈犯了罪,被關了十年監獄。程某才華出眾,在寂寞中不廢創造,將小篆字簡化便於書寫,這就是後來說的隸書。秦始皇的國家軍事政務繁忙,小篆的書寫速度跟不上趟,而隸書的寫法出現,不啻於今天的電腦錄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還做了御史官。隸書的樣子同今天使用的漢字已經非常接近了。再後來,隸書中又出現了一種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寫法,叫“八分字”。“八”,在這裡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筆劃相背分開。寫到此,應該清楚了。如若我們將“漢八刀”的“八”理解為簡古樸拙,就錯了。它不是數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數量都毫無關係。打個比方吧,都知道西藏拉薩大昭寺外面圍繞著一圈街道,叫八角街。沒去過的人或不求甚解的遊客往往簡單地理解那圈街道隱藏著八個角落,實際錯誤得風馬牛不相及。用漢語音譯,那圈街應該是“帕兒廓”或“八廓”,藏語“轉圈”、“轉經”的意思。那地方四川人去的多,“八廓”再國語轉換,就成了“八角”。所以,“八角街”的“八”也不是個數字。
綜上敘述,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漢八刀”應該指漢代殮葬玉琀僅在蟬的背部施加工藝的那種。更嚴格地說,背腹兩面用工的玉蟬,也是“漢八刀”,因為無論單面和雙面,玉蟬的腹背在雙眼同斂翅的刻工上都套用了“八分相背法”,它還寓意著亡者同生人的永絕。
勿急,我這文章還不完。對“漢八刀”的“漢”也要試來說明。
漢,顧名思義,就是漢代,時間的標誌。可是同類的東西誰也說不好漢代前後就沒有。再者,漢有東西之分。講嚴格,總不便“周八刀”、“秦八刀”、“西漢八刀”、“東漢八刀”······其實,清代中晚期,江陰姓陳名性字原心的人寫過《玉紀》,他說得明白:“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不知者,遇舊玉,皆稱為琀玉者,非。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尤非。”好了,我來糾正,中國地方大,人的口音麻煩,“漢八刀”其實就是“琀背刀”的訛讀。由實物遺存角度說話,它決不會僅僅局限於漢代。由此及彼,可以說殮葬玉握豬和作為佩件掛戴的玉蟬,包括漢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簡古,也不好胡亂叫“漢八刀”,頂多說它具有殮葬玉蟬的“琀背刀”風格。
上面是從“琀背刀”得到的零碎。這樣的玉器零碎認識還要囉唆兩段。
比如,中國東北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人說“虎”,有人說“狼”,有人說“神獸”,有人說“熊”。文明曙光時候,沒有任何文獻遺留可以佐證,引用後來千年以下文獻,總歸牽強附會。真可謂公說婆說。但我講,那“龍”也可以是“嬰兒”,是蜷縮在母腹中的嬰兒。他後來在曙光中漸漸長大,伸展了,張揚了,飛騰了。所以,龍越久遠就越萎縮可憐,越後來就越張揚跋扈,此可謂一個判斷準則,它象徵了生命。在十二生肖里,或許“龍”就是人自身的象徵。它原本並不存在,實際也是存在。如若要講它用於祭祀,祭的正是人類自己生命的繁殖延續。
再比如,上古玉器的功能類別與定名,也時有粗糙。珪,璋,璜,我們已經認識了。瑗,璧,環,我們也認識了,好(孔)倍肉(邊)、肉倍好、好肉一樣的古代標準,雖然麻煩,可是分明。我們尚未認識玉器的形制更多。珏(讀絕)是什麼?玠,玤(讀棒),珙是什麼?珵(讀成),珽,琬,琰,琚,琡(讀廚),瑄,瑞,璲又是什麼?列舉的這些既非玉種質地,也非色彩,又非聲音,它們究竟是什麼?沒有詳盡回答。我只議論“玦(讀絕)”和“笏(讀戶)”。玦,有人說是耳飾。我不相信人的耳朵能掛上那么個粗大的耳飾,除非認它耳飾的人自己掛上,我就信他。墳里出土狀況,它在頭骨一側或兩側,但也不能說明它就是耳飾,否則頭骨頂部的陶罐或鼎,就成了盔。《荀子·大略》說:“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屈原《九歌·湘君》寫:“捐余玦兮江中。”王逸的注釋說:“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予環即還,予玦即去也。”王逸並沒講它是掛在耳朵上的,但卻指明了它的“絕別”意思。那種掛在耳朵上的玉飾,叫璩(讀渠),同生者給予亡人的玦兩回事。笏,都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可商代以前有“笏”嗎?文字尚未發明發達,何笏之有?後來的笏,也是從“竹”,在竹片上刻寫文字,相當於今天向首長匯報工作的筆記簿。如若將商以上珪樣的玉瑞叫笏,那么叫它鞋拔子也非不可。
玉器,尤其高古玉器確是複雜麻煩。今天的觀念同古人的玉器稱謂最好不要想當然簡單嫁接。玉是美石。中國人幾千年玩兒石頭的美學工藝史,證明了“天人合一”觀念的執著,也證明了在豐富想像力掩蓋之下相對貧乏的科學創造。這樣的美的不斷製做,其根本是靜態的,也是懶散的,與其說是“禮”的象徵,倒不如說那些“玉不去身”的君子有著炫耀的癖好。我這裡絕對不是隨意的諷刺批判,而是換位角度的一種認識。其實,研究鑑賞中國古代玉器,能看真偽,就不簡單。

葬玉文化

中國的玉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直到如今的資訊時代,中華民族依然愛玉之心漢八刀”蟬不改。但是中國“古玉”文化的歷史卻只能到漢代。那是因為漢以前的用玉,都能與儒家文化聯繫起來。即使是中國的古玉文化也可以大略的分為:愛玉、崇玉、佩玉、葬玉各個階段。其中葬玉文化幾乎貫穿了古玉文化的整個階段。如今在考古發掘中,唐以後的墓葬里只可能發現一些零星的玉器,但是在漢以前的墓葬中卻可以發現成百上千件的玉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餘杭反山、瑤山的良渚文化墓、安陽的商代婦好墓、天馬的西周晉侯墓、隨縣的戰國曾侯乙墓、廣州的漢代南越王墓、滿城的西漢中山靖王墓等等。 從西周時期的玉覆面到漢代的金鏤玉衣,人們可以看到用在死者身上的葬玉規模逐步擴大的過程。但是,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王侯將相的大墓,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不可能也不允許用這種葬玉規模的,使用了,就是“越”,那可是要殺頭的。
玉蟬玉蟬
然而,葬玉的風氣一旦形成,勢必要波及到整個社會,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專門用於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葬玉。在漢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兩種,一種叫“握豚”;一種叫“唅蟬”。前者代表財富,握在死者的手中,表示死者不空手而去,到了陰間還是擁有財富;後者,放在死者口中,則是認為蟬有蛻變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圖中的玉蟬,就是東漢時期的“唅”。它的特點就是身上不鑽孔和雕工極其粗獷,是中國琢玉史上有名的“漢八刀”。其實和田玉的硬度在6.5度,遠比硬度為5.5度的刀為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還是用“鉈具”琢出來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八刀”,“漢八刀”只是一個名稱,言其簡略而已。
漢八刀玉蟬漢八刀玉蟬
或許是東漢時期唅玉大量生產的原因,漢八刀的琢工極具特色,凡是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準又狠,起“刀”收“刀”,乾淨利落,而且多為“斜刀”,即一面淺,一面深。
“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產物。隨著葬玉文化的衰落,這種技法後來也不再採用。後世雖有造假玉的不法之徒加以模仿,但終因脫離了那個時代,缺少神韻,加之作偽者的功力不逮,琢不出那種氣勢,總要留下許多破綻。

蒲紋介紹

從漢代用玉的種類來說,可分為常用和少用,常用的有和田玉和天山玉,天山玉,是跟和田玉非常接近的玉種,只是在硬度上只有5-6級,偏軟,潤澤度欠與和田玉,有說已經斷種了,是不是出之天山,我不知道,暫時就這么叫吧,其他玉種暫時歸為少用,和氏壁之說有專家認為是藍田玉,我的觀點傾向於和田湖水綠種,漢代用玉應該說天山玉的用料普遍於和田料,和田料的匱乏,一般大墓才有出,平民有用玉,甚至用石代玉,更有窮者,用替代品,我曾經見過一塊石性非常重的蒲紋壁,在外闊上刻了3個字,我估計是姓名,只見過一眼,15寸左右,徐州出的,所以,一般的喪葬用玉也看窮富差異;
說說“漢八刀”,大多看好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所以得此美名,如果把琢玉看成畫畫,筆法簡練,神態十足,不失為一幅好畫,而如果用畫法來說,就是簡筆畫法,說的難聽點,就是偷工之作,還有減料之作,就是用石頭代替玉的做法,所以,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偷工減料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死人就葬玉,得有多少玉器作坊,如果一件玉加工上一年半載的,死人都爛沒有了,為了符合當時用玉現狀,只有加快製作時間,一些工藝精湛的玉工就製作出了簡單造型的玉器來滿足普通百姓的喪葬用玉問題,後來發現越做越好,開始被王公大臣們接受,用料也開始越來越好,所以在當時得以普及,而且都用於喪葬之用,為後人添了“漢八刀”的美名;
再說蒲紋的觀點,有史書說戰國就有,《周禮》有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而出土看是在西漢末年開始盛行於東漢的文飾,蒲壁也只用於喪葬,所以一般出土蒲壁也大多質地很差,也有“簡筆畫法”的嫌疑,其實也應該是“漢八刀”的延伸,是一種簡單雕琢技法;順便說說西漢時期谷紋的加工工藝,在一個平面上,先有規律的等間隔的琢出直線,再以60°轉向同樣等間隔的琢出直線,再轉60°,再同樣等間隔的琢出直線,我們便會得到的是所謂的蒲紋,如果把蒲紋再加工,修圓了,就是乳釘紋了,如果要加工成谷紋,就要琢留出一條小尾巴,其加工就是最複雜的,從加工工藝上可以看出,蒲紋最簡單,為了省工的一種做法,那么史書提到在戰國就有蒲紋了,開始我懷疑史書有問題?後來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谷雲紋”的起源,西漢大量的谷雲紋的來源和演變,不正是起源與蒲紋嗎?所以戰國只是起源,有了蒲紋壁,漢人把它變成了“谷雲紋”“乳丁紋”,又再還原成蒲紋,從起點又回到了原點;“勾連雲紋”稍有差異。(因為周禮成書於戰國末期)

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雕刻工具發生了質的飛躍,電動工具替代了傳統的水床和沙砣,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取,一些玉雕大師在傳統風格的漢八刀基礎上,做了改進,以便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